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土地评价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土地评价land evaluation

对农、林、牧等各种农用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的鉴定。目的是评定土地生产力和经济价值的高低,为合理利用土地,调整农业用地结构,开展各种规划和改造治理土地提供基础资料,为承包土地和转让土地提供合理补偿的依据,还可以为制定土地税和计算地价服务。
历史沿革 中国开展土地评价历史悠久,在两千多年前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篇中记载,当时为规定田赋标准,曾按土壤颜色、性质和水分状况,评定土地的肥力等级,将九州土地划分为3等9级。战国(公元前475~前221)时《管子·地员》篇中把九州土地分为18类,每类土地又分为五种品色,指出每类土地所适宜的两种作物品种。宋代和明代在丈量土地面积的同时,也根据地形和土壤的颜色,把土地质量分为五等,作为确定赋税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地评价主要为土地开发与合理利用,以及为确定农业税服务。1951年财政部根据土地自然条件和经营条件,组织查田定产工作,确定常年产量,据以确定农业税。1962年为开垦荒地进行土地评价,根据水热条件分区,在区之下再根据开发的难度划分四等。70年代土地评价工作以合理利用土地为目的,产生两个全国性评价体系:一是1979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技术规程中的土地生产力分级,将全国土地分为八级;另一个是1979年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的1:100万土地资源图分类体系,根据土地条件、适宜程度和限制性强度,将全国划分为9个土地潜力区,8个土地适宜类,3个土地质量等级,若干个土地限制型。1984年农牧渔业部在全国12个县开展了县级土地评价试点,在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土地质量评价和经济评价,采用类、等、型评价体系。建立土地产量与评价因素的数学模型、通过电子计算机选择评价因素及其权重,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使中国土地评价方法由定性转向定量化。
国际上土地评价体系的产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到19世纪初,随着土壤学、农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的发展,形成了科学的土地评价体系。20世纪初期,土地评价主要用于征税的目的,如德国财政部1934年提出的《农地评价条例》,美国1937年提出的斯托利指数分级。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许多国家提出了比较成熟的土地评价体系。美国内政部垦殖局于1953年提出灌溉适宜性分类,美国农业部于1961年提出土地潜力分类体系,1976年苏联农业部颁布应用于地籍工作的《全苏土地评价方法》,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1976年提出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其《土地评价纲要》同年出版。在60年代和70年代中,许多国家已完成了全国范围的土地评价,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捷克斯洛伐克、巴林、马来西亚、新西兰等。联合国粮农组织1976~1978年对整个非洲和西南亚的11种农作物作了土地适宜性评价。
评价的分类 因评价的目的和任务不同分为:❶土地适宜性评价。根据土地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特征,确定其某种特定用途或某种作物适宜性程度的评价。
❷土地经济评价。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利用和经营中的经济效果进行的评价。
评价的原则 应遵循:❶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土地生产力和经济价值的高低是各种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主导影响因素也互不相同,只有综合分析才能科学地揭示土地质量的差异。
❷揭示土地质量等级差异要与自然和经济属性相一致,评定等级必须根据地域差异规律,等级之间具有可比性。
❸应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具有实用性,评价成果有利于生产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的应用。
评价的程序方法 按以下步骤进行:
划分评价单元 评价单元是土地评价的最小单位,评价的结果由评价单元反映出来,因此评价单元的划分与评价工作量的大小、调查精度和成果应用有关。评价单元在土地基本属性方面应具有一致性。划分评价单元有以下五种方法:❶采用土壤发生学分类的某一级单位作为评价单元,如耕地采用土种,林、牧业采用土属。
❷采用土地类型作为评价单元,根据地形、气候、土壤、植被的不同组合形式划分成不同的土地类型,再以地貌-土壤-植被联合命名。
❸采用耕地地块作为评价单元,经过长期耕种,同一耕作地块的地形、土壤、水利状况基本上是一致的。
❹采用平方公里网格作为评价单元。
❺采用基层行政单位作为评价单元。
选择评价因素 评价因素是参与评定土地等级的一种可度量的土地属性,应该从构成土地的诸要素中选择,选择对土地生产力影响最大、相对稳定的因素,包括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如气象、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灌排条件、基础设施、灾害程度、社会经济情况等。根据地域不同,应有所侧重。不同用途的土地应选择相应的评价因素。可以从土壤普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农业区划中所反映的影响当地土地生产力的诸因素中进行选择。
确定评价因素指标分级标准 根据农、林、牧业用地或不同作物对评价因素指标的要求找出每种指标最优和最差的极限值,划定指标级差范围,再根据土地分等的数目和有关标准,在两个极限值之间划分若干等级。在科学试验资料比较齐全的地方,可以作出评价因素与作物产量的相关曲线图,再根据散点分布曲线,划分评价因素指标分级标准。定性的评价因素用文字描述分级标准。
评定土地等级 评定土地等级的方法有两种: ❶定性法。是在专家和有经验的农民帮助下,通过评议选择评价因素和分级标准,然后对评价单元逐个分析、归类、定等。
❷定量法。先把评价因素的指标数量化,然后通过数学公式计算出评价单元各因素的数量指标,根据计算结果,作为评价土地等级的依据。常用的定量方法有指数和法和逐步聚类法。
指数和法是根据各评价单元评价因素指标值的大小,确定其相应的评价指数,然后将各评价因素的指数相加,根据指数和的多少,决定评价单元的等级。其具体方法步骤是: ❶选择评价因素,并确定其分级指标值;
❷用回归分析法或主因子分析法确定评价因素的权重;
❸确定评价因素的等级分值;
❹将评价因素的权重与其等级分值相乘,计算出评价因素的指数;
❺划分土地等级的指数和范围;
❻将每个评价单元的各评价因素的指数相加,算出指数和,最后根据指数和评定土地等级。指数和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Pi为第i个评价因素的权重;ai为第i个评价因素的等级分值。
逐步聚类法是根据各评价单元的评价因素指标值,用逐步聚类方法,将评价因素指标值相互接近的评价单元聚为一类,该类就代表某一质量等级。各类土地的聚类中心值则表示土地等级之间的质量差异程度。其具体方法步骤是: ❶根据经验或随机选择待评价地区的分类数目。
❷选定一批聚类中心Vi=(Vi1、Vi2、Vi3……Vis),这些聚类中心是相应于某一样本的核心,看成是某一类标准假设样本。
❸计算样本与各类聚类中心的广义距离,将每一个样本向最近的聚类中心进行聚类。广义的距离可以用兰氏距离表示。兰氏距离计算公式为:

(k=1,2,3……m是因素指标个数)

式中 d为第i个样点与第j个样点间的兰氏广义距离;Xik为第i个样点第k个因素指标的值;Xjk为第j个样点第k个因素指标的值。兰氏距离计算后, 再将各样本各归并于距离最小那一类。
❹根据分类结果算出各类新的聚类中心V′i=(Vi1′、Vi2′、Vi3′……Vis′)。它的各项指标,即为该类中所有样本的相应指标的平均值。然后计算前后两组聚类中心的差异,若差异大于某个阈值(例如0.1),即认为分类不合理。
❺修改分类。以新的聚类中心代替旧的聚类中心,反复进行分类,判断合理性并修改聚类中心,直至前后两组聚类中心的差值小于某个阈值,即认为分类合理,从而分类过程结束。前后一次的分类,就是最终分类。
❻根据聚类中心值,计算各类土地的相对系数k。计算方法是: 取最小的聚类中心值为基数,并使其系数k1=1,再将其他各类土地的聚类中心值分别与该基数相比,得出各类土地的相对系数k2、k3……kr。这些系数表明在质量上比另一类土地好或差多少倍。

土地评价land evaluation

对土地的性状、质量和利用的适宜性所进行的鉴定与评判。
目的和意义 土地评价的对象是土地质量,着重研究土地的适宜性与限制性因素。评价的目的多种多样,但主要是为各产业部门和各项土地利用规划服务。从土地评价的研究及其目的来看,在20世纪60年代初以前,土地评价目的一般是鉴定土地等级,作为纳税的依据;60~70年代,转到为土地利用的目的服务;70年代以后,国际上才普遍承认土地评价的目的是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为它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这样,土地评价就需要从生产发展和土地利用规划出发,全面衡量土地本身的条件和特性,评定它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利用的适宜程度,为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土地评价,确定土地适宜利用方向,估算土地利用的潜在能力。这种土地评价,亦称“土地适宜性评价”或“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土地评价的预期成果是选择土地利用的最优方案,其实际意义在于:❶查清土地的数量和质量,揭示土地的生产潜力,为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自然基础;
❷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综合分析评定土地的适宜性,确定土地合理利用方向和途径,为制定合理的用地结构,实行专业化和区域化提供科学依据;
❸明确土地利用的不利因素及其危害程度,以便提出相应的整治、改造和利用措施;
❹编制土地质量类型评价图,为生产和利用部门建立土地档案、加强土地管理提供依据。
原则和依据 土地评价的基本原则是:❶为发展生产和合理利用服务。从发展生产和合理利用的角度出发,分析评价土地利用的条件和潜力,既考虑当前发展生产的需要,又要考虑进一步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论证土地合理利用的优化方案和方向。
❷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实行全面综合评价。土地评价应反映自然、技术、社会、经济诸因素的综合作用,既考虑自然的适宜性,又考虑技术的可能性和经济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依据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运用级差地租理论和生态环境效益、技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原则,对土地的综合效益进行分析评价。但在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时不能把意义和作用各不相同的各种因素放在同等的地位。应依据环境因子对生物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非同等重要原则,区别主导因素与一般因素,找出主导因素和主要矛盾。
❸发挥地区优势的原则。评价土地质量等级及其合理利用的方向和途径,应突出地域生态条件特征和主导因素,以便为因地制宜地利用和改善土地条件提供依据。
❹注意总结和吸取当地实践经验。
土地评价除遵循以上基本原则外,还要考虑如下质量因素:❶土地的适宜性。即土地对发展生产和各项利用的适宜程度。主要标志是土地能否永续有效地利用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考虑土地适宜性时应依据土地的特性满足特定用途的程度,人力、物力、财力的可能性,投产比的大小,持续利用时间的长短,以及当地习惯等。土地的适宜性可以是多宜性,也可以是单宜性。
❷土地的限制性。即某种或某些不利因素对土地适宜性和生产潜力发挥的影响程度,包括风沙、盐碱、干旱、沥涝、低温、水土流失、风蚀、土层厚度、地表积水、沼泽化、海拔高、坡度大等自然因素,也包括劳动力、肥源、交通运输、地理位置、集约经营程度和市场等社会经济因素。但应主要抓住对土地质量影响较大的稳定性限制因素, 作为确定土地质量高低的重要依据。
❸土地利用现状和生产水平。土地利用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土地生产水平是土地生产力的反映, 它可以用土地的产量、产值和纯收入指标衡量或折算成统一的能量单位表示。
基本内容 包括土地评价因素和指标的选定、土地质量评级、土地评价图的编制以及编写土地评价报告等。
土地评价因素与指标的选定 首先要选定土地评价因素, 确定各因素评价指标, 为各种土地质量分级确立恰当的标准。常用的土地评价因素及指标是: ❶气候因素。包括光照、降水等水热状况。水分和温度及其对比状况, 不仅决定农作物、牧草、树木生长的种类、组成、熟制、产量和品质,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土地利用方式和发展农业生产应采取的关键性措施。水热状况反映较大地区范围土地自然生产力的差异, 是影响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的稳定因素, 也是土地质量评价的基本因素。
❷地形、地质。地形起着地区水热状况再分配和物质(物理的、化学的)的迁移作用, 影响土壤与植被的发育。地形地质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土地利用方向和改造措施, 也是土地评价的基本因素。对地形、地质的评价应主要考虑地貌类型、地质结构、岩石组成、沉积物质、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和地面切割程度等因素。
❸土壤。是植物根系活动的场所。土壤肥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业的产量、土地利用和改造的方向。土壤与气候的组合表现为较小地区范围内土地自然生产力的差异。对土壤质量的鉴定, 应着重考虑其发生类型, 土地厚度, 土质特点, 有机质含量, pH值、水分、盐分状况, 障碍土层及土壤改良条件等。
❹水文。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灌溉、防洪、排水等水文条件, 对干旱、半干旱、盐碱化和沼泽化地区的土地评价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溉须考虑水源的有无、种类、水量、水质及利用的难易。而对积水沼泽和盐渍土地区的土地评价, 则首先应按土壤改良——水文地质条件的好坏、对土地质量和改造难易及土地潜力作出鉴定。
❺植被。天然植被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天然草地和天然林地,关系到畜牧业和林业的发展,应视为土地评价的重要因素。在以土地利用为目的的质量评价中, 应充分考虑天然植被的类型, 有用植物的质量、数量和生产量, 以及植被的保护和利用改造的条件。
❻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人口、劳动力、交通运输、地理位置、市场和技术条件, 以及现有生产基础等。
土地质量评级 土地资源评价等级的划分, 是在查清土地类型和评价土地因素的基础上, 按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进行分类后, 根据用地的目的和要求对各类土地的质量评级。不同国家由于具体情况和历史传统不同,对土地质量的评级千差万别(见土地分级)。按土地评价的主要分级标志, 分为: ❶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因素的鉴定, 鉴别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 或者对于在若干用途方面阐明其适宜范围和限制范围。这是目前最常见的土地评价分类(分级)。如中国,全国分为十一个自然区,每个自然地区下分九类, 各类之下再分等和型(级)的评价分级, 就是土地适宜性评价(见土地分级)。根据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及其适宜性和限制性, 土地质量评级又可按利用目的分为农林牧用地评价、工业交通用地评价、建筑用地评价、城镇用地评价等。以农林牧业用地为例,土地适宜性一般分为多宜性(即适宜多种利用)、单宜性(即适宜某一业或某项利用)和不宜性。对某一项生产或某种作物来讲, 土地适宜性可分为四等: 一等为最适宜, 各种条件均好, 生产投资少, 经济效益高; 二等为比较适宜, 一般条件也好, 部分条件不太好,但可以采取改造措施,经济效益比较高; 三等为不太适宜, 各种条件不太好, 勉强可以开发, 但改造措施投资大, 经济效益不高; 四等为不适宜, 主要条件不能满足要求,也不易改造,经济效益最低。
❷土地生产力评价。即通过对土地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 测定并划分出土地的生物生产力水平等级。生物生产力水平等级有时以某一种作物为对象,有时以某一种土地用途为对象, 但并不计较生产和利用的投入耗费。如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中对土地生产力分级的标准如下: 一等为高度适宜, 农林作物在此条件下可获得最高产量; 二等为适宜, 作物长势和产量在当地具有最大代表性; 三等为中等偏下适宜, 作物长势和产量为中等偏下水平; 四等为勉强适宜, 农林作物生长不良, 产量很低; 五等为不适宜, 农林作物不能生长。土地生物生产力水平不可能脱离土地适宜性, 它以土地适宜性评价为基础, 进一步区分出各部分土地在生物生产力水平上的程度差异。
❸土地经济评价。即根据土地现实利用中劳动耗费与提供产品量的对比关系来评价土地的质量, 应用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的投入、产出进行经济效果评定。土地生产力的实现过程是土地自然属性和人类作用的综合结果, 从而使劳动消耗与土地生产率构成一定的对比关系。以种植业利用的土地而言,土地经济评价的主要内容是:确定基数产量和基数费用作为评价的基本指标; 通过选用和计算单位面积产量、总产量、费用补偿率(作物产值与生产费用之比)和级差收入(纯收入-最低社会必要纯收入)等指标, 制定评价等级; 对不同级别(地域范围)的评价对象单位进行土地经济评价。由于土地经济评价依据的目的要求不同, 用作评价衡量的指标也有差异。
评价图的编制 主要是以土地评级类型为基本单元进行编制。它反映土地质量及其生产潜力的地域分异规律和特点。土地评价图的编制早在中国古代即已开始。《周礼》中记载的“冢宰之图”,即表示土地面积、肥瘠、生产条件及所有权。明代的“鱼鳞图”表示四方界址、邻片、边长尺寸和土地所有权、土地等级等。19世纪末,俄国B.B.道库恰耶夫创立了土地评价和制图的理论与方法,在苏联和东欧国家得到应用和发展。其后德国、波兰、英国、美国、比利时等国也相继开展土地评价制图工作。中国1949年以来,在荒地资源考察、农村土地规划、土壤普查和农业区划工作中,土地评价和制图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应用较多的土地评价图有以下三种:❶以土壤图为基础的土地评价图。它依据土壤肥力、利用现状(主要种植作物)和生产水平,把土壤划分为若干等级;以此为基础,参考其他自然、经济指标,编制土地评价等级图。这种土地评价图主要考虑的是土壤因素,多为土壤学者所采用。
❷以土地各因素为基础的土地评价图。首先编制地貌图、土壤图、植被图和其他土地因素图,然后用叠置土地因素图的方法,划分土地基本单位;再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对土地基本单位进行综合评价,编制土地评价图。这种土地评价图侧重于土地自然条件评价,多为自然地理学者所采用。
❸以土地类型为基础的土地评价图。它以土地类型作为一个自然综合体,全面分析土地的自然属性与农林牧生产的关系,从土地的自然适宜性、技术的可能性和经济的合理性,评价土地质量及其利用方向,划分土地评价类型,编制综合土地评价图。这种土地评价图全面地评价土地质量,可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提供较完整的资料。
程序 一般程序需经过立标、查情、对比、评级四个阶段。立标。就是根据评价目的和评价范围的实际条件,为整个评价范围确立合理的评定标准。查情。就是对评价单元土地质量的指标加以调查、测定、鉴定,查清其实际条件。对比 就是把查清的评价单元土地质量的实际条件与评价标准进行比较,以定出土地评价单元的质量水准。评级。就是将对比的结果用统一的标准加以归类,对各土地评价单元定出质量等级。完整的土地评价工作包括:❶准备工作。包括制定计划,建立队伍,明确目的、任务和对象范围,开展技术培训及资料搜集、物资准备等;
❷土地利用的现状调查;
❸确立土地评价分级系统;
❹划分土地评价单元;
❺土地质量因素选择及因子评级标准的确立;
❻土地质量因素的对照评比;
❼土地定级;
❽资料整理,包括写评价报告及绘制评价图。
方法 ❶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结合。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性资料,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料进行室内分析。调查的深度可分为概查、半详查和详查三个等级。概查。是对地区或全国范围内的土地资源作广泛调查。半详查。即中间性调查,涉及较为具体的目标,并进行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是为选择项目的决策提供资料。详查。是为实际规划和设计或为生产、利用单位制定规划和建议书所进行的调查。往往在作出实施的决定后才进行详查。
❷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土地定性评价,主要是指出土地适宜性方向。定性的方法,一般先依据议定的评价目的,研究确定土地质量因子的评价标准及各因子对土地质量等级的影响范围。然后对评价单元所有的因素逐一加以分析、归类,以评定其质量水准(即因素级位)。最后,在评定各因素级位的基础上,按因素组合从整体上评定土地等级。土地定量评价,是在土地定性评价的基础上,选定评价因素的数量指标进行评价。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有指数法、评分法及回归分析法等。
❸类型划分与制图相结合。先根据土地的自然、经济特性及其生产潜力,划分土地等级,并分析评价各级土地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利用方向和改造措施。然后,在土地评级的基础上,编制土地评级类型图,以反映土地质量的地区差异,量算各级土地的面积,为因地制宜利用土地提供依据。
此外,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土地评价纲要》(1976年)中还提出有两阶段法和平行法。两阶段法,其第一阶段主要是定性的土地评价,然后进行第二阶段的社会经济分析。这种方法往往用于为制订概略的规划而进行的资源调查和生物生产潜力估计的研究。其第一阶段的土地适宜性分类是依据选定的土地利用种类(即利用目的)的土地适宜性作出的;在第一阶段结束后,其成果以图件或报告表示,然后将成果用于社会经济分析的第二阶段。此法运用起来简便有序,调查走在分析评价之前,工作不会重叠,能较灵活地安排时间和人员。平行法,即土地和土地利用关系的分析与社会经济分析同时进行。在此法中,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分析与自然因素的调查评价同时进行。由于所评价的土地利用种类在分析评价中常会更改,因而影响评价工作的正常进行。这种方法在土地详查中是适用的。平行法也常是用作较短时间内提供较精确成果的一种方法,因为它有利于缩短调查和搜集资料的时间。

土地评价land evaluation

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对土地的构成因子(土壤、气候、植被、地形、水文等)的状况和土地投资效益进行综合评审和鉴定。根据评价目的、对象、方法和手段的不同,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和土地综合评价。土地评价体系的产生,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中国在4 000年前就有研究土地性质的记载,说明古代对土地评价研究已具有较高水平。土地评价具有鲜明的实用性,评价结果可以为正确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合理进行生产配置,提高土地生产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评价

土地评价tudi pingjia

把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综合性自然资源,以某种或某些利用为目的,对土地的性状进行评估和鉴定的过程。有些文献中也称为土地适宜性分类、土地潜力分类、土地资源评价或土地质量评价等,但在内容上没有多大区别,只是理解的角度有差别。一般的土地评价包括质量的鉴定和数量的估算,所谓土地质量是指土地的综合属性,它直接影响土地对某种利用的适宜性。土地潜力分类或评价是对土地在一正常利用和管理水平下的持续生产力的评估,多用于农业土地评价。土地适宜性分类或评价是就土地对某种利用的适合性及适合程度加以鉴别。由于不同种类的土地利用要求不同的土地条件,适宜性只对特定的用地种类才有意义。而且,特定用地对土地条件的要求有一个幅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为之高,反之为低,这种适宜性的高低称之为适宜程度。另外,适宜性与限制性是同一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通常在评价中采用限制性因素的指标,从相反的方面来评价土地的适宜性。
土地评价总是服务于某些实用目的,早期的土地评价主要服务于农业,随着土地利用程度的提高和范围的扩大,许多非农业利用目的土地评价,如以城市用地、工交用地、旅游用地、军事和自然保护等为目的土地评价也广泛开展起来了。有人按土地评价目的多寡,将土地评价分为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前者的评价目的明确,评价指标的选取更确切,针对性强,更适合生产部门使用;后者则适合于宏观土地利用布局参考。土地评价的对象或评价单元是土地类型,因为它能较好地反映土地本身的综合属性。当然,在一定情况下,土地利用类型也可以作评价单元。
土地评价是在一定的评价原则指导下进行的,但不同目的评价其原则也不应完全一致,基本的土地评价原则有:
❶综合性原则。在评价中需要全面分析和综合影响特定土地适宜性的各种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技术因素在内)及其相互组配后表现出的“集群效应”。
❷比较原则。土地评价主要应通过土地性状与某种利用对土地条件的要求之间的比较来实现,简言之就是通过需求与可能之间的对比来确定匹配程度。此外,评价中还涉及到不同适宜等级土地之间的比较,以较客观地确定它们之间的等级差异; 不同利用方式下经济效益、生态效果的比较,以指出土地最适宜的利用方式。
❸经济—生态原则。就是把适宜性建立在土地经济效益最大、生态持续利用的前提下。
拟定土地评价系统是土地评价中的一项重要步骤,所谓评价系统实际上就是一个多等级的质量或适宜性分类体系。
❶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评价系统,采用的是适宜性连续分级的方法,系统由适宜纲、适宜级、适宜亚级、适宜单元四级组成。
❷美国农业部的评价系统,以农业利用为目的,强调在土壤基础上进行土地潜力分级。该系统由潜力单位、潜力亚级和潜力级三级组成,其中潜力级又细分为8级,从Ⅰ级到Ⅷ级,利用潜力逐渐减小,而限制性和危险性逐渐增加(参见人文地理中的 “土地评价”条)。

☚ 土地结构   土地利用 ☛

土地评价

土地评价tudi pingjia

是人类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对土地的质量、潜力、适宜用途所作的比较、鉴别和估价过程。根据评价的目的、对象和手段的不同,有多种多样的土地评价类别,有个别的和综合的土地评价;有现状的和潜力的评价;有类型的和区域的土地评价;也有土地资源的质量评价。
土地资源质量评价。土地质量是土地满足不同用途的程度或特定用途适宜性的一项综合指标。土地质量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土地自然生产力的高低。它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前者主要表现为土地对农、林、牧生产及其土地利用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后者主要表现为单位面积上作物、饲草的产量方面。土地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有:
❶与种植业有关的指标,包括作物产量,水源和土壤有效水分,营养源和营养物的有效量,根层氧气有效量,根系发育的地理条件和适宜性,苗床和发芽条件,土地耕作条件,土壤的盐化度和碱化度,土壤毒性和土地病虫害,土壤抗侵蚀能力,气候类型,辐射能以及光周期等。
❷与牧业有关的指标有:放牧草地的生产率,影响畜群生长的灾害性天气,地方性病虫害及流行病,牧草的营养价值,植被抗退化性能力,在放牧条件下土壤抗侵蚀的性能,水源与定居点的距离,饮用水的可获量等。
❸与林业有关的指标有:木材年平均增长率,树木的种类和数量,影响树木生长的环境条件,病虫害及火灾危险等等。
❹与采集副业有关的指标有:树木品种、药用植物、果类、野味、山珍及其距村庄的距离。
❺与农业经营管理有关的指标有:生产经营单位的可能规模,征用土地的便利条件,与市场及产品和劳动力供应有关的地理位置,由生产单位到田间作业区的交通等。土地资源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首先是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即在全面分析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找出影响不同类型自然生产力的主导因素,并预测限制条件改良后土地生产力的潜力水平。其次是野外调查与总结经验相结合。即不仅要实地调查,收集土地自然要素的资料以及它们的变化规律,还要总结群众改土用土经验,以此作为各种土地质量评价的依据。
土地资源潜力评价。土地潜力是指土地资源现实的和潜在的生产能力。土地潜力分类随各国具体情况而不同。1961年美国农业部制定的土地潜力分类已成为国际比较通行的方案,它以农业生产为目标,依据是持续生产一种农作物的潜力与限制因素,共分为潜力单位、潜力亚级和潜力级三个等级。潜力单位是对一般农作物经营制度效应相同的土地组合;潜力亚级是具有相同限制因素的与危险性的潜力单位组合,其限制因素与危险因素有四种:侵蚀危险性(E)、潮湿(W)、根系层(S)、气候(C);潜力级是分类中的最大一级,根据土地在用途方面所受的限制与破坏程度又分为八级:Ⅰ~Ⅳ级,适宜经营一般农作物和饲料作物的土地;Ⅴ~Ⅶ级,适宜于植物生长的土地,其中Ⅴ、Ⅵ两级也适宜栽种水果、观赏植物等作物,在精耕细作下能栽培大田作物和蔬菜;Ⅷ级,没有重大改造措施条件下经营农作物、牧草和树木得不偿失。以上土地潜力类型是这样划分的:首先确定和选取土地利用和限制指标,如坡度、地形、地面物质构成、土壤物理性质和肥力、气候与径流、土壤侵蚀方式与强度、土地利用现状等指标;然后给每个指标评分,根据土地各项指标的总分,便可划出各潜力等级。
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土地资源的适宜性是指在既定范围的土地上对特定的、持续的用途的满意程度。衡量土地资源适宜性的标准,是由投入产出状况所决定的经济效益。如果一块土地上总产出大于总投入,土地的用途是适宜的。如果总产出小于总投入,土地用途就是不适宜的。关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其分为类、级、亚级、单元四个等级:类—反应适宜性的种类,适宜(S),有条件适宜(Sc),不适宜(N)。级一反映各类用途中的适宜程度,以数字表示,1为非适宜,2为中等适宜,3为临界适宜;如属不适宜又分为(1)当前不适宜,(2)永久不适宜。亚级—反映各级内部的不同限制性需要采取的改良措施的种类,分植物生长、牲畜发育、采集活动三个方面;以英文字母表示不同限制因素:土壤侵蚀(E);潮湿(W),根系层(S),气候(C)。单元一反映亚级内需要加强管理的次要差别,如施用不同种类的化肥,采用不同的改良品种,以括号中的数字表示。例如Sc3E(5)表示:该类型属有条件适宜类,第3级,限制因素为土壤侵蚀,属5单元。
我国学术界提出土地资源评价的区、等、组、类型(单元)四级分类体系。其中反映土地适宜性和潜力大小的等是土地评价的中枢部分,同一等内土地潜力和适宜性具有较大的详细性,共分七个等级。一等地是质量好,限制条件少,农林牧皆适宜的土地;二等地是质量中等,对农业有一定限制,适宜于林、牧业利用的土地;三等地是质量差,对农业利用限制较大,适于发展林、牧业的土地;四等地是适宜于林牧利用,对农业限制很大的质量差的土地;五等地是宜于牧业利用,对农业、林业都有很大限制的土地;六等地是适于林业利用,对农业、牧业有很大限制的土地;七等地是暂时不适于农、林、牧利用的土地(参见自然地理学中“土地评价”条)。

☚ 土地资源利用类型   矿产资源 ☛
土地评价

土地评价

土地评价是人们在特定的目的下,从质量方面认识土地,并对土地的生产力水平 (或价值水平) 进行鉴定、评定或估价的一项活动; 其实质是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估计土地在用于某种利用方式的潜在能力或适宜性。
依据不同的评价目的和对象,土地评价可分为以下几种:
(1) 土地潜力评价: 土地潜力是指土地在用于农林牧业生产或其他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土地潜力评价是指在分析土地自然特征的基础上,考虑在某种技术水平和管理制度下,评估土地在某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和局限性,并划分出土地潜力等级。例如就土地的农业利用而言,潜力评价的任务是,依据土壤、气候、地形等要素对土地的持久农业利用的限制程度,及由这种限制程度所决定的作物的潜在生产率和耕作方式的可选择性,对土地作出等级划分。例如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在东北编制1:100万土地资源图所采用的土地潜力评价系统。首先按照土地对农、林、牧的适宜与否分为五个等级: 即宜农宜林宜牧的土地,宜林宜牧的土地,宜牧的土地,宜林的土地和暂不宜于农、林、牧利用的土地; 其下分别按农、林、牧的适宜程度再分最适宜、一般适宜和临界适宜三种情况; 其下又在宜农宜林宜牧的土地中,按农业的适宜性划分为三个等级; 据此最后划分出七个土地潜力级。
(2)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是指一定地段的土地对特定的、持续的用途的适宜程度。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根据特定用途的要求,对某一地段土地满足该种用途的程度、改变其适宜等级所需的投资和可能产生的效益进行评估,并划分出土地对某种特定用途的适宜等级。目前国际上影响最大、使用最广泛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案是联合国粮农组织1976年正式公布的 《土地评价纲要》。该 《纲要》 规定的评定系统有四个等级: 适宜纲,适宜类,适宜亚类,适宜单元。
(3) 土地经济评价: 土地经济评价的基本思想,就是在现实土地利用中,通过劳动和投入的耗费与提供产品或其他效益的对比关系来评价土地质量,即对通过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综合消耗所获得的土地的生产率或其他效益进行评定。土地经济评价不仅要考虑土地自然属性的差异,而且着重研究在等量劳动耗费下,土地的产出效果,即它主要展示土地利用方式的经济效果。

☚ 土地利用   土地规划 ☛
土地评价

土地评价

通过对一定区域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划分成若干相对等级,以阐明在一定时期内科学技术水平下,土地在各种利用方式中的质量优劣和价值大小,在此基础上,确定土地的最适当最有利的用途。土地评价的理论依据是级差地租Ⅰ的理论。由于评价目标或评价指标的不同,土地评价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和土地综合评价三种。

☚ 土地改良   土地自然评价 ☛
土地评价

土地评价

按照一定用途和要求,对土地性状进行鉴定与估价。其目的,是为确定土地的利用方向,合理配置农、林、牧、副、渔各业用地提供科学依据。土地评价的内容通常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自然力评价,如对地势、地貌、土壤、水文、地质、气候、植被等因素进行评价; 二是经济力评价,如对土地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水利条件、管理水平、生产潜力等进行评价。评价的综合指标一般采用土地生产率 (单位土地面积的产量或经济效益)。评价的基本方法是综合比较法,通常以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壤普查等资料为依据,按照一定用途和要求,综合考虑土地的自然特征和经济特征,划分土地类型,评定土地等级,并阐明其利用方向及提高其生产力的必要措施。

☚ 农村资源评价   土地资源调查 ☛
土地评价

土地评价

对土地的质量和适宜性进行鉴定与估价。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以前,土地评价的目的是鉴定土地等级,用以作为赋税的依据;60年代初至70年代,土地评价的目的已从作为赋税的依据转到为土地利用的目的服务; 70年代以后,土地评价的目的旨在为制订土地利用规划服务,并为土地合理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因而土地评价要从生产发展和土地利用规划的需要出发,全面衡量土地本身的条件和特性,评定它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利用的适宜程度,为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土地评价不仅要考虑土地本身固有的自然属性,还要紧密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考虑一个地区劳动力、资金、市场、技术条件、生产习惯和生产经验,又要认真研究土地的区位条件,这些条件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土地的质量等级。土地评价的核心是土地质量,而反映土地质量的标志是土地适宜性、限制性和生产力的大小。因此,土地评价还要考虑三方面的质量因素: (1) 土地的适宜性,即在一定条件下土地对发展生产和各项利用的适宜程度; (2)土地的限制性,即某种或某些不利因素对土地适宜性和生产潜力发挥的影响程度; (3) 土地利用的现状和生产力水平,土地利用现状是人们长期改造利用土地的结果,土地生产力水平是在一定条件下土地生产力的客观反映,它可以用土地产品的产量、价值量或能量单位表示。土地评价的基本内容主要是: (1)土地评价因素与指标的选定。土地是复杂的自然综合体,构成土地因素及影响土地生产力的因素,不仅数量繁多,而且彼此相互作用,不断运动变化。考察和评价土地质量时,须从土地自身的构成因素及外界作用因素加以分析选定。一般说,土地评价中常用的质量因素及指标是: 气候、地形地质、土壤养分及其物理结构、水文、植被和社会经济因素。(2) 土地质量评级。土地资源评价等级的划分,是在查清土地类型和评价土地因素的基础上,按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进行分类后,根据用地的目的要求对各类土地的质量评级,主要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力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即通过对土地因素的鉴定,鉴别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或者对于在若干用途方面阐明其适宜范围和限制范围,这是目前常用的土地评价分级。土地生产力评价即通过对土地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测定并划分出土地的生物生产力水平等级。土地经济评价即运用土地现实利用中劳动消耗与提供产品量的对比关系来评价土地的质量。(3) 土地评价图的编制。土地评价图反映土地质量及其生产潜力的地域分异规律的特点,是土地评价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使用较多的土地评价图有三种,一是以土壤为基础的土地评价图,二是以土地各因素为基础的土地评价图,三是以土地类型为基础的土地评价图。

☚ 土地登记   土地利用率 ☛
0000496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9: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