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市场证券化的功能和影响
在现代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社会融次形式的证券化程度及一国证券市场的融资规模,已成为一国经济和金融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国际金融市场证券化的不断发展,其功能和影响也将日益加强。从总体上看,社会融资形式的证券化具有三大社会功能:一是财富积聚功能,即通过证券市场集小额分散资金为巨额集中资金,为生产建设投资服务;二是财富分配功能,即通过证券发行和交易,为投资者和筹资者提供了分享收益、利率和利润的机会,同时通过金融资产多样化使风险分散化;三是流动性调节功能,即社会融资形式的证券化,提高了各种资产的变现能力,满足了各类经济主体对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需要。同时,通过证券市场机制调节证券供求,有利于资金的合理配置,调整产业结构,使融资效率最优化。
社会融资形式的证券化,也对国际银行业造成很大冲击。首先,融资形式由间接金融向直接金融转化,会使银行机构传统的存贷业务停滞不前,银行的利差收入将不断地趋于减少。其次,社会融资形式的证券化也产生了恶化银行资产内容的可能性。因为能在证券市场上比较容易地进行直接融资的主要是经营状况和信誉都较好的企业客户,而这一客户层的丧失将使银行资产的信用风险增大。再次,银行主要以贷款为基础与企业建立起良好的银企关系,而社会融资形式的证券化使得银行与客户,尤其是与优良客户之间的关系淡化了。当然,社会融资形式的证券化对银行业也有好多有利之处。主要表现在:贷款资产证券化增强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增加了银行的手续费和佣金收入,成为银行进行利率和信用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这是因为:第一,贷款债权的证券化使该项资产从银行机构的帐簿上转移了,因原来的资产、负债到期日搭配不当而可能产生的利率敞口风险因此减少,所以,其有利于降低利率风险。同时,证券化也增强了银行对市场利率变动的敏感度。由于证券和贷款不同,其价格随利率的变动而相应地变动,所以,银行可以通过贷款债权证券化经营,迅速地对市场利率变动作出反应,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改善经营状况。第二,银行贷款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分散与转移信用风险。由于证券具有流动性和可转让性,银行可以通过证券的出售,将风险分散和转移给投资者,提高银行资金的使用效益。
银行贷款资产证券化作为社会融资形式证券化的发展,也进一步扩大了整个社会金融资产的多样化,为市场提供了新型的证券,有助于吸收更多的投资者进入市场。银行贷款资产证券化还增强了整个社会资金的流动性,提高了社会资金的流转速度。此外,银行贷款资产证券化还引起银行业务外表化,从而减少上缴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及存款保险金。因为证券化不需要增加资产负债表上的负债,就能够增加相应数量的贷款或其它资产,所以,银行贷款资产证券化还具有扩张社会信用的能力。
随着各国银行贷款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种类和数量的贷款证券化,甚至以前难以证券化的许多不同质贷款债权也开始出现证券化趋势。因此,越来越多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依赖证券化(包括金融债券发行)来融取资金。这样,证券化可以使银行在日益激烈的竞争性环境中进行更有效的竞争,并有可能出现银行业务分工更细、更专业化的趋势(资产证券化分工等),从而可能造就一个更有效率的银行运行机制。
银行贷款资产证券化,也使银行业的经营和管理复杂化,并有可能对一国的经济稳定和整个金融体系的正常秩序带来一些不利影响。首先,证券化虽能够分散和转移银行业的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但若不谨慎从事,就有可能使银行机构的总的风险增加。其次,投资者投资于资产担保证券也同样面临着信用风险,同时,由于某些资产担保证券的二级市场比较薄弱,投资者在试图出售所持证券时,可能会遇到比预期更大的困难。而且,投资者也将面临利率风险,其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持证券的性质。再次,由于各国贷款债权证券化的种类和结构日益向多样化和复杂化方向发展,证券化中的风险比银行其它资产更具有连锁性特征。若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全面地动摇整个金融体系和经济的稳定,从而使各国政府和银行管理当局旨在维持金融正常秩序的管理措施和货币政策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