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储量地下水如同其他矿产是储存于地下的一种自然资源。但它具有流动、不断接受补给、不断排泄、在一定条件下并能重新恢复,受气象和水文因素影响等特点。所以地下水资源由三部分组成,即补给量,消耗量和储存量。 地下水在循环过程中,某个时期储存在含水层中的水量为地下水储存量。用立方米表示。按埋藏条件可分为:容积储存量和弹性储存量两类。 (1) 容积储存量:指大气压力条件下,含水层空隙中的重力水体积量。 (2) 弹性储存量:指开采时,在压力降低的条件下,从承压含水量中释放出来的重力水体积量。 地下水储量又可按其是否参与天然条件下水的转换分为可变储存量和不变储存量。 (1) 可变储存量(又称调节储量):指潜水含水层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之间的重力水体积。 天然条件下,补给量大于消耗量时,可变储存量增加,表现为正均衡,反之表现为负均衡。因此,可变储存量是反映地下水补、排关系及调节均衡的一项重要指标。 可变储存量的补给来源为水体的垂直下渗,越流补给和侧向流入。它可以转化为地下径流,也可因蒸发而排泄。开采时也可被利用,它在消耗之后,可以在补给期得到恢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 (2)不变储存量:指在可变储存量界面以下的,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积累起来的不变水量。故又称永久储量或静储量。不变储存量具有流动和更换性质,但一般情况不作为开采资源。 总之,补给量转化为储存量,储存量又转化为消耗量。这是开采前后地下水转化的普遍规律,其中的储存量起着地下水补给与消耗之间的均衡调节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