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土地改革运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土地改革运动 土地改革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所有制的革命运动。旧中国实行的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约占农村70%~80%的耕地,占农村人口90%的广大农民,则只占有20%~30%的耕地。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就发动广大群众开展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斗争,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从政治上、经济上打倒地主阶级,解放农村生产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和查田运动,实行土地革命。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将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重大改变。1947年10月10日,正式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土地法大纲》适应了全国农民的愿望,对发动群众巩固解放区,支援革命战争,解放全中国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948年4月1日,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总结了土地改革的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土地总路线:“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新中国成立后,在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完成。 土地改革运动 在民主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解决土地问题。旧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及中农,仅占有土地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而人口比例不满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却占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们利用封建土地制度残酷剥削农民,阻碍生产力发展。为彻底改革封建土地制度,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领导农民进行反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反苛捐杂税、高租重利斗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土地革命路线和各项政策。抗日战争时期为团结各阶层共同抗日,把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改为减租减息的政策。抗战胜利后,农民群众迫切要求清除封建剥削。中共中央于1946年发出五四指示,及时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恢复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的政策。据此,各解放区迅速开展土地改革运动,至1947年2月,全解放区已有三分之二地区解决了土地问题,实现了耕者有其田。1947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推动了各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发展,极大地巩固了解放区,支援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建国后,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运动在新解放地区全面展开。运动中执行了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总路线。至1953年春,土地改革运动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及台湾外,在全国基本完成,三亿多农民无偿获得了七亿亩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并免除了每年向地主交纳七百亿斤粮食的地租,彻底推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巩固了工农联盟,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土地改革运动又称“土改”运动。1952年春,开始在9个专区的18个乡进行土改试点,取得初步经验后,从当年9月开始分4期全面展开。根据新疆特点,制定了正确的政策,保证了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土改运动历时1年零3个月,于1953年冬胜利结束。全疆9个专区、57个县、3个市郊的1520个乡,约400万人口的农业区顺利进行了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运动 102 土地改革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废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运动。土地改革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中国土地改革运动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探索阶段,始于1927年冬,当时称土地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八七”会议上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的方针。此后,各革命根据地相继颁布了土地法令及有关政策规定,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和查田运动。抗日战争时期是土地改革的暂停阶段。中国共产党为了联合各阶级、各阶层一致抗日,将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改为减租减息(即实行“二五减息”和“分半减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土地改革运动取得伟大胜利的阶段。1945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 《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简称“五四指示”),把抗日战争时减租减息改变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1947年9月,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陆县西柏坡村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会后,各解放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老解放区很快地完成了土地制度的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至1952年,是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取得最终胜利的阶段。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运动中正确地执行了“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到1952年底,除西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台湾省外,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 大生产运动 减租减息 ☛ 土地改革运动 261 土地改革运动见05102条。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三反五反运动 ☛ 土地改革运动 土地改革运动tudi gaige yundong1950年冬至1953年春分期分批进行的改革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的运动。约在3.1亿人口的地区进行。大体分为发动群众、划分阶级成分、没收和分配土地三个步骤。土改的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区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土改的完成,连同解放战争时期老区半老区土改,共使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地获得了七亿亩土地,还分到耕畜、农具、房屋、粮食等财产,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缴纳700亿斤粮食的地租负担。在中国大地上消灭了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大大解放了生产力,激发了农民发家致富和走互助合作道路的积极性。 东北农村贫苦农民在分得的土地上插标牌 ☚ 抗美援朝 镇压反革命运动 ☛ 土地改革运动 土地改革运动Tudi gaige yundong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废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革命运动。1946年5月4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 (即《五四指示》),把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的政策改变为消灭封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各解放区根据《五四指示》,迅速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到1947年2月,全解放区已有三分之二的地区解决了土地问题。1947年7月至9日,中共中央工委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10月10日,由中共中央公布实行。土地法大纲规定了没收地主阶级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是在全国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纲领。各解放区领导机关派出大批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在运动中,中共中央不断总结土地改革工作的经验,规定了土改的一系列政策和方法。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将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概括为“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由于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特别是及时纠正了某些地区曾经发生的“左”的偏向,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有了深入的发展。经过激烈的阶级斗争,各解放区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到1948年9月,约有1亿多农民分得了土地。农民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得到了解放。广大翻身农民的觉悟和革命积极性大大提高,使胜利发展的解放战争获得了取之不尽的人力和物力源泉。 ☚ 九三学社 土地改革总路线 ☛ 土地改革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运动。中国共产党为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大革命时期,就领导农民进行反对土豪劣绅和反抗高租重利的斗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革命根据地内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和查田运动,开始实行土地改革。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内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于1946年5月4日发出指示,把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的政策;1947年10月10日公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掀起了一个广泛彻底的土地改革运动,保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建国后,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并且执行了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正确路线,到1952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台湾省除外),彻底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土地改革运动 土地改革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领导农民进行反土豪劣绅、反苛捐杂税的斗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又在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实行减租减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后,领导解放区农民没收地主土地,进行广泛彻底的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地改革运动,至1952年9月,完成土地改革的农业人口已占全国农业人口总数的90%以上。土地改革的完成,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 中央革命根据地 中原大战 ☛ 土地改革运动land (/agrarian)reform movement (1950—1953)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