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土族服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土族服饰 土族服饰土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互助、乐都、大通一带的土族服饰,仍保持传统习俗,但也有很大的发展变化。民和地区已基本汉化, 同仁地区则已基本藏化。 ☚ 土族风情 轮子秋 ☛ 土族服饰少数民族服饰之一。土族服饰风格独特,内容丰富。男女上衣都有绣花高领。男子常穿小领斜襟,袖镶黑边的长袍,腰系绣花长带,外套白板皮袄或黑坎肩,下穿大裆裤,小腿扎黑白两色绑腿带,头戴毡帽,脚穿云纹布鞋。妇女穿绣花小领镶花边斜襟长衫,两袖由蓝、白、红、绿、黑五色布围成,外套黑蓝紫花边坎肩。腰系绣花彩带,悬挂绣花手帕、钱袋、荷包及小铜铃,脚穿绣花腰鞋,头上佩戴各式 “扭达”头饰。土族的毡帽系以绒毛制成蘑菇状,然后收下沿翻上而成。女式多为棕色,也有白色的,翻沿高而匀,周围饰以织锦花边,故称“拉金锁”毡帽。男式多为白色,也有黑色的,翻沿前低后高,周围饰以织锦花边,亦有不饰的,其外形如 “鹰嘴啄食” 。加拉·莫立嘎,意为红缨帽,土族传统老年男子帽,相传由清代朝帽演化而来,系用绒毛擀成蘑菇状空心,将下沿翻上,边饰布或以黑羔皮沿边,红顶连一绺五寸长红缨,故名。尼克,意为皮袄、白板皮袄,系用羊皮熟制后缝成小圆领、大襟、半长或长皮袄,不挂布面,是土族男子必备冬装,白天穿在身,晚上当被盖。毡褂,是一种毛制长外衣,衣身宽大,长及臀下,衣式男女类似,常用作雨衣或风衣,每个季节野外劳作皆可穿用。褐褂,是褐料短上衣,小圆领,大襟,黑、白褐褂配蓝布,黑布沿边,是土族男子劳动时穿用服。木日格迭勒,意为褐衫,系用手工织成的褐布缝制的长衫,女式为黑色,小圆领,大襟,两侧开衩,除下沿外,均以蓝布或红布做沿边,胸前饰以色布贴边和花边,四只钮扣,系腰带,为女子必备之冬装; 男式多为白色,有小圆领或大领两种,大领褐衫宽大不开衩。木日格古褂子,意为褐坎肩,系用褐料制成的短坎肩,无领无袖有大襟,常以黑、白褐料配蓝或黑、红布沿边,是土族男女劳动时所穿衣。大裆裤,系用窄幅毛蓝粗布为料,剪成两块长方形的裤身,两块直角三角形大衩,两块钝角三角形小衩和裤腰缝制而成,裤长三尺,腰围三尺,立裆两尺五寸,裤脚五寸,因裆大而得名,为土族传统服装。达胡,一种长坎肩,无领无袖对襟,左右后开衩至胯下,长过膝,衣边均镶粉缎花边,一般穿在袍子外面,多为显贵人家少妇们穿戴。秀苏,意为花袖衫,一种青壮年妇女外衣,通常用红黄蓝绿紫五色彩布或绸缎缝制而成套袖筒,缝接在坎肩或长衫的肩部,鲜艳美观。筒索儿,意为筒袖,妇女套在手腕至前臂的一节内套袖,长约七寸,黑白两层,前半部分面料上绣有花卉或盘线图案,戴时露袖口外一二寸,既作装饰又能御寒。帖弯,土族妇女的一种腿部套筒,宽一尺,接在裤筒膝下,套筒、裤筒相接处置白色布夹条,套筒颜色或黑或蓝,最好与裤色错开搭配,一般是少女套筒用红色,中青年妇女用蓝或黑,老年妇女用咖啡色。胡尔美,音为裙子,亦称蝴蝶裙,色红,分左右两扇,每扇有褶纹,上连于裙腰,下有白布沿边,形似蝴蝶的两扇红翅膀,为土族青壮年妇女所穿用。土族鞋有许多种类,如双楞子鞋、鞋帮的前后部绣胡麻花或云纹盘线,鞋帮缝合时在鞋头连接处另加五分宽夹条,缝合后突起两道楞,绱底即成,是土族男鞋。福盖地鞋因鞋帮完全盖住鞋头而名,帮侧绣有盘线云纹,为男子传统鞋。女鞋有过加鞋、腰鞋、花云子鞋、翘尖花鞋等。土族妇女的传统头饰很多,很有特色,如有大型的簸箕头,有走路摆摇的凤凰头,有形似箭头的三叉头、犁铧头、马鞍撬头、干粮头、雪古郎扭达(凹槽形头)、布特(包头)、奴什朵(笼头)、藏日(孔雀头)、那彦(铜片发夹头)等等,形象美观,无与伦比。另外,土族着装中还有许多佩饰,如颈饰的索儿(项圈),胸饰的登洛,腰饰的普斯(腰带)、罗藏(金属兽头形腰佩)、花头裤带和钱褡裢,腿饰的过加(绑腿)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