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培肥生态工程
为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和系统缓冲性能所采取的措施。重点是有机肥源的还田。技术和土壤培肥技术传统的是秸秆还田技术,随着生态工程原理在农业上的深入应用,传统的秸秆还田技术也不断得到改进,由秸秆直接还田 (一级转化) 逐步转变为 “过腹” 还田 (二级转化) 和综合利用后还田 (多级转化),使秸秆的物质和能量得到充分合理利用,生产、经济和生态效益明显提高。
❶秸秆还田技术。一般的秸秆还田技术有人工铡碎法和机械粉碎法两种。人工法是将秸秆铡碎后与水土混合,堆沤发酵、腐熟,均匀地施于土壤中。机械法是在田间直接粉碎还田,在人工摘穗或机械摘穗的同时,用配套的粉碎机切碎秸秆,撒铺于地表,然后再用旋耕耙耙两遍,再次切碎茎秆,随之入土。此法工效高,质量好,适于大面积推广。秸秆直接还田,即一级转化,包括是把原来的废料转化为植物能够利用的原料,是对秸秆的生产能力最低限度的发挥,一定程度上可缓和土壤缺肥的矛盾。秸秆就地翻压和制作秸秆堆肥。制成堆肥还田的具体做法是: 把铡碎的秸秆与适当数量的粪、尿、土混拌,经过有氧高温堆制,或直接圈成土杂肥。
❷秸秆过腹还田。即二级转化,就是将秸秆作为饲料,经过动物利用后,排出粪便用于还田。过腹还田提高了秸秆的利用效率,避免了秸秆直接还田的一些弊病,尤其是调整了施入农田有机质的碳或氮比率,有利于有机质在土壤中的转化和作物对土壤中有效态氮的吸收。秸秆过腹还田有直接饲喂、氨化后饲喂、微生物发酵处理后饲喂等方法。氨化处理简称秸秆氨化,是指将切碎的秸秆填入干燥的壕、窖或地上堆垛压实,浇上氨水,氨化后的秸秆柔软、较适口,且吸收了一定的氨,对瘤胃动物补加了一定的无机氮,有利于其生长。微生物处理秸秆的方法较多,有秸秆发酵、微储、糖化等,都是在一定的温、湿条件下,接种一定的菌种,使秸秆进行厌氧 (或好氧) 发酵。微生物处理秸秆,提高了秸秆的营养价值,有利于养分的转化,适口性好,价格低,不污染环境。
❸秸秆综合利用后还田。即多级转化的,其一般循环流程是:秸秆先用来培育食用菌,菌渣作畜禽饲料 (即菌糖饲料)、养蚯蚓,蚯蚓喂鸡; 畜禽粪便养蝇蛆喂鸡,粪渣用来制取沼气,沼渣用来培养灵芝; 最后的废料再去作肥料施于农田。随着生态工程研究的发展,综合利用的途径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