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固原方言辞典︱序二 序二 方言,一地之语言也。 固原方言为什么尽揽北方方言的绝大部分而又具古老、幽深、诙谐的特点呢? 主要还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古代的固原,地处中原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的接合带,又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上的边关重镇,是关中通往河西走廊、大漠南北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也是丝绸之路由长安到河西走廊最短路线的必经之地,有“关中咽喉” 之称。加之,古代固原,覆盖深厚的黄土,温暖湿润的气候,茂密的森林草场,宜耕宜牧的自然环境,适宜农耕的条件,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从春秋战国时起到明清两朝,先后有戎族、匈奴、月氏、鲜卑、吐蕃、敕勒、党项、柔然、高车、回鹘、突厥、羌、氐、羯、昭武九姓以及蒙古等众多民族在固原或驻足、或迁徙,产生了各种生产方式、文化艺术、民族风俗、宗教信仰,使中、外文化在这里交融荟萃,构成多元文化。 正由于众多民族在固原共同生活,才留下各种语言。新中国成立后,又有北京、上海、杭州、天津的支宁人员,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福建等地的人到固原经商,使固原的语言更为繁杂。所以,固原的方言也就多而杂。就是一个“趔趄” 的姿势,在固原方言里会出现很多很具体的词,向前倒下了叫 “马爬扑”;后背着地了,叫 “背仰子”; 侧身倒了,叫 “栽棱子”;固原人把屁股叫勾蛋子,所以屁股着地叫 “勾蹲子”,这些词既形象又准确。 家铎、平恩先生的 《固原方言辞典》,对固原方言收集齐全,弥补了市县志中 “方言” 的缺憾部分,是一部集大成的辞典。同时,尽量使方言研究走 “学术性+市民化” 相结合的道路,便于被普通老百姓和新来固原的人更好地了解、学习固原方言。我与家铎先生交往甚密,深知他音韵学为家传家教又深爱训诂考究。研究固原方言已有年头,平时他的包里装着卡片,只要听到方言词汇,马上记在卡片上,日积月累,仅卡片装了几大纸箱。三年前,他准备出一本《固原方言辞典》,就整理卡片,开始撰稿,随后三易其稿,每稿都要请专家把关,他常用“须知,殷鉴不远哪! 我能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吗” 之语勉励自己。他对每个词条的撰写,苛刻到每一个小小的细节。他对方言研究工作的热爱之情和敬业精神让我感动。 方言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来的,通过对方言的研究,可以了解一个地区的一些社会历史和语言发展情况。对固原方言的研究,可以知道固原社会历史、文化习俗、风土人情的一些基本变化。了解固原的过去和现在,有利于弘扬固原优良的文化传统,使固原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所以,《固原方言辞典》会让人们了解固原语言的变化和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习俗。但愿大家都来读读这本书,汲取语言营养,从中受到匪浅的收益。佘贵孝 2014年6月19日 |
☚ 固原方言辞典︱序一 固原方言辞典︱引言 ☛ 000111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