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竹
【概况】: 异名 蓬莱竹(《福建民间草药》),土天竹(《陕西中药名录》)。 基源 为百合科天门冬属植物文竹的全草或块根。 原植物 文竹 Asparagus setaceus(Kunth)Jessop(A.plumosus Baker) 历史 文竹原产非洲;中国常栽培供观赏。 现全草为福建民间草药。 形态 攀缘植物,高可达数米。 根稍肉质,细长。茎的分枝极多,分枝近平滑。叶状枝通常每10~13枚成簇,刚毛状,略具3棱,长4~5mm;鳞片状叶基部稍具刺状距或距不明显。花通常每1~4朵腋生,白色,有短梗;花被片长约7mm。 浆果直径6~7mm,熟时紫黑色。 有种子1~3粒。 (图见《福建药物志》,第2册.456页.图588) 生境与分布 中国各地常见栽培。 。【生药】: 栽培 能耐半阴,不耐寒冷,忌水涝,宜于温暖气候,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中栽培。 用种子繁殖,在早春3~4月播种,撤播或条播均可。播后应保持土壤湿润。 当苗高3~4cm时移植1次,5~8cm时即可定植。定植后,注意肥、水管理。 入冬后不宜多浇水,但过于干燥则枝叶变黄。生长旺盛季节,每隔10~15天,浇施液体肥1次,以促进生长。2~3年生植株,须搭棚架,任其攀援,夏季不宜烈日直射。 。【化学】: 块根含海柯皂甙元(Hecogenin)、薯蓣皂甙元(Diosgenin)等甾体皂甙元。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518 【药性】: 性味 苦,寒。 《全国中草药汇编》:“甘、微苦,平。” 功效 凉血解毒,利尿通淋。 主治 郁热咳血,小便淋沥。 《全国中草药汇编》:“润肺止咳。主治肺结核咳嗽,急性支气管炎,阿米巴痢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og。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福建药物志》:“治咳血吐血:鲜文竹30~60g,加冰糖少许,水炖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