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3—1965按照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战线;以农、轻、重为序调整建设布局,加强对基本建设的集中统一管理。到1965年,国民经济的主要指标为:基本建设投资10.4亿元,比“二五”时期减少了66.88%;生产总值241970万元(比1962年增长了36.5%,下同),粮食产量261.74万吨(58.3%),棉花产量7.59万吨(202.4%),猪、牛、羊肉产量9.17万吨(31%);原油产量97.31万吨(10.88%),发电量4.46亿千瓦小时(50.68%),钢产量4.72万吨(162.22%);国有经济单位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657元(0.46%)。从以上数字对比可以看出,在这三年内除了基本建设投资有大幅度下降、职工工资增长缓慢外,其他各项主要指标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表明国家调整国民经济发展的方针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指1963—1965年的经济调整时期。广西认真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进行了一系列经济调整工作,使农轻重比例关系得到调整改善,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该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5.1%,其中农业产值递增12.8%,工业产值递增18.5%,均超过了“一五”时期的发展速度。 ☚ “二五”时期 “三五”和“四五”时期 ☛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1年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安徽国营与供销合作社商业于当年合而复分,各专业公司也相继恢复,实行政企分开。面对当时生产下降、货源减少、商品供应短缺、市场货币增多、集市价格上涨的情况,国营商业既要通过商品经营大力回笼货币,又要以有限的商品货源尽量满足城乡人民生产和生活上的基本需要。 ☚ “大跃进”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 ☛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1—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阶段。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加之严重的自然灾害、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合同并撤走专家,我国国民经济于1959—1961年发生极为严重的困难。为扭转这种严峻的局面,1960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提出“使各项生产、建设事业在发展中得到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的方针。1961年1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确定从1961年起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八字方针的重点是调整,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 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及有关政策,加强农业战线,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农村人民公社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三级所有的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原则,鼓励社员经营各种家庭副业,发展农村集贸市场,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2) 坚决压缩基本建设战线,停建、缓建一批施工项目,提高经济效率。(3) 降低工业发展速度,对工业结构实行大改组、大调整,坚决关、停、并、转一批工业企业。(4) 精简职工,缩减城镇人口。经过精简,全国共减少职工1887万人,减少城镇人口2600万人。(5) 加强财政、金融管理,力争财政、信贷、物资、外汇的平衡,消灭财政赤字,稳定市场。在保持生活必需品价格稳定的同时,对部分商品实行高价政策,以回笼货币。经过调整,工农业比例关系趋于协调,积累和消费的比率逐渐合理,国民经济好转。1963年9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决定,从1963年起再用三年的时间,继续贯彻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着重更新一批设备,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从1963年起财政略有盈余,到1965年调整经济的工作基本完成。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