地貌基本特点
类型多样,以平原为主 安徽省地貌类型比较齐全,既有高耸逶迤的山地,又有起伏和缓的丘陵、台地,更有广袤无垠的平原。全省土地面积中,山地占15.3%,丘陵占14.1%,台地占13.1%,平原占49.9%,其余7.6%为水面。皖南黄山主峰莲花峰海拔1873米,皖西大别山主峰白马尖海拔1774米,称雄华东。安徽省这种以平原为主、多种地貌类型兼备的地貌结构,为以农耕为主,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山地即海拔500米以上,地面坡度大于6—10度的起伏地。海拔大于1000米的山地称之为中山;海拔小于1000米的山地称之为低山。安徽山地主要分布于皖西和皖南,总面积2.13万平方公里。皖西山地与豫东、鄂东山地相连,合称大别山地。皖南山地与浙西、赣北山地相接,均为江南丘陵山地的一部分。安徽山地中,低山占75.2%,大部分山地海拔500—800米。与中国西部山地相比,山势不算太高,开发利用比较方便。山地森林覆盖率比较高,是安徽省主要林区和多种珍稀动植物、名贵药材主产地。
丘陵是海拔500米以下、地面相对高程大于30米、地面坡度小于6—10度的起伏地。海拔大于200米的丘陵称之为高丘;海拔低于200米的丘陵称之为低丘。安徽丘陵主要分布于皖西、皖南山地的外围,皖东、沿江和淮北东北部等地区,总面积1.96万平方公里。安徽丘陵中,以高丘为主,占70.3%。高丘主要分布在山地附近和丘陵群集之处,如皖西、皖南山地外围;江淮丘陵台地的主体部分;低丘多分布于山地丘陵和台地平原的过渡地带,或散布于平原之中,如江淮丘陵台地南北边缘的丘陵、淮北平原和沿江平原中的孤丘。丘陵基岩多数松软,易于侵蚀,故地面较破碎。人类对丘陵的开发历史比较长。丘陵地区是安徽省主要农林间作区和茶、桑、果等园地的主要分布区。
台地也称高阶地、岗地,海拔一般40—60米。安徽台地主要分布于江淮地区的中、东部,皖西山地的最外缘,皖东南宣(州)郎(溪)广(德)一带,总面积1.82万平方公里。安徽既有剥蚀堆积台地,又有沉积台地。剥蚀堆积台地为地表先夷平后抬升的一种台地,主要分布于皖东丘陵、皖南丘陵山地和皖西丘陵山地的边缘,由于基岩埋藏比较浅,地表多为含碎石的薄层残积、堆积物,乃至岩岸出露地表,植被多为灌丛杂草,农耕条件比较差。沉积台地是先沉积后抬升的一种台地,主要分布于江淮地区的中部和宣(州)郎(溪)广(德)一带,土层较深厚,是安徽省除平原以外的主要农耕区。
平原是指海拔不高,地势低平,地表起伏不大,面积宽广的地区。平原是安徽省地貌的主体,广布于长江、淮河干支流两岸,总面积6.83万平方公里。沿江平原和淮北平原是安徽平原的主体。平原主要由河流和湖泊沉积作用而形成。因此,土层深厚,地表水、地下水丰富,适耕性好。加之安徽地处中纬度地区,东距海洋不远,气温适中,降水丰富或比较丰富,因而平原地区成为安徽省最主要的农耕区和城乡居民点、交通网络的集中分布区。
安徽省水面总面积1.20万平方公里。其中,湖泊面积占34.4%,水库面积占11.0%,河流沟渠占29.4%,池塘占25.2%。这些水面在航运、灌溉、养殖、生产、生活等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平原与山地、丘陵、台地相间排列 安徽省同一地貌类型地域组合相对集中。皖西和皖南以丘陵山地占绝对优势,平原很少。淮北和沿江以平原为主,偶有低丘分布。江淮地区中、东部以丘陵台地为主。安徽省地貌分布格局明显具有平原与山地、丘陵、台地相间排列的特点,自北而南依次为淮北平原、皖西丘陵山地与江淮丘陵台地、沿江平原、皖南丘陵山地。在其他自然条件的配合下,安徽省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结构特点和地貌组合相对集中的分布格局,有利于形成多种多样的土地类型和生物生境条件,有利于实现农业部门结构多样化和农业地域结构专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