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国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国殇 国殇中篇小说。周梅森著。发表于《收获》1988年第2期。小说写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新二十二军残部在陵城被日军铁臂合击后,军内几个首脑人物展开激烈冲突的几个片断。故事从军长杨梦征被迫签署投降令后自毙开始,到杨的侄子杨皖育“登位”带领军队走向新的前程结束,时间仅三天。在这短暂的时间内,军队的最高权力发生了神秘的变化。三一二师师长白云森击毙了二十二军副军长毕元奇,三一一师师长杨皖育利用他人除去了白云森。在周围炮火连天的时候,军队内部危机四伏,风云变幻。作品通过人物心灵的刻画写出了民族和历史的悲剧。情节曲折,构思新颖,人物心理描写细腻,具有凝重的历史感和真实感。 ☚ 皖南事变 商界 ☛ 国殇 国殇报告文学。霍达著。发表于《当代》1988年第3期。这是一曲中年知识分子献身精神的赞歌,也是一曲哀叹中年知识分子生活困顿、工作艰辛的悲歌。文中指出:“新星早殒,栋梁先折”,伯乐葬马,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种“国殇现象”的不断出现,是我们民族的悲剧。作者描述了著名数学家张广厚、植保专家谢以铨、大学讲师徐志英、话剧演员王振泰、无缝钢管工程师高健民等中年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的可悲命运,抒发出一种“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苍凉的感情,寄寓着对国家命运的深沉忧虑。作者深情呼吁:“一批优秀的中年知识分子相继为国捐躯了,活着的同伴们还在继续他们未竟的事业,这些人已经非‘抢救’不可了!” ☚ 强国梦 西部在移民 ☛ 国殇 国殇楚辞《九歌》篇名。屈原作。洪兴祖《楚辞补注》云:“谓死于国事者。《小尔雅》曰无主之鬼谓之殇。”本篇祭祀为国而牺牲的战士。诗中通过激烈的战斗场面的描写,歌颂了楚国卫国将士在众寡悬殊的形势下,与敌人奋战到底,至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开篇写楚军的装备和威严,接着写战斗激烈的程度和楚将士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爱国精神,最后以“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的诗句作结。全诗写得激昂壮烈,正气凛然,其风格亦刚健质朴,雄浑悲壮,有强烈的感染力。 ☚ 山鬼 礼魂 ☛ 国殇 国殇guo shang为国牺牲的人。南朝宋·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 晷度 H ☛ 国殇 题解 操吴戈兮披犀甲①,车错毂兮短兵接②。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③,左骖殪兮右刃伤④。 霾两轮兮絷四马⑤,援玉枹兮击鸣鼓⑥。 天时怼兮威灵怒⑦,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⑧。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⑨! 注释 ①吴戈:吴地所产的戈。取其锋利。犀甲:犀牛皮甲。 ②毂(gǔ):轮轴。 ③躐(liè):践踏。行:行列。 ④骖:车驾外侧的马。殪(yì):倒地而死。右:右骖。 ⑤霾:埋。絷(zhí):绊住。 ⑥玉枹(fú):玉饰的鼓槌。 ⑦怼:落。一作“坠”。 ⑧惩(chéng):悔恨。 ⑨魂魄毅:一作“子魂魄”。 赏读 楚国自楚怀王后期,曾与秦国多次交战,结果都是秦胜而楚败。虽然连遭败绩,可楚人复仇情绪却更加强烈。这首祭歌就反映了楚国将士同仇敌忾的情绪和忠勇的爱国精神。 诗的前半部分描写了战斗的激烈场面,将士英勇拼杀的情景。诗人先从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近景写起,然后展示出战争全景,通过描写敌人强大,来展示楚人的奋勇。接着利用局部特写,表明战争的失利,表现楚将的英勇无畏。最后又是对战后战场全景的描绘。诗的前半部分由分到总的两次描写,有声有色的表现出战场的悲壮惨烈。这首诗描写的是一场失败的战争,是楚国当时政治、军事形势的真实反映。诗的后半部分正面抒发对为国牺牲将士的歌颂之情。赞美他们慷慨出征,死而无悔,生命终结而精神不倒,可杀不可侮的高尚节操,诗人设想他们在死后也将成为鬼雄。 这首诗句式整齐,节奏铿锵有力。全诗全用白描手法,明白直露。它所采用的以敌人的强大反衬将士英勇的写法,常被后世人效法。 国殇[战国] 屈 原 操吴戈兮被犀甲②,车错毂兮短兵接③。 旌蔽日兮敌若云④,矢交坠兮士争先⑤。 凌余阵兮躐余行⑥,左骖殪兮右刃伤⑦。 霾两轮兮絷四马⑧,援玉枹兮击鸣鼓⑨。 天时怼兮威灵怒⑩,严杀尽兮弃原野(11)。 出不入兮往不反(12),平原忽兮路超远(13)。 带长剑兮挟秦弓(14),首身离兮心不惩(15)。 诚既勇兮又以武(16),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17),魂魄毅兮为鬼雄(18)! 〔注释〕 ①本篇选自《楚辞》,是《九歌》中的一首。国殇,指为国捐躯的人。②吴戈,吴国所制的戈。当时这种戈最锋利。戈,平头戟。被,同“披”。犀甲,犀牛皮制的甲。③错,交错。毂(gu古),车的轮轴。车错毂,指双方战车交错在一起。短兵,指刀剑一类的兵器。④敌若云,极言敌军人多。⑤矢交坠,流矢在双方阵地上纷纷坠落。⑥凌,侵犯。阵,阵地。躐(lie列),践踏。行(hang杭),队伍的行列。⑦殪(yi义),毙。右,指右侧的骖马。右刃伤,右骖也被兵刃杀伤。⑧霾,同“埋”,指车轮陷入泥中。絷四马,驾车的马被绊住。⑨援,拿起。枹(fu伏),鼓槌。玉枹,嵌玉为饰的鼓槌。鸣鼓,声音很响的鼓。⑩天时,天象。怼,威灵,指神。(11)严,壮烈地。杀尽,指战士死光。(12)反,同“返”。(13)忽,渺茫而萧索。超远,即遥远。(14)带,佩在身上。挟,夹在腋下。秦弓,秦国所制的弓。这种弓很硬,射程最远。(15)惩,创。(16)诚,果然是。勇,指精神勇敢。武,指武力强大。(17)以,乃。神以灵,指死而有知,英灵不泯。 〔分析〕 楚国自怀王后期,多次为秦军所败,死亡人数动辄几万。尤其是公元前312年丹阳之役,情况更为惨烈。《史记·楚世家》记载这场大战的结果是:“秦大败我(楚)军,斩甲八万,虏大将屈匄,遂取汉中郡。楚悉国兵复袭秦,大败于蓝田。” 《国殇》是屈原《九歌》中的第十篇。这是一首悼念楚国阵亡将士的悲歌,全诗两大部分。前半部分,描写战斗的经过,表现卫国将士英武不屈、奋勇杀敌、誓死卫国的英雄气概,这一部分又分三个层次。开头四句为第一层,描绘战斗开始时的情况。战士们持戈披甲奔赴战场,敌方兵多势众,一场激烈的兵车大战即将开始。“旌蔽日兮敌若云”是形容敌众我寡,只见秦军军旗遮天盖日,秦兵密集如云。战士们与强敌短兵相接,奋勇争先,毫无惧色,表现出旺盛的斗志。“矢交坠兮士争先”,是歌颂将士们顽强的斗争意志。下面四句为第二层,写激战过程中的场面。秦军凭借人多势众的优势,冲破楚军阵形,楚军战马死伤,兵车摧毁。“左骖殪兮右刃伤”,写出楚军不利势态。在古代车战中,马匹伤亡多,战车行动困难,将士再勇敢,也英雄无用武之地。在战斗失利的严重时刻,楚军不是狼狈溃逃,而是再擂战鼓,奋力死战。表现了将士们前仆后继,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第三层仅两句,对这场战斗作了小结:“天时怼兮威灵怒”,形容战场上杀声震天,天怒神怨。渲染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气氛。“严杀尽兮弃原野”,点明伤亡惨重,从而突出将士们的牺牲精神。 诗歌后半部分,歌颂死难将士的英灵不朽,表达了楚人对为国捐躯者的哀悼与崇敬。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两句,追述将士们抱着一去不返,义无反顾的精神,远离家乡,奔赴战场,抗击敌人。“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是写战士们虽然身首分离,战死沙场,但手里依然挟持武器,杀敌之心,凛然未灭。最后四句,诗人热情奔放地歌颂将士们在强敌面前始终刚毅顽强、英勇奋战,宁死不屈的大无畏气概。他们活着是人中的英雄,死了是鬼中豪杰。战士们虽死犹生,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对楚国阵亡将士表达了无限悼念、崇敬的心情。 《国殇》虽是一首哀悼歌,但刚健、悲壮、高昂激越、气势雄浑,具有鼓舞士气的巨大感染力量。 《国殇》表现主题的角度非常巧妙。诗人把重点放在激战的过程和场面上。运用比喻的手法来形容敌人人多势众;用夸张和拟人的手法来渲染战场气氛。这些都是为了突出将士们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激情。诗人又以全军覆没的视角赞美“国殇”的英勇壮烈,具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浪漫主义豪情。 全诗七字一句,每句中的第四字都用“兮”字,把句子分成两等分。其中有的是并列关系,如“操吴戈”和“被犀甲”,有的是承接关系,如“援玉枹”和“击鸣鼓”,这样既使诗歌含义更加完整、饱满,又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诗人还采用互文的表现手法:“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构成悠长、舒缓的咏叹。 国殇屈原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本篇在《九歌》中地位相当特别。盖它篇所迎颂者皆天地神祇,此篇独为人鬼。“殇”指未满二十岁而死的人,“国殇”则特指为国捐躯的将士。刘永济说本篇“通体皆写卫国战争,皆招卫国战死者之魂而祭之之词”。诗中敌强我弱场面,有其特定历史背景。战国的秦楚争雄战争,从怀王后期开始,屡次以楚方失利告终。《史记·楚世家》记载:“(怀王)十七年,与秦战丹阳。秦大败我军,斩甲士八万,虏大将屈匄,遂取汉中郡。楚悉国兵复袭秦,大败于蓝田。”“二十八年,秦与齐、韩、魏共攻楚,杀楚将唐昧,取重丘。”“二十九年,秦复攻楚,大败楚军,死者二万,杀将军景缺。”“三十年,秦复伐楚,取八城。”“(顷襄)元年,秦攻楚,大败楚军,斩首五万。”由此可见楚国在抗秦的战争中伤亡的惨重。而当时楚国的士气民情并不低落,在怀王入关而不返,死在秦国后,民间就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口号。屈原这篇追荐阵亡将士的祭歌,就反映了这样一种同仇敌忾和忠勇的爱国激情。 全诗可分两段。第一段从“操吴戈兮被犀甲”到“严杀尽兮弃原野”,描绘严酷壮烈的战争场面。诗一开始就用开门见山、放笔直干的写法:战士们披坚执锐,白刃拼杀。古时战车,作用有如坦克,双方轮毂交错,“短兵(相)接”。诗从战斗最激烈处写起,极为简劲。在这个“近景”描写后,诗中展开了一个战场的“全景”:旌旗遮天蔽日,秦军阵容强大。敌若云,箭如雨。处于劣势的楚国将士却并没被危险与敌威所压倒,他们争先恐后,奋不顾身,其勇猛有逾于困兽,但终因寡不敌众,被敌方冲乱了行列与阵脚,楚军陷入被动。诗人用了“特写”式笔触着力刻划楚方主将:他高踞战车之上,身先士卒,临难不苟。他的左右骖乘一死一伤,车轮如陷泥淖,驷马彼此牵绊,进退不得,却继续援槌击鼓,指挥冲杀,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直到全军覆没。“严杀尽兮弃原野”,是一个“定格”的画面:战场上尸横狼藉。喊杀声停止了,笼罩着一片死样的沉寂。楚国将士身首离异,然而还佩着长剑,挟持秦弓——这“秦弓”是夺到手的武器。敌人胜利了,但是“杀人三千,自损八百”,这是一场令其思之胆寒的胜利。楚军失败了,这是一场令人肃然起敬的悲壮的失败。诗人通过有限的画面,表现了意味极为丰富的内容。 诗中主将的遭遇,容易使人想到项羽《垓下歌》的前两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然而《垓下歌》的结尾是软弱无力的,远不能与《国殇》的结尾相提并论。任何的徒呼奈何,泣血流泪,都是愧对烈士英灵的。诗后段则取一种义薄云天的慨慷之音,对死国者作了热烈赞颂。“出不入兮往不返”二句,与荆轲《易水歌》同致,“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是以身许国者共有的豪言壮语。烈士们用鲜血实践了他们的誓言。他们死不倒威,死而不悔,可杀而不可侮。他们生命终结而精神不朽,到了另一个世界,也仍是出类拔萃的“鬼雄”!与诗发端的开门见山相应,结尾是斩钉截铁,令人振奋的。 诗经中以战争为题材或背景的作品,除《大雅·常武》中少量文字外,一般只写出征的一方,如《秦风·无衣》仅言“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小雅·车攻》仅言“我车既攻,我马既同”、“之子于征,有闻无声”,都未及正面的接仗。而《国殇》中却大写秦人狂风骤雨的凭凌,楚军浴血奋战与抵抗,两军短兵相接的激战。在战争诗的创作上谱写了全新的一页。《国殇》紧凑而凝炼,具有较强的艺术概括力。有人认为诗中的战将非泛写,是指战败于丹阳之战的屈匄。其实诗人所祭颂乃楚国历来之“国殇”,并不限于一战。诗人用了艺术概括的手法,集中描写了一场浴血奋战的场面,在刻划中运用了“蒙太奇”式的语言,显得形象鲜明突出,堪称短小精悍。诗篇旨在歌颂阵亡将士的勇武,却没有简单地丑化敌人,相反地对敌方力量的强大作了夸张的描写,“疾风知劲草”,这样写对阵亡者的大无畏精神恰恰起到了有力的衬托作用。《国殇》一扫诗人习用的香草美人和比兴手法,通篇直赋其事,造成一种刚健朴质的风格,在《九歌》中独树一帜。其所宣扬的轻身报国的精神,曾激起过世代爱国志士的共鸣:“捐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鲍照)、“国殇毅魄今何在?十载招魂竟不知”(陈子龙)、“希文忧乐关天下,算但哀时作国殇”(柳亚子)…… 国殇
【注释】 ①殇:未成年而死称“殇”,出门在外而死也称“殇”。此处指为国家牺牲。本篇是《九歌》第十篇。描写壮烈的战争场面,歌颂爱国精神,鼓舞士气,是一篇追悼阵亡将士的祭歌。 ②吴戈:吴国以铸造兵器著称,此处指精良兵器。犀甲:以犀牛皮做成的铠甲。此处亦是喻甲的坚固。毂(gu 古):车轴突出轮外的部分。错毂:指战车相迫,轮毂交错。接:相遇。 ③交坠:指流矢相对坠落。 ④凌:侵犯。躐(lie猎):践踏。行:行列。殪(音yi亿):死。刃伤:被兵刃所伤。 ⑤霾:借作“埋”,此处指车轮深陷。絷:绊住。援:拿起。玉枹(fu府):嵌玉为饰的鼓槌。枹,与“桴”同。 ⑥坠:降落。天时坠,犹言天时昏暗欲倾坠。坠,亦作“怼”。威灵:威力之神。严:残酷。 ⑦忽:借作“伆”,荒远。此处指原野荒渺萧索。超:借作“迢”,遥远。 ⑧惩:受创伤。此处指屈服。 ⑨诚:的确。武:武功,指战斗能力。 ⑩神:精神。灵:显灵。此句指精神不泯。毅:果敢不屈。鬼雄:鬼中雄杰。 【译文】 身披坚韧的犀甲,手持锋利的吴戈,这是短兵相接的白刃战,无数战车的车轴犬牙相错。旌旗漫卷,遮蔽了太阳,敌军就像天上的乌云,人数众多,勇猛的战士呵,争先冲杀,流矢在阵地上,纷纷坠落。 敌军冲过来了,冲过了我军的阵地,疯狂的铁蹄,践踏着我军的列行。一辆战车的左马已死,右马也被刀刃刺伤。两只车轮深陷入土地,四匹战马已绊绕在一起。拿起鼓槌呵!将战鼓擂响,天昏地暗呵!日月无光。伏尸遍野呵!全部阵亡。 壮士从军呵!一去不复还,渺茫的原野呵!路遥远。佩带长剑呵挟秦弓,首与身离呵心不可惩。果然是武力神勇,壮志刚强呵不可欺凌。身已死呵化神灵,魂魄也要为鬼雄。 (王洪译) 【集评】 汉·王逸:“谓死于国事者。《小尔雅》曰:‘无主之鬼谓之殇。’”(《楚辞章句》卷二) 清·蒋骥:“怀襄之世,任谗弃德,背约忘亲,以至天怒神怨,国蹙兵亡。徒使壮士横尸膏野,以快敌人之意。原盖深悲而极痛之。其曰‘天时怼兮威灵怒’,著衂兵之非偶然也。呜呼!其旨微矣。”(《山带阁注楚辞》卷二) 清·林云铭:“怀王时,秦败屈匄,复败唐昧,又杀景缺,大约战士多死于秦。其中亦未必悉由力斗。然《檀弓》谓死而不吊者三,畏居一焉。《庄子》曰:战而死者,葬不以翣。皆以无勇为耻也。故三闾先叙其方战而勇,既死而武,死后而毅。极力描写,不但以慰死魂,亦以作士气、张国威也。”(《楚辞灯》卷二) 今·姜亮夫:“今则以愍告巫咸以诅楚,则必楚人恃巫咸威灵,以诅秦兵,当即汉人所传怀王祀神诅秦兵之言之义。且其事必极能鼓舞楚民,使其任冲锋陷阵之勇,即《九歌·国殇》之所咏也。”(《重订屈原赋校注》卷二) 【总案】 这是《九歌》中唯一不含恋情的作品。它一改屈原作品中那种怀瑾握瑜、沉郁自高的风格特征,在人们面前展现出一幅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悲壮场面。正是在这种惨绝人寰的氛围中,孕育了诗人热烈地礼赞,透出一种崇高壮烈的阳刚之美,犹如壮士出征前的一杯酒,能顿时激起血性男儿视死如归、舍身报国的热情。所以,它不但是一首真正的挽歌,更是一道真正的誓师令。作者强烈的悲剧意识和崇高的爱国精神有机地融为一体,并借助于形象加以升华,使之产生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我们从中可以窥见诗人个性特征的丰富内涵。 (鲍芜) 《国殇》
(黄寿祺 梅桐生译) 【注】 本篇在 《九歌》中地位相当特别。盖它篇所迎颂者皆天地神祗,此篇独为人鬼。“殇”本指未满二十岁而死的人。“国殇”则特指为国捐躯的将士。刘永济说本篇“通体皆写卫国战争,皆招卫国战死者之魂而祭之之词”。诗中场面系敌强我弱,有其特定历史背景。战国的秦楚争雄,从怀王后期开始,屡次以楚方战争失利了结。《史记·楚世家》记载: “(怀王) 十七年,与秦战丹阳。秦大败我军,斩甲士八万,虏大将屈匄,遂取汉中郡。楚悉国兵复袭秦,大败于兰田。” “二十八年,秦与齐、韩、魏共攻楚,杀楚将唐昧,取重丘。” “二十九年,秦复攻楚,大败楚军,死者二万,杀将军景缺。” “三十年,秦复伐楚,取八城。” “(顷襄) 元年,秦攻楚,大败楚军,斩首五万。” 由此可见楚国在抗秦的战争中伤亡的惨重。而当时楚国的士气民情,并不低落,在怀王入关而不返,死在秦国后,民间就有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口号。屈原这篇追荐阵亡将士的祭歌,就反映了这样一种同仇敌忾和忠勇的爱国激情。 全诗可分两段。第一段从 “操吴戈兮被犀甲”到 “严杀尽兮弃原野”,描绘严酷壮烈的战争场面。诗一开始就用开门见山、放笔直干的写法: 战士们披坚执锐,白刃拼杀。古时作战乘战车,作用有如近代的坦克,双方轮毂交错,是近战,是 “短兵 (相)接”。诗从战斗最激烈处写起,极为简劲。在这个 “近景”描写后,诗中展开了一个战斗的 “全景”: 旌旗遮天蔽日,秦军阵容强大。敌若云,箭似雨。处于劣势的楚国将士却并没被危险与敌威所压倒,他们争先恐后,奋不顾身,其勇猛有逾于困兽。但终因寡不敌众,被敌方冲乱了行列与阵脚,越军陷入被动,败局已定。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诗人用了“特写”方式,着力刻划楚方主将: 他高踞战车之上,身先士卒,临难不苟。他的左右骖乘一死一伤,车轮如陷泥淖,驷马彼此牵绊,进退不得,却继续援槌击鼓,指挥冲杀,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直到全军覆没。“严杀尽兮弃原野”,这是一个“定格”的画面: 战场上尸横狼藉。喊杀声停止了,笼罩着一片死样的沉寂。楚国将士身首离异,然而还佩着长剑,挟持秦弓 (有人认为这“秦弓”是夺到手的武器,颇能得间) 。敌人胜利了,但是“杀人三千,自损八百”,这是一场令其思之胆寒的胜利。楚军失败了,这是一场令人肃然起敬的悲壮的失败。整个前段,诗人通过有限的画面,表现了意味极为丰富的内容。 诗中主将的遭遇,容易使人想到项羽《垓下歌》的前两句: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然而《垓下歌》的结尾是软弱无力的,远不能与《国殇》的结尾相提并论。任何的徒呼奈何、呜呼,乃至泣血流泪,都是愧对烈士英灵的。此诗的后一段则取一种气薄云天的慨慷之音,对死国者作了热烈赞颂。“出不入兮往不返”二句,与荆轲《易水歌》同致。“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是以身许国者共有的豪言壮语。烈士们用鲜血实践了他们的誓言。他们死不倒威,死而不悔,可杀而不可侮。他们生命终结而精神不朽,到了另一个世界,也仍是出类拔萃的“鬼雄”! 与诗发端的开门见山相应,结尾是斩钉截铁,令人振奋的。 诗经中有不少以战争为题材或背景的作品,除《大雅·常武》中少量文字外,一般只写出征的一方,却不见激烈的战斗场面。如《秦风·无衣》仅言“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小雅·车攻》仅言“我车既攻,我马既同”、“之子于征,有闻无声”,都未及正面的接仗。而《国殇》中却大写秦人狂风骤雨的凭凌,楚军浴血奋战与抵抗,两军短兵相接的激战。在战争诗的创作上谱写了全新的一页。《国殇》紧凑而凝炼,具有较强的艺术概括力。有人认为诗中的战将非泛写,是指战败于丹阳之战的屈匄。其实是难于指实的。诗中所祭颂乃楚国历来之“国殇”,并不限于一战。而诗人却用了艺术概括的手法,集中描写了一场浴血奋战的场面,在刻划中运用了类乎“蒙太奇”的语言,显得形象鲜明凸出。堪称短小精悍。诗篇旨在歌颂阵亡将士的勇武,却没有简单地丑化敌人,相反地对敌方力量的强大作了夸张的描写,“疾风知劲草”,这对阵亡者的大无畏精神恰恰起到了有力的衬托作用。后来唐诗写战争仍多用类似手法(如“黑云压城城欲摧”之类)。在《国殇》中,一扫诗人习用的香草美人那一套比兴手法,通篇直赋其事,造成一种刚健朴质的风格,在 《九歌》中独树一帜。宣扬的轻身报国的精神,曾激起过世代爱国志士的共鸣: “捐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鲍照) 、“国殇毅魄今何在?十载招魂竟不知” (陈子龙) 、“希文忧乐关天下,算但哀时作国殇” (柳亚子) ……。对于后代的战争诗,尤其是唐人边塞诗中爱国主题的作品,《国殇》确有首开先河的作用。 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②,车错毂兮短兵接③。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④,左骖殪兮右刃伤⑤。 霾两轮兮絷四马⑥,援玉桴兮击鸣鼓⑦。 天时怼兮威灵怒⑧,严杀尽兮弃原野⑨。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⑩。 带长剑兮挟秦弓(11),首虽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12),终刚强兮不可凌(13)。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释】 ①本篇是追悼阵亡士卒的挽诗。国殇:指为国捐躯的人。 ②戈:平头戟。吴戈:吴国所制的戈。当时这种戈最锋利。被:同披。犀甲:犀牛皮制的甲。 ③错:交错。毂(gu古):车的轮轴。车错毂:指双方战车交错在一起。短兵:指刀剑一类的兵器。 ④凌:侵犯。阵:阵地。躐 (lie列):践踏。行(hang 杭):队伍的行列。 ⑤殪(yi义):毙。右:指右侧的骖马。右刃伤:右骖也被兵刃杀伤。 ⑥霾:同埋,指车轮陷入泥中。絷四马:驾车的马被绊住。絷(zhi直治):拴缚马足。 ⑦援:拿起。桴(fu伏):鼓槌。鸣鼓:声音很响的鼓。 ⑧天时:天象。怼 (dui对):怨。威灵:指神。 ⑨严:壮烈地。杀尽:指战士死光。 ⑩忽:渺茫而萧索。超远:即遥远。 (11)带:佩在身上。挟:夹在腋下。 (12)诚:果然是。勇:指精神勇敢。武:指武力强大。 (13)终:到底。不可凌:指志不可夺。 【译】 身披坚韧的犀甲, 手持锋利的吴戈, 这是短兵相接的白刃战, 无数战车的车轴犬牙相错。 旌旗漫卷,遮蔽了太阳, 敌军就像天上的乌云,人数众多, 勇猛的战士呵,争先冲杀, 流矢在阵地上,纷纷坠落。 敌军冲过来了,冲过了我军的阵地, 疯狂的铁蹄,践踏着我军的列行。 一匹战车的左马已死, 右马也被刀刃刺伤。 两只车轮深陷入土地, 四匹战马已绊绕在一起。 拿起鼓槌呵,将战鼓擂响, 天昏地暗呵,日月无光。 伏尸遍野呵,全军阵亡。 壮士从军呵,一去不复还, 渺茫的原野呵,路遥远。 手执秦弓呵,佩长剑, 首身分离呵,心未变。 英雄骁勇呵,又善战, 刚强始终呵,不可欺凌。 肉身虽已死呵,精神可显灵, 魂魄坚毅呵,死也为鬼雄。 【评】 王逸评此诗“谓死于国事者”。并引《小尔雅》曰:“无主之鬼谓之殇。”( 《楚辞章句》卷二)清人蒋骥与林云铭解释了具体背景,蒋骥: “怀襄之世,任谗弃德,背约忘亲,以至天怒神怨,国蹙兵亡。徒使壮士横尸膏野,以快敌人之意。原盖深悲而极痛之。其曰‘天时怼兮威灵怒’,著衂兵之非偶然也。呜呼!其旨微矣。”( 《山带阁注楚辞》卷二)林云铭:“怀王时,秦败屈惓,复败唐昧,又杀景缺,大约战士多死于秦。其中亦未必悉由力斗。然《檀弓》谓死而不吊者三,畏居一焉。《庄子》曰:战而死者,葬不以翣。皆以无勇为耻也。故三闾先叙其方战而勇,既死而武,死后而毅。极力描写,不但以慰死魂,亦以作士气、张国威也。”( 《楚辞灯》卷二) 此诗充满男性勇武的阳刚之气,与屈子香草美人的风格不同。结处几句:“首身离兮心不惩”,“终刚强兮不可凌”,“魂魄毅兮为鬼雄”,大声鞺鞑,皆可视为苏辛之先声。 国殇 国殇ɡuóshānɡ┃━ 为国捐躯。战国楚屈原诗作《国殇》,赞颂为国而战、英勇牺牲的战士。于佑任《国殇》诗:“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 奄忽 易箦 ☛ 国殇 国殇辞赋名篇,《九歌》第十篇。战国楚屈原作。《楚辞章句》见载。写作背景,详见《九歌》条下。国殇,泛指为国而战死的将士。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说:“不成丧曰殇。”戴震《屈原赋注》说:“殇之义二:男女未冠笄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本篇哀悼为国阵亡的将士,是《九歌》里风格特殊的祭诗。其他各篇写得都很纤丽,本篇却十分壮美。采用的是直赋其事的表现手法,描绘了激烈的、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热情地歌颂了将士们不怕牺牲、英勇奋战的大无畏精神和争赴国难、义无反顾的英雄气概。篇中不但歌颂了崇高品质、坚强斗志;而最后以“魂魄毅兮为鬼雄”作结,对国耻的洗雪寄予无穷希望,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敌忾心情。全篇句子整饬,音节铿锵,韵律谐美。 ☚ 咏怀赋 钓赋 ☛ 国殇“国殇”指为国家作战而牺牲的人。屈原曾作 《九歌》礼赞为楚国作战而死的将士,被称为 “国殇”,“身死为国殇”( 南朝·宋·鲍照 《出自蓟北门行》) 。 国殇guó shāng《楚辞》篇名。《九歌》第十篇。洪兴祖补注:“谓死于国事者。”《小尔雅·广名》曰:“无主之鬼谓之殇。”《逸周书·谥法》:“短折不成曰殇,未家短折曰殇。”则“殇”指早死及非正常死亡者。国殇,则指为国捐躯者。1987年出土包山楚简中有“新王父殇”、“殇东陵连嚣”等,则《国殇》应为楚朝廷祭典中所旧有,屈原据《九歌》原有歌词所创作。其所祭为楚国历史上为国战死者。蒋骥注:“《国殇》所祀,盖指上将言,观扬枹击鼓之语,知非泛言兵死者矣。”其说可参。《九歌》中祭国殇之辞同祭天神之辞一样,用饰为受祭将领的巫同行祭之巫对唱的形式。由此可以看出楚人对为国牺牲者的尊崇。 国殇为国牺牲于战场的人。《楚辞·九歌》中有《国殇》篇。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投躯报明主,身死为~。” 为国牺牲的人 为国牺牲的人国殇 另见:牺牲 英雄 ☚ 死人 饿死的人 ☛ 国殇guo shangfallen heroes of the nation 国殇《楚辞·九歌》之一。此泛指为国而战死的将士。戴震《屈原赋注》:“殇之义二:男女未冠(男20岁)笄(女15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本篇为追悼楚国阵亡将士的挽诗。悲歌慷慨,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