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是子静坐法 因是子静坐法是“小止观法”中的吐纳功。就是意守脐下1寸3分处,舌舔上腭,自然盘坐,自然呼吸。 ☚ 宁先生导引行气法 行气 ☛ 因是子静坐法气功学著作。作者蒋维乔,撰于1914年。全书分原理篇、方法篇、经验篇三个部分。以小周天为中心,叙述包括姿势、呼吸、腹内震动在内的练功方法。由于书中所述大多是作者实行静坐,炼小周天功法的实践经验总结,故在当时受到许多静坐炼功者的欢迎,现在看来,仍不乏参考价值。 因是子静坐法yīnshìzǐjìngzuòfǎ气功学著作。蒋维乔撰于1914 年。分原理、方法、经验三篇, 以小周天为中心, 叙述包括姿势、呼吸、腹内震动等操作方法。书中所述多为作者实践静坐、练大小周天功法的经验总结, 颇受练功爱好者欢迎。 因是子静坐法 因是子静坐法因是子静坐法,是近人蒋维乔编写的书名及编订的一套以小周天为主的静坐功法。蒋维乔(公元1873~1958年)字竹庄,号因是子,江苏武进人。他编写的有关静坐法的书有《因是子静坐法》,初版于1914年,1918年出版续编。解放后又出版《中国的呼吸习静养生法》、《因是子静坐法卫生实验谈》、《世间禅》等书。在当时对静坐法的推广,起过一定的作用。按蒋氏本人所述,他自幼多病,青年时患肺病,于是从《医方集解》所附的 《勿药元铨》 中学练了小周天方法; 中年以后改练天台宗的止观法,再后修炼密宗中的藏密。本条所说的因是子静坐法,仅指蒋氏开始阶段以小周天为主的功法。 调身 端正身体的姿势。 (1)坐前调身,静坐的人,平时的行住进退,必须安详,不可有粗暴举动。举动若粗,则气也随之而粗; 心意轻浮,则难于入静,所以在坐前应预先把它调和。 (2)坐时调身,坐在床或凳子上,解衣宽带,或单盘,或双盘,亦可自然盘坐。把右掌的背,叠在左手掌心上面,贴近小腹,轻放在腿上。然后,把身体左右摇动七、八次,就端正其身,脊骨勿挺勿曲。头颈也要端正,令鼻与脐的垂直线相对,不低不昂。开口以吐腹中秽气,吐毕舌抵上腭,由口鼻徐徐吸入清气三至七次,于是闭口,唇齿相着,舌仍抵上腭。再轻闭两眼,正身端坐。若坐久微觉身体有俯仰斜曲,应随时轻轻矫正。 (3) 坐后调身,坐毕以后,应开口吐气十数次,令身中热气外散,然后慢慢摇动身体,再动肩胛及头颈,再慢慢舒放两手两脚; 再以两大指背互相摩擦生热以后,擦两眼皮,然后闭眼,再擦鼻部两侧,再以两手掌相搓令热,擦两耳轮,再周遍抚摩头部以及胸、腹、手臂、足腿,至足心止。而后方可随意动作。 调息 调正呼吸。 (1)坐前调息,在平常的时候,应该注意鼻息出入,不可粗浅,宜以意从喉胸渐达腹部。 (2) 坐时调息,在入坐时,息不调和,心就不定,所以必使呼吸极缓极轻,长短均匀。也可用数息法,或数出息,或数入息,从第一息数起; 若未数至十,心想他事,以至中断,就再从第一息数起,反复练习,久久纯熟,自然息息调和。 (3) 坐后调息,坐毕时开口吐气,待体中温热低减,回复平常状态后,方可随意动作。 调心 调伏妄心。 (1)坐前调心,平时一言一行,总须把心意放在腔子里,勿令驰散,久久自然容易调伏。 (2) 坐时调心,在入坐时,每有两种景象:一是中心散乱,杂念较多; 二是心中昏沉,容易瞌睡。大凡初学坐的人,每患散乱。练习稍久,妄念减少,就容易昏沉。治散乱的病,应当放下一切,不去睬它,专心一念,意想小腹中间,自然能够徐徐安定; 治昏沉的病,可提起意念,注意鼻端,使精神振作。也可用数息法,使心息相依,则散乱与昏沉都可避免。 (3) 坐后调心,坐毕以后,也要随时留意,勿再胡思乱想。 周天 练功至相当程度时,丹田发热如沸汤,及有微动,也有剧烈震动,可有一股热气冲击尾闾,通尾闾后,即上夹脊关,两关通后,要有耐心,用功不间断,才能冲开玉枕关。这样一股热气从后上转,盘旋头顶,由颜面至鼻口,分两路而下,至喉咙会合,由胸至下丹田。如此则每入坐,这股气就前后流转。从尾闾至上唇,谓之督脉,从下唇到会阴,谓之任脉。在母胎时任脉、督脉是通的,一出母胎,“上断于口,下断于肛门”,通过练功可使返还到胎儿时的两脉相通。除此以外,还有围腰的带脉,练功到一定程度时,它会依围腰的带脉而旋转,如左转三十六,右转亦三十六,很有规律。还有冲脉、阴蹻、阳蹻、阴维、阳维合为奇经八脉。这八脉平常人“闭而不通”,只有练功的人能打通之,待八脉全通,全身气血流行无滞,身体健康。 以上调身、调息、调心三法,实际系同时并用,为便于文字记述,乃作如上三节分别叙述。进行本功法锻炼,要配合一定的动功操作,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追求,并掌握好可能出现的外动现象。 ☚ 运功规法 郭沫若静坐法 ☛ 000202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