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稱“國學”、“國子”、封建王朝培養高級官員子弟的中央官學。其制始見于西周,但無其名。至漢魏只設太學,太學生無門第限制。晉武帝咸寧四年於太學外另立國子學,惠帝元康三年明確規定,官至五品以上子弟許入國子學,太學則只收六品以下子弟。國子學又稱國學,學生稱國子生或國學生。北魏、北齊、隋均曾設國子學;北齊稱國子寺,隋稱國子監,兼爲教育管理機構。唐代國子學與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合稱六學,均隸屬國子監,規定文武官三品以上、國公子孫,二品以上曾孫得入國子學,設國子博士、助教二人任教。宋亦兼置國子學與太學。元代設國子學、蒙古國子學、回回國子學,亦稱國子監。明至清中葉,不再設國子學,中央官學僅有國子監一種形式。《周禮·地官·師氏》:“以三德教國子。”鄭玄注:“國子,公卿大夫之子弟。”《晉書·職官志》:“及咸寧四年,武帝初立國子學,定置國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南齊書·禮志上》:“太學之與國學,斯是晉世殊其士庶,異其貴賤耳。然貴賤士庶,皆須教成,故國學、太學兩存之也。”《北史·儒林傳論》:“明元時,改國子爲中書學,立教授博士……及遷都洛邑,詔立國子、太學、四門、小學。”《隋書·百官志中》:“[北齊]國子寺,掌訓教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