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稱“國子寺”。封建王朝的教育管理機構和最高學府。漢魏太學隸於太常,西晉於太學外另設國子學,也由太常統轄。專設國子寺,兼作教育管理機構,始於北齊。隋煬帝大業三年改稱國子監,唐宋沿之,均爲教育管理機構。唐代國子監(武則天統治時期曾改稱成均監)設祭酒一人,司業二人,掌邦國儒學訓導之政令,並管理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等京都六學(玄宗天寳年間又增設廣文館),負責考核學官和學生的教學成績。元代設國子學、蒙古國子學、回回國子學,亦稱國子監。明清兩代不再設國子學、太學等,國子監兼具國家教育管理機構和最高學府兩重性質,也稱國學或太學,入監讀書的學生稱監生或國學生、太學生。明代國子監分南北兩監,南監在南京,北監在北京。明初監生主要是各省選送的學行優秀的生員,後舉人會試不第者亦准入監。監生可在監内寄宿,發給膏火,供給膳食,享有免役權利。清代裁南京國子監改爲江寧府學,只留北京國子監。肄業生徒有貢生(歲貢、恩貢、副貢、拔貢、優貢、例貢)和監生(恩監、蔭監、優監、例監)之分;有時並可靠捐納取得監生名義,不必在監讀書。清光緒三十一年設學部,國子監遂廢。今存國子監遺址在北京東城安定門内成賢街,始建於元大德十年,後經明清改修擴建,有六百年歷史。建築坐北朝南,正門稱集賢門,二門稱太學門,門内的辟雍爲國子監全部建築的中心,與北面的彝倫堂形成院落。其東西兩面的配廡構成四廳六堂:東爲典籍廳、繩愆廳、率性堂、誠心堂、崇智堂;西爲典籍廳、博士廳、修道堂、正義堂、廣業堂。彝倫堂後的敬一亭,建於明嘉靖七年,爲國子監長官(校長)祭酒的辦公處。參見本類“國子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