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结构经济学为基础的国际收支分析方法。由于传统的弹性理论、吸收理论及60~70年代的货币分析法仍不能完全解释某些类型的国际收支问题,在80年代产生了以英国经济学家瑟·沃尔为代表的国际收支结构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建立在结构经济学的基础上,认为市场经济的运行不够理想,一国经济中的结构失调是造成持久性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根源,而国际收支失衡状态反过来又会加剧国民经济的恶化。这种状况,在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都存在。总之,国际收支乃是一个结构性问题,传统分析法与货币分析法的调节机制都不能纠正因结构失调而引起的国际收支问题,因而所提出的政策措施也难以奏效。
从发展中国家角度来看,下列情况会引起国际收支的制约力: 为了发展国民经济,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国内投资,这种投资反过来又将导致物资的进口,而这又需要有足够的外汇收入。所以,如果出口外汇收入突然减少,外汇的缺乏就会引起资本货物进口的缩减和投资及经济增长率的下降。问题的根源在于处于经济增长中的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结构特性:
❶依赖资本货物的进口,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没有或很少有当地的资本货物部门,而且该国所需生产的商品需求要素投入有一个十分严密的配合。
❷政府当局无力或不愿意削减不甚重要的进口商品,作为一种配合给外汇有利于重要资本商品进口的手段。
❸由于增加传统出口商品的前景不可预测且受到限制,所以必须建立和发展资本密集型工业。
由于发展中国家本身在结构上处于困境,在转到前景有利的制成品之前,国际收支状况基本上不会得到改善。由于传统出口商品的前景暗淡和波动不定,造成了进口所需的资本品和原料的困难; 此外,出口收入的波动使政府当局不可能制定合理的计划,因而结构的调整和转换又不可能顺利地进行。传统的支出变动和支出转换政策以及直接管制政策,可以用来纠正国际收支失衡,但无法解决结构性问题。货币分析法所提出的维持货币市场均衡的政策,也同合理的经济增长途径并不一致。60年代国际收支问题对经济增长的阻碍出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际收支失衡形成一对互相制约的因素。
国际收支的约束力在发达国家采取的表现形式是,当一国试图实现内部均衡,同时亦想争取迅速增长以同其他发达国家展开竞争时,如果由于个别部门的供应瓶颈而导致国际收支逆差,则需要压缩国内经济的增长速度。这种结构性失调,产生的根源出自进出口的特点。一方面,如果一国的出口商品没有能满足国外需求的特点,则收入的需求弹性 (需求对于收入变化的反应) 就低,这些产品的出口收入就不会迅速增加。此外,这种问题与其说是反映缺乏价格竞争力,不如说是反映缺乏同非价格因素竞争的能力,如产品质量低劣,售后服务差等等。另一方面,问题的根源与其说是出口商品收入的需求弹性低,不如说是进口商品收入的需求弹性高。这里有两种情况,对原料和能源进口的依赖性 (如石油),或者是国内消费者喜爱外国商品 (如汽车、冰箱),而不喜爱国内生产的同类商品。
由于上述原因,国际收支和经济增长形成相互阻碍的因素:
❶从长期来看,一国增长不能比适应经常项目收支均衡的增长率快,换言之,在一国达到国内充分就业之前发生国际收支困难时,必须缩减需求和投资。如果因国际收支状况导致生产率增长缓慢,而且商品在国外更缺乏吸引力的话,就会进一步使国际收支持续恶化。
❷如果受制于国际收支的制造业产品的增长小于国内平均生产率增长速度的话,会导致制造业基地的消减,劳动力向其他经济部门转移,从而鼓励了非工业化过程,这对于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是极为不利的。
国际收支结构分析法BOP structural approach
以结构经济学为基础的国际收支分析方法。由于传统的弹性理论、吸收理论及60~70年代的货币分析法仍不能完全解释某些类型的国际收支问题,在80年代产生了以英国经济学家瑟·沃尔为代表的国际收支结构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建立在结构经济学的基础上,认为市场经济的运行不够理想,一国经济中的结构失调是造成持久性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根源,而国际收支失衡状态反过来又会加剧国民经济的恶化。这种状况,在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都存在。总之,国际收支乃是一个结构性问题,传统分析法与货币分析法的调节机制都不能纠正因结构失调而引起的国际收支问题,因而所提出的政策措施也难以奏效。
从发展中国家角度来看,下列情况会引起国际收支的制约力:为了发展国民经济,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国内投资,这种投资反过来又将导致物资的进口,而这又需要有足够的外汇收入。所以,如果出口外汇收入突然减少,外汇的缺乏就会引起资本货物进口的缩减和投资及经济增长率的下降。问题的根源在于处于经济增长中的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结构特性:
❶依赖资本货物的进口,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没有或很少有当地的资本货物部门,而且该国所需生产的商品需求要素投入有一个十分严密的配合。
❷政府当局无力或不愿意削减不甚重要的进口商品,作为一种配合给外汇有利于重要资本商品进口的手段。
❸由于增加传统出口商品的前景不可预测且受到限制,所以必须建立和发展资本密集型工业。
由于发展中国家本身在结构上处于困境,在转到前景有利的制成品之前,国际收支状况基本上不会得到改善。由于传统出口商品的前景暗淡和波动不定,造成了进口所需的资本品和原料的困难;此外,出口收入的波动使政府当局不可能制定合理的计划,因而结构的调整和转换又不可能顺利地进行。传统的支出变动和支出转换政策以及直接管制政策,可以用来纠正国际收支失衡,但无法解决结构性问题。货币分析法所提出的维持货币市场均衡的政策,也同合理的经济增长途径并不一致。60年代国际收支问题对经济增长的阻碍出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际收支失衡形成一对互相制约的因素。
国际收支的约束力在发达国家采取的表现形式是,当一国试图实现内部均衡,同时亦想争取迅速增长以同其他发达国家展开竞争时,如果由于个别部门的供应瓶颈而导致国际收支逆差,则需要压缩国内经济的增长速度。这种结构性失调,产生的根源出自进出口的特点。一方面,如果一国的出口商品没有能满足国外需求的特点,则收入的需求弹性(需求对于收入变化的反应)就低,这些产品的出口收入就不会迅速增加。此外,这种问题与其说是反映缺乏价格竞争力,不如说是反映缺乏同非价格因素竞争的能力,如产品质量低劣,售后服务差等等。另一方面,问题的根源与其说是出口商品收入的需求弹性低,不如说是进口商品收入的需求弹性高。这里有两种情况,对原料和能源进口的依赖性(如石油),或者是国内消费者喜爱外国商品(如汽车、冰箱),而不喜爱国内生产的同类商品。
由于上述原因,国际收支和经济增长形成相互阻碍的因素:
❶从长期来看,一国增长不能比适应经常项目收支均衡的增长率快,换言之,在一国达到国内充分就业之前发生国际收支困难时,必须缩减需求和投资。如果因国际收支状况导致生产率增长缓慢,而且商品在国外更缺乏吸引力的话,就会进一步使国际收支持续恶化。
❷如果受制于国际收支的制造业产品的增长小于国内平均生产率增长速度的话,会导致制造业基地的消减,劳动力向其他经济部门转移,从而鼓励了非工业化过程,这对于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是极为不利的。国际生产内在说 解释国际资本流动的一种学说。即:国外市场因政府管理和控制以及信息和工艺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不完全性,使得国际贸易和投资不能顺利地进行,于是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开辟内在性的渠道作为自由贸易的替代方法。通过内在化,跨国企业可以实现生产要素的最适配量和世界经济最有效的运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式日趋复杂,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一方面对外进行直接投资,另一方面又输入证券投资,两种方式并存。因而以利差为动机的完全竞争说越来越不足以解释这些现象。1976年巴克利和卡逊在其论著《跨国公司的未来》一书中提出了国际生产内在说,用以解释直接投资这种资本流动现象。A·卢格曼根据内在说的分析线索,探究内在化与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概括了该说的基本内容。
该说认为:市场的不完全性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直接投资的兴旺是因为存在着产品或要素市场的不完全性,存在着造成市场分割的政府或企业对竞争的某些干预。在内部化理论中,市场不完全性是指由于某些市场失效,以及由于某些产品的特殊性质或垄断势力的存在,导致企业交易成本增加的情况。巴克利和卡逊认为,这种市场不完全性有两个基本形式:一是技术等知识产品市场不完全;二是零部件、原材料等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前者产生了水平一体化的跨国公司,后者产生了垂直一体化的跨国公司。知识产品内部化是战后跨国公司发展的最基本动因。这种市场不完全性,使跨国企业在国内市场获得垄断优势,并通过国外生产加以利用。同时,任何一个跨国企业,不仅包括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还包括销售、研究与开发等流通过程,促使企业必须通过市场交易进行。而中间产品与原材料市场的不完全性,使得通过市场交易成本很高,这将导致企业将完全由市场连接和组织的各项活动得由内部渠道进行,置于统一的所有权控制之下。故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质,不在于资本的转移,而是基于所有权之上的企业管理和控制权的扩张,其结果是以企业管理机制来代替市场,来协调企业各项经营活动,进行资源配置。跨国公司规模扩张的界限,则由市场交易成本与企业内部贸易成本的均衡点决定。
后来,美国麻理省工学院经济学教授C·D·金德尔伯格根据投资学家斯蒂芬·海默关于直接投资属于不完全竞争理论范畴的论断,建立了寡头垄断竞争模型,即所谓的H/K模型。他认为,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一家当地公司比一家外国公司占有某种优势。因为后者远在异国他乡,旅途往返和通讯联系使经营费用较高,尤其是与当地发生误解时,往往要付出高昂代价。为了压倒当地公司那种坐地得利的内在优势,来自外国的企业就必须拥有为当地竞争者所没有的另外一些垄断优势,诸如产品差别、销售技巧、管理才能、先进技术、规模经济等等。外国资本正是利用这些优势来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这就是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他用计算永久收益流量资本化的简单公式加以概括:
C=I/r
式中,C表示资产价值;I表示资产所提供的收益流量;r表示市场利率。外国在他国购买一项有益资产,如企业,可以比当地居民支付更高的价格,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满足于较低的r,而是因为他们能赚取较高的I。同时,直接投资者的其他行动,诸如他们在东道国以与当地居民相同的利率获得借款,投资集中于寡头垄断工业,投资朝两个方向移动,以及坚持完全的所有权,等等,都说明起决定作用的是I,而不是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