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当时的新疆,社会贫困,民生凋敝,百业待兴,财政困难。争取经济、财政状况的基本好转,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族人民头等重要任务。驻疆人民解放军节衣缩食,艰苦奋斗,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建设资金的不足。到1952年,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3.3亿元;生产总值达到7.91亿元;粮食产量133.09万吨,比1949年增加了57%;棉花产量1.31万吨,比1949年增加了156.86%;猪、牛、羊肉产量6.38万吨,比1949年增加了26.1%;原油产量5.21万吨,比1951年增加了13.89倍;发电量0.05亿千瓦小时,比1950年增加了4倍;钢0.07万吨,新疆第一次有了钢铁工业;国有经济单位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722元,比1949年增加了19.14%。统计数字表明,这一时期的主要经济指标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三年的艰苦努力,使经济恢复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从而为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打下了初步基础。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国营商业机构的建立 1949年4月起,新建立的人民政权着手组建安徽的公有制商业。1949年4月至6月,皖北、皖南行政公署分别在蚌埠、芜湖设立了公营的贸易总公司,并有重点地设置了分支机构,通过贸易手段,吞吐主要商品,沟通城乡物资交流,打击囤积居奇,平抑市场物价,安定人民生活,打破敌对势力的经济封锁禁运,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创造了有利的市场条件。1950年3月,政务院先后发布《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和《关于统一全国国营贸易实施办法的决定》,皖北、皖南行政公署根据决定,于当年上半年在原皖北、皖南贸易总公司的基础上正式组建国营专业公司。在此前后建立了供销合作社,增设国营和供销合作商业的网点,扩大经营规模。新成立的国营专业公司,建立贸易金库制度,实行资金回笼,使国营商业的全部资金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统收统支,统一管理。同时还建立商品调拨制度,严格执行商业部核定的调拨计划。从此,市场的控制权开始为国营商业所掌握。
两次商业调整 1950年上半年,物价平稳后,私营工商业面临着资金短缺、产品滞销、经营萎缩、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比较紧张等困难。各地政府根据“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原则及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工商业的指示精神,在统筹兼顾的方针指导下,合理地调整了批零差价、地区差价和批发起点,使私营零售商有利可图。对一些确有困难的私营工业则通过委托加工、代购、代销等形式予以扶持。对有发展前途的私营工业则通过加工订货,促进其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企业的自我改造。通过上述措施,全省私营工商业逐渐得到恢复。
正当大部分私营工商业者在国营商业的扶持下得到恢复和发展的时候,一部分私营工商业者却追求非法利润,出现了行贿、偷税、漏税、偷工减料、盗窃国家财产和经济情报等不法行为。为此,全省于1951年底至1952年继“三反”运动之后开展了“五反”斗争,对不法商人予以应有的打击。但在斗争中又出现了国营商业零售业务扩展过快,批发起点降得太低,批零差价不适当地缩小等偏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私营商业的经营积极性。同时在“五反”运动后私商在经营思想上存在一些消极情绪,于是1952年末又进行第二次商业调整。主要是对大米等45种商品的批零差率在原有基础上再扩大2—7%,同时调整批发起点。国营公司和供销社商业适当缩减商品经营范围,供销社在农村的部分饮食服务业,凡当地私商有经营能力的即转让给私商经营。国营商业如百货公司等适当缩减零售网点,信托公司一律撤销。银行对私营工商业也给予一定扶持,全省私营商业1952年销售额比1950年增长7.3%。
促进城乡物资交流 在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全省国营和供销社商业还通过经营活动恢复原有的流通渠道,新建一些农村集市,利用传统庙会形式扩大商品流通。同时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组织各类物资交流会,结合当时的生产救灾任务,收购和推销农副土特产品,开辟工业品货源,促进商品流通。仅1952年全省举办的各种规模的物资交流会就达345次,购销总额达1.6亿元(折合新人民币)。随着各项经济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到1952年,全省已拥有各类商业管理、经营机构11.3万个,从业人员39.5万人,其中国营商业虽分别只占5.1%和13.3%,但在社会商品批发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却已由1950年的18%上升到67.8%。

☚ 一 国营商业的建立和发展   “一五”时期 ☛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949年5月,安徽皖南地区全境解放。6月,皖南人民行政公署,组建皖南合作总社。之后,自上而下建立专区、市、县合作总社。结合土地改革和开展赊销预购业务,组织合作社的基层组织。次年9月,全区共建立基层供销合作社、消费合作社、生产合作社406个,入社社员161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6%以上。1950年5月,皖北人民行政公署设立皖北合作总社。年末,全区建立专区、市社8个,县社50个、基层合作社1134个,社员61.6万人,占全区人口的12.8%。
1952年9月,皖南、皖北合作总社合并,成立安徽省合作总社,统一领导全省的供销、消费和手工业合作社事业。各专区合作总社均改为专区办事处,为省合作总社的派出机构。在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供销合作社及其他各种类型的合作社在城乡各地纷纷兴建。是年,全省已建立基层供销、消费合作社1126个,社员658.3万余人,零售店3048个。农村基层供销合作社在组织农民开展生产自救,疏通商品流通渠道,培养农民互助合作习惯,促进工农业生产,活跃城乡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工农联盟,起到了积极作用。
土地改革后,为解决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和农副产品销售问题。各地合作社积极组织群众入股发展基层合作社组织。大力开展生产生活资料购销业务,帮助灾区恢复生产;同时,接受国家委托,积极收购粮食、棉花、茶叶及其他重要的工业原料,对于其他品种的农副土特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则采取签订预购合同,建立贸易货栈,召开物资交流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收购和推销,广泛开展地区之间、产销之间的物资交流。为了促进合作社的发展,国家从各方面给予扶助。国营商业对合作社在货源安排上给予优先照顾,在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实行优惠政策,基层供销合作社对社员实行定量廉价配售,有关部门在税收、贷款、利息和物资运输等方面对合作社实行优惠。

☚ 1949年以前   “一五”时期 ☛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2年底,恢复受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的时期。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社会经济生活面临两大基本任务:(1) 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阶段所遗留下来的任务,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并通过新民主主义阶段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2) 迅速恢复国民经济,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打下基础。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采取了如下措施: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经济势力,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完成土地改革;统一国家财政经济,稳定市场物价;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肃清国民党在大陆的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实现西藏的和平解放,建立各地各级人民政府;进行抗美援朝;开展“三反”、“五反”和镇压反革命等运动;大力开展城乡内外的物资交流活动;进行铁路交通、重工业及水利的重点建设,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建立全国和各地区、各专业部门的计划机构,编制全国和各地区、各经济部门的经济计划。到1952年底,基本完成上述两大基本任务。1952年,全国工农业生产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了77.5%。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45%,农业总产值增长了48.5%。工农业生产和各项事业的恢复与发展,为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打下了基础。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无产阶级用暴力夺取政权之后,领导全国人民恢复被战争破坏了的国民经济的时期。也是为有计划、大规模地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条件的时期。前苏联在粉碎外国武装干涉、结束国内战争后于1921年进入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这个时期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下,实行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到1925年工农业生产接近战前水平,恢复时期结束。我国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的,至1952年底结束。在这个期间,国家没收了资本额占整个资本主义经济80%的全部官僚资本企业,并把它们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从而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实现了全面范围的财政收支平衡,制止了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调整工商业,进一步确立了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并把私营工商业初步纳入社会主义改造的轨道;完成了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连同老解放区全国约有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约七亿亩土地,并开始发展互助合作社组织;肃清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建立了各地各级的人民政府,镇压了反革命,开展了“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胜利进行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从而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发展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有系统地恢复了工农业、交通运输业和贸易,到1952年底全国工农业生产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实际上,毛泽东1952年8月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先已宣布,我国提前几个月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从1953年起,我国进入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并开始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

☚ 公私一律   贫农基金 ☛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的时期。这一时期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到1952年底结束,其中心任务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围绕着这一中心任务,国家没收了资本额占整个资本主义经济80%的全部官僚资本企业,并将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从而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 实现了全国范围的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达到财政收支平衡,制止了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 调整了工商业,进一步确立了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并把私营工商业初步纳入社会主义改造的轨道; 完成了新解放区的土改,连同老解放区,全国约有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约7亿亩土地,并开始发展互助合作运动; 肃清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残余力量和土匪,和平解放了西藏,建立了各地的人民政府、镇压了反革命,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胜利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 发展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有系统地恢复了工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贸易。到1952年底,全国工农业生产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从而结束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 没收官僚资本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
0001117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1:5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