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国史院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国史院 国史院官署名。掌修国史。宋初以门下省编修院修国史。元丰改制后,另置国史院、实录院,专修国史实录,以宰臣提举。元佑中置国史院隶门下省,后又曾改隶秘书省及史馆。南宋嘉泰二年(1202)以后,国史院与实录院并置。又院中先后分别设提举国史、监修国史、提举实录院、修国史、同修国史、史馆修撰、同修撰、实录院修撰、同修撰、直史馆以及编修、校讨、校勘、检阅、校正、编校等官。 ☚ 会要所 实录院 ☛ 国史院 国史院官署名。宋代置。金国亦置。掌修国史。《金史·百官志》: “国史院: 监修国史,掌监修国史事。修国史,掌修国史,判院事。同修国史2员; 编修官,正八品,女直、汉人各4员,检阅官,从九品。修辽史刊修官1员,编修官3员。”(见: 国史实录院) ☚ 国子监 国信司 ☛ 国史院官署名。为编修当代历史的机构。始置于宋。宋初承唐制置史馆,掌修日历及保藏图籍之事。编修国史、实录之任,则归于门下省的编修院。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废编修院归史馆。元丰改制后,史馆并归于秘书省为国史案,专掌日历;每修前朝国史、实录,则另行设置国史院或实录院,事毕即罢。国史院以宰相监修、提举,翰林学士以上为修国史,侍从官为同修国史,余官为编修、检讨。实录院提举官与国史院同,侍从官为修撰,余官为检讨。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置国史院,隶门下省。次年,又置国史院修撰兼知院事。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改隶秘书省。南宋绍兴初,在秘书省复建史馆,修国史、实录之任,归于史馆。十年(公元1140年)诏罢史馆,恢复元丰时期的制度,即遇修日录则置实录院,遇修国史则置国史院。仍由宰相充监修、提举,间亦有以参政监修、提举的,则为特殊恩遇。修史的成例,常是先修某朝实录,然后再修某朝正史。所以往往先开实录院,实录修成再开国史院。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开实录院修纂《光宗实录》,次年,复开国史院。此后,国史院即与实录院并置。辽南面官中有国史院,属翰林院。设监修国史、史馆学士、史馆修撰、修国史等官。金亦置国史院,设监修国史、修国史,同修国史及编修官、检阅官等,专修国史;又有修《辽史》刊修官、编修官,掌《辽史》的纂修。元代改设翰林兼国史院。明代并修史之职于翰林院,以修撰、编修、检讨任其事。清代设国史馆,为翰林院所辖机构。参见“翰林兼国史院”、“国史馆”。 国史院修正史机构名。元祐初建时,隶门下省。宰臣提举。 职源与沿革唐代修史,或于集贤院、史馆,或于在外州、军修史者之家(《玉海》卷46《唐在外修史》)。北宋雍熙四年(987)九月,修《太祖纪》,开始于史馆置修史院(《玉海》卷168《雍熙修史院》);天圣九年(1031)五月二十九日,改称编修院,置局于崇文院之外(同前书卷);元丰四年十一月罢编修院,归史馆(《长编》卷320)。元丰五年改新制,罢崇文院连及史馆,修史事隶秘书省国史案。元祐五年(1090)十一月十三日,秘书省国史案所掌职事,归新建的国史院,是为国史院设置之始,隶门下省(《玉海》卷168《元祐国史院》)。南宋初期,先后置修国史日历所、史馆,绍兴十年罢史馆。此后,遇修实录,置实录院;遇修正史,则开国史院。绍兴二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复置修国史院(《玉海》卷168《绍兴国史、实录院》)。至嘉泰二年后,国史院与实录院并置(《宋史·职官志》4《国史、实录院》)。 位遇北宋时,宰执官兼领史院官(监修国史、同修国史之类),以史院为重。南宋时,循例以史院官命相(提举国史院),但不以史院为重(《朝野杂记》乙集卷13《权监修国史》)。 编制修一朝或数朝正史,即张官置吏,设一套修史班子。但修史官多为兼官,无专官。计有:提举修国史或监修国史(宰相兼领)、修国史、同修国史、修撰(编修)、检讨官等。南宋时,常置权官,如权监修国史、权提举国史院、权同修国史等。此外,办事员有都大提举诸司、国史院承受、国史院主管诸司,都由内侍官充(《宋会要·职官》18之53、54《国史院》)。吏额十一人,有点检文字、主管文字、楷书、书库官等(《宋会要·职官》18之58)。南宋时吏额,有点检文字三人,书库官六人,楷书五人(《南宋馆阁录》卷10)。 简称史院。《长编》卷502,元符元年九月庚戌:“清选要地,莫如经筵、史院。”《玉海》卷168《元祐国史院》。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