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人力论guofang renliluntheory of defense manpower
国防人力的内涵、作用、结构及变化规律的理论体系。是国防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国防人力内涵的沿革,国防人力特点、结构发展变化情况分析以及国防人力发展的内在规律概括等等。
关于国防人力的内涵,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认识过程。在古代虽然没有严格的国防人力的概念,但从各种军事著作中可以看出,当时所讲的国防人力有两种内涵:一是只包括直接从事军事活动的劳动者,即军人;二是包括军人和随军从事各种劳动的民夫,如运送粮草的民夫、随营工匠等。在我国现存的文献中关于国防人力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国防经济学分册》所下定义是:“能从事国防活动的社会劳动力。是国家整个人力资源的一部分。包括军事人力资源,即符合服兵役条件的劳动力;国防生产人力资源,即符合国防生产条件的劳动力。”《军事经济学辞典》则把国防人力与军事人力或军事人口作为同义语,其定义为:“指直接或间接从事军事活动的人口总数。包括军事防务人口和军事生产人口”。其中,军事生产人力是“从事军用品生产的那部分人员”。军事防务人力是“从事军事防务活动和国防建设的武装力量人口”。《国防人口论》则分为“广义”和“狭义”国防人口。“广义国防人口是指直接或间接从事与国防军事活动有关的人员总和,它主要包括直接从事军事活动的军事人口和国防工业活动人口以及民兵、预备役部队人口;或者再扩大一点外延来说,凡是具备兵役年龄的人口都属国防人口。”狭义的国防人口仅指军事人口。《中国国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认为:“国防人力,是指具有一定体力和智力、从事保卫国家安全活动的劳动者的总称。……按其在国防活动中的作用,大致可以划分为国防生产人力、国防科研人力、国防军事人力三部分。”因此,国防人力是直接和间接从事国防活动的劳动力的总和,包括从事军事活动的劳动力(军人、民兵、预备役人员等)、从事国防科研活动的劳动力及从事国防生产活动的劳动力等。
综上可见,国防人力的内涵从量的角度来看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只包括直接从事军事活动的军人;二是包括直接从事军事活动的军人和支持军人活动的民兵、民夫和预备役等人员;三是再加上从事国防科研、生产的科技人员和工人等劳动者。显然,国防人力内涵的逐步扩展,是国防经济发展和理论研究深入的结果。国防人力的内涵从质的角度来看,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统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力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在古代,军人使用的兵器,主要靠人的体力来运作,因此,身材高大、体力充沛的人是最佳的国防人力;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兵器主要靠机械、化学、原子能来推动,除了人的体力之外,人的科学技术水平占居重要地位,而且这种趋势还在继续发展。
由于国防人力内涵的逐步扩展,其职能结构不断地发展和复杂化。从军事人力的角度看,由单一的陆军发展到海军、空军、战略导弹部队和天军;各军种又发展成各种不同的专业兵种。从事各种军事活动的人力,分工越来越细,专业性越来越强,技术水平和文化水平越来越高。至于国防科研、生产人力,其内涵和结构随着国防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结构越来越复杂。
国防人力的发展虽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从总的趋势来看,仍有一定的规律,其表现大致有:
❶国防人力的数量,与一国的总人口、人口密度成正比例。即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总人口越多,国防人力越多;人口密度越大,国防人力越多;
❷国防人力的数量与一国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例。即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越高,可以动员的国防人力越多;
❸国防人力的质量,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与一国的文化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成正比例关系。从当前世界各国国防人力发展的总趋势看,它具有三个特点:国防人力的总体数量在减少,结构越来越复杂,文化、技术水平日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