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全镁total magnesium of soil土壤中各种形态镁的含量之和,即矿物态镁、非交换性镁、交换性镁、溶液态镁和有机态镁含量之和。土壤全镁量平均为5克/千克,而整个地壳平均含镁量为19.3克/千克。 土壤中全镁的含量受母质、气候、风化程度和淋溶作用以及施肥等因素的影响。岩石中的含镁量以火成岩最高,平均含镁(MgO)量为34.9克/千克。含镁量较多的基性矿物(如橄榄石、角闪石、辉石、黑云母等)均易风化。在高温湿润地区,岩石风化程度较深,含镁矿物大多已遭风化和淋失,粘土矿物又以不含镁的高岭石和三水铝石为主,因而全镁含量低。若粘土矿物以蒙脱石、蛭石、绿泥石以及伊利石(水云母)为主,则土壤全镁含量较高。由于镁大多存在于较细的土粒中,粘粒和粉砂所含的镁占全镁含量的95%以上,故砂质土的全镁含量一般很低。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土壤,特别是盐渍土,碳酸镁、硫酸镁和氯化镁在土壤中大量积聚,全镁含量高且常导致作物发生镁中毒。高温多雨地区土壤淋溶作用强,因此矿物风化过程中所释放出的镁,大多已被淋洗损失,因此全镁含量低。 水稻土因经常受灌水、排水及水分渗漏的影响而导致镁的损失;另一方面,强烈的还原条件使矿物表面的氧化铁胶膜减少,也促进了镁的释放和淋失,故旱地改成水田后土壤全镁含量要降低30%~50%以上。 中国土壤全镁含量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别。在华南地区,由花岗岩一片麻岩风化物和浅海沉积物发育的土壤,因其含镁矿物已分解殆尽,全镁含量低于0.8克/千克,是全国含镁最低的土壤。在华中地区由紫色砂页岩发育的紫色土含镁量高达22克/千克,由第三纪红砂岩和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的土壤,平均含镁量仅为4克/千克。在北方地区土壤的粘土矿物是含镁量较高的水云母、蒙脱石和蛭石,所以全镁量较高,一般在5~20克/千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