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圣武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圣武记

书名。近代魏源撰。道光二十二年(1842)刊行。二十四年、二十六年增订。共十四卷。记述自清朝兴起至鸦片战争止二百年间主要用兵始末。前十卷记述开国、藩镇、外藩、土司、海寇、民变、兵变、教匪等。后四卷则以武事余记记述兵制、财政等。其中第三、四卷记述新疆的用兵事件,如乾隆荡平准部记、乾隆戡定回疆记、乾隆绥服西属国记、乾隆新疆后事记、道光重定回疆记等,版本甚多,以道光二十六年(1846)第三次重订的古微堂藏本为最佳。

圣武记

书名。14卷。清魏源撰。道光二十三年 (1842) 成书并刊行。以纪事本末体载,前10卷历述满族建国及清朝平定三藩、戡定回疆、两金川及处理蒙古等问题之史事。后4卷为作者议论。是研究满族早期社会、用兵本末及清朝兴衰之重要参考资料。有古微堂刊本及由韩锡铎、孙文良标点的中华书局排印本。

圣武记

圣武记

纪事本末体清史。十四卷。清魏源撰。魏源(1794—1857),字默深,法名承贯。湖南邵阳人。嘉庆十九年(1814)随父至京师,向胡墨庄问汉儒家法、姚学塽问宋儒之学,刘逢禄学公羊学。道光二年(1822)中举人,入赀任内阁中书。与龚自珍、林则徐相友善,切磋学问,谈论时政。六年,为江苏布政使贺长龄辑《皇朝经世文编》,继为两江总督陶澍筹议漕运、水利、票盐三大政,撰《筹鹾篇》及《筹海篇》等。又撰《诗古微》、《书古微》、《董子春秋发微》、《两汉今古文家法考》,阐发今文经学家法。又撰《默觚》、《老子本义》、《孙子集注》、《庸易通义》,宣传社会改革理论。鸦片战争时,为两江总督裕谦幕僚,参与浙东抗英战役。痛愤时事,除著此书外,又著《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强调“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对后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有一定影响。二十四年中进士,以知州用,权江苏东台、兴化县事。咸丰元年(1851)授高邮知州,撰《元史新编》。三年,于高邮州组织团练,对抗太平军。曾汇辑《净土四经》。后卒于杭州。
《圣武记》大约于道光九年(1829)左右开始搜集资料,十七年(1837)前后着手编撰,至二十二年即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签订《南京条约》时成书。为纪事本末体裁,将有清一代数十大事,列为专题分别叙述。前十卷叙事,记述清初建国、平定三藩、“绥服”蒙古、“戡定”回疆、“抚绥”西藏、“戡定”金川等,于一事之原因、结果及其中间进行之次序,都叙述得非常清楚。后四卷是作者的议论,对于练兵之方,整军之策、筹饷之法,应敌之略,以及掌故考证,事功杂述等等,论述尤为详细。
《圣武记》既总结了清前期的历史经验,欲以增强封建地主统治集团的信心,同时也反映了清王朝的日趋衰微。故作者研究清史,首先着眼于武功,研究军事史,力图从军事方面总结经验教训。特别是在鸦片战争后所写列入此书篇章的《道光洋艘征抚记》中,进一步明确提出:“诚能择地利,守内河,坚垣垒,练精卒,备火攻,设奇伏,如林、邓之守虎门、厦门,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则能以守为战,以守为款。以守为战,则岂特我兵可用,即佛兰西、弥利坚皆可用,即廓尔喀亦可为我用……尽收外国之羽翼为中国之羽翼,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富国强兵,不在一举乎?”其表现出来的强烈爱国思想及所提出的一些反侵略具体措施,激起了社会爱国人士的极大共鸣,故书一问世,即得到读者广泛的支持,不数年间,风行海内,知识分子人有其书,自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几十年间其势不衰。陈岱霖在《云石诗集》称颂《圣武记》说:“惊人每忆纵谈初,柱腹撑肠万卷书,直与乾坤开奥窔,岂徒笺注到虫鱼。”此书自道光三十年(1850)传至日本,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先后有《圣武记采要》三卷及《圣武记附录》、《圣武记附录武事余记补遗》、《圣武记拔粹》等多种翻刻本在当地流传。
《圣武记》参考了正史、实录、方略及地方志和各种私人著述,取材广泛丰富,但由于对有些资料没有进行综合分析考核,致使有些年代和史实存在讹误,清末胡思敬在《圣武记纂误》中进行了校核,近人孟森等也指出其不少错误。然而就全书来说,只是白璧之微瑕,成就和贡献是主要的。
道光二十二年(1842)古微堂木刻刊出后,进行了两次较大的修改。第一次是二十四年在苏州修改,“其全改者如廓尔喀、俄罗斯等篇,其半改者,如雍正征厄鲁特篇,其余诸记,亦各有损益,而武事余记数卷,更定尤多”。第二次是二十六年在扬州进行修改,“征苗、征缅甸,及道光回疆,向止一篇,今皆为上、下篇。其全改者,如廓尔喀、俄罗斯等篇;其半改者,如雍正征厄鲁特篇,其余诸记亦各有损益。至武事余记第十二、十三卷,旧多冗沓,今移其琐事,散附各记之末,而更正其体例”。这次修改的明显标志是在几处附录中增加了姚莹于道光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奉使西藏所写的《康纪行》的一些段落。三个版本比较起来,二十六年本优于其他二个版本,也即是现在通行的《圣武记》定本。另有《道光洋艘征抚记》,二十六年本目录中列有该题目,并且注明“补刊”,但在正文中并没有,直到魏源卒后,上海申报馆于光绪四年(1878)排印《圣武纪》方编入此书。除上述几种版本外,还有十多种刻本、石印本、铅印本,有的本子还增加了绘图。这些不同版本,均分别祖于二十二年本、二十四年本和二十六年本。中华书局1984年所出版的校点本,是以二十六年本作为底本的。

☚ 啸亭杂录   海国图志 ☛
圣武记

圣武记

书名。清魏源撰。湖南邵阳人。该书写于鸦片战争的炮火中,于道光二十二年 (1842)初稿完成,后几经修订,于道光二十六年正式成书。全书14卷,40余万字。前10卷分开创 (第1卷5篇)、藩镇 (第二卷2篇)、外藩 (第三至第6卷21篇)、土司苗瑶回民 (第7卷8篇)、海寇民变兵变 (第8卷8篇)、教匪 (第9、10卷9篇) 6个专题,叙述爱新觉罗氏的崛起、统一东北、进攻明朝、进关、道光年间的对内对外的主要战争。后四卷为武事余记,分兵制兵饷、掌故考证、事功杂述、议武四个专题,发表作者对有关军事问题的议论。该书取材广泛,一些问题又经实地考察和作者的分析研究,其成果为后来的许多关于清史的撰述所利用。书中第3卷至第6卷,记录了蒙古、新疆、西藏及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 第七卷至第十卷记录了历次反抗清统治者的起义斗争,均为宝贵的历史资料。其议论部分对人、事进行褒贬,直接了当,毫不含混,鲜明体现了魏源的立场、思想和风格。另外,书中在叙述战争的前后过程中,也记有太祖至宣宗在宫中有关的言行,可为参考。是书出版前未及精审,其中一些二手三手的材料,出处、年代、史实常有舛误。在其问世以后,先有道光二十二年、二十四年、二十六年三种版本,以后翻刻印的本子很多。道光二十六年的本子经过两次修订,已比初稿增加了篇幅,改写了文字。上海申报馆根据此本翻印时,又增加了 《道光洋艘征抚记》上下篇。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排印本,也是以道光二十六年此本为底本,并参校他本校勘而成。

☚ 开国龙兴记   御制耕织图 ☛

圣武记

十四卷。清魏源撰。魏源 (1794—1856),字默深,湖南邵阳 (今邵阳市)人。道光二十四年 (1844年) 成进士,后为江苏高邮州 (今高邮县)知州。鸦片战争时期,他在浙江参加了抗英斗争。鸦片战争后,清廷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开始丧失。对此,魏源感到十分忧愤,于是借观史馆秘阁官书,参以士大夫私家著述,以及故老传闻,经过认真的排比和研究,撰写成《圣武记》十四卷,约四十余万言。此外,他还著有《书古微》、《诗古微》、《海国图志》、《元史新编》、《董子春秋发微》、《默觚》、《筹河篇》、《筹漕篇》、《筹鹾篇》等书,并协助贺长龄编辑《皇朝经世文编》。其中,《圣武记》是最具时代特色、最能反映魏源思想的著作之一。全书十四卷,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 (前十卷) 分 “开创”,“藩镇”,“外藩”,“土司和苗瑶、回民”,“海寇、民变、兵变”,“教匪”六个类目,每个类目下有若干子目,第二部分 (第十一至十四卷) 为“武事余记”,子目有: 兵制兵饷,掌故考证,事功杂述,议武五篇。全书的年代断限为:从满洲的源流起,直至嘉庆十八年 (1813年)清廷镇压林清、李文成领导的天理教起义止。《清史列传·儒林传下二》说魏源“性兀傲,高自标树。惟论古今成败、国家利病、学术本末,反复辨论不少衰,四座皆屈。”正是这种关心国家成败和鸦片战争后有感于时局的激愤,使魏源在《圣武记》中,通过探讨清廷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周边国家的关系及其执行的政策,详细地论述了清朝自“开国龙兴”,中经康乾盛世,至嘉庆时衰落的全过程,进而总结了历史经验和教训。该书中的《武事余记》四卷,实际上是他为求富国强兵而提出的改革方略,很有见地。当然,《圣武记》也有记载失实和谬误之处。如把沙皇俄国侵略中国东北的领土说成是“瓯脱地”(卷六),把原本为中国领土、后经《尼布楚条约》确定为中国的土地说成是“东北数千里不毛之地尽隶版图”(卷六),把台湾说成是“自古不属中国”,这些都是不符合中国历史实际的谬论,是极端错误的。《圣武记》问世后,由于它宣扬的富国强兵思想引起了世人的共鸣,因而颇受欢迎,成为一种畅销书。魏源生前,该书就有道光二十二年本、二十四年本和二十六年本;就书的类型而言,有刻本、石印本、铅印本。解放前,上海申报馆根据道光二十六年本翻印的铅印本,还增加了“道光洋艘征抚记”上下二篇。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韩锡铎、孙文良标点的《圣武记》(上、下两册),该书以道光二十六年本作为底本,用道光二十二年本、二十四年本及其引用诸书进行了校改,是目前国内最好的版本。

圣武记

圣武记

书名。清代魏源著。清道光二十年 (1840)十一月,林则徐因禁烟抗英而被诬革职后,魏源痛恨庸臣误国英军横行,为发愤图强,振兴武备著此书。道光二十二年《南京条约》签定时书成。后经一再修订,于道光二十六年刊行,凡14卷。光绪四年 (1878),上海申报馆排印时,增入《道光洋艘征抚记》,是为现行的版本。该书基本内容包括: 记述清王朝自开国至道光年间的重大军事活动,各项军事制度以及历次用兵的成败之道; 论述了练兵方法,整军策略,以及筹饷、应敌驭夷之道; 首先提出了 “以夷制夷”、“以夷攻夷”、“以彼长技御彼长技” 的应敌策略。该书深为时人所重视,曾传入日本,影响深远。是近代中国人开始探索西方长技,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和设防备战的论著。

☚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练勇刍言 ☛

圣武记

书名。清魏源撰。道光二十二年(1842)成书并刊行。二十四年(1844)、二十六年(1846)重订。14卷。前十卷为纪事本末体。卷一:开国龙兴记一、二、三、四、五;卷二:康熙戡定三藩记上、下;卷三:国朝绥服蒙古记一、二、三,康熙亲征准噶尔记、雍正两征厄鲁特记;卷四:乾隆荡平准部记、乾隆戡定回疆记、乾隆绥服西属国记、乾隆新疆后事记、道光重定回疆记、道光回疆善后记;卷五:国朝抚绥西藏记上、下,西藏后记,乾隆征廓尔喀记;卷六:国朝俄罗斯盟聘记、俄罗斯附记等;卷七:雍正西南夷改流记上、下、乾隆初定金川土司记、乾隆再定金川土司记、国朝甘肃再征叛回记、乾隆湖贵征苗记、道光湖粤平瑶记;卷八、九、十是有关各地农民起义记载,是作者阐述清初建国,定鼎北京,绥服漠南、漠北蒙古,平定三藩、准噶尔部贵族、大小和卓木、张格尔等之乱,及经略金川、西藏、哈萨克、布鲁特(今柯尔克孜),镇压回族、苗族、瑶族和各地农民起义等史实。后四卷是作者对有关军事问题的议论。凡练兵之方,治军之法,筹饷之道,应对之策,皆所论列。除以上两部分外,还穿插着其使用重要史料之附录。是书取材极富,除经书、正史、实录、方略、地方志及私家著作外,还有亲自采访的传说。是有清一代第一部以专题私撰清代历史的著作。其中尤以对蒙古各部及中亚地区各族的研究篇幅最多。为研究清代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藏族、苗族、瑶族,以及中国西南地区各族与清朝政府关系的重要参考书。因取材不尽为第一手资料,且在论述过程中,完全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讹误屡有所见,使用时需慎重。

圣武记

书名。清朝湖南邵阳魏源著。全书共十四卷。前十卷是用纪事本末体将爱新觉罗氏的崛起、统一东北、进攻明朝、入关后到道光年间的对内对外主要战事,归纳为开创、藩镇、外藩、土司苗瑶回民、海寇民变兵变、教匪六个专题,叙其颠末,详其经过。后四卷武功余记,分为兵制兵饷、掌故考证、事功杂述、议武四个专题,是作者对有关军事问题的论述。该书取材丰富,考证详尽,是学习清史、研究清史的重要参考书。该书版本很多,约十余种,但都祖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二十四年(1844)、二十六年(1846)本。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4:2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