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回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回门huímén

满族结婚风俗,新媳妇结婚三天或七天回娘家,通常要带四样礼品:婚后第二天早晨,新娘要早早起炕……拜见公公、婆婆,拜见姑舅叔伯,敬烟问安,叫做分大小。这样新娘开始在新的家里生活过日子。新娘在新郎陪同下,于第三天或第七天回娘家,叫~。(曾庆中《关东风土·人情·掌故》)

回门huí mén

关中风俗,结婚新人第二天到女家谓~。其义有二。一是探望回报父母养育之恩;二是回拜族里长辈及亲朋好友。

回门

新娘偕新郎回娘家。凉州习俗一般出嫁第三天回门,要当日返回。少年:“待来的媳妇回门去,女婿子跟在后头。”

回门xuei24 məŋ24

出嫁女子三天后携女婿回娘家省亲: ~的女子乘早回。

回门hui31muong53[hui muoŋ]

婚后新郎陪新娘回娘家会亲,旧俗一般是婚后第三天。

回门huí méng

<绥德>女子新婚后第一次回娘家。

回门huí mén

婚后女子第一次偕同新郎回娘家。如:今天不是你~的日子。

回门huí mén

婚后三天新娘携同丈夫回娘家拜见亲友:一日,史湘云出嫁~,来贾母这边请安。(一○八·1362)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下) > 婚育部 > 活動(附) > 回門
回門  huímén

亦稱“雙回門”。舊時婚俗,結婚後新婚夫婦雙雙回娘家省親。此俗源於古代的拜門禮。清康熙十三年《直隸通州志·風俗》:“[婚後]婿同女歸寧於父母,曰雙回門。”清·昭槤《嘯亭雜録·滿洲嫁娶禮儀》:“三日或五日,婦歸寧父母,壻隨至其家,宴享如儀。”清光緒十一年《順天府志·風俗》:“[娶之]九日,女家迎婿、女至家,曰回門。”婚後九日回門者又稱“回九”。《紅樓夢》第九十八回:“一連鬧了幾天,那日恰是回九之期,若不過去,薛姨媽臉上過不去。”清光緒十一年《順天府志·風俗》:“九日,女家迎壻、女至家,曰回九。”

回家

回家

还家 返家 归家 落家 拢家 宁家 去归 返舍 归第
告辞、告别回家:告归
回家或返回原地:打道回府
官员外出后回家:回府
辞官回家:挂冠而去 挂冠归去
因罪革职回家:谪归
婚后若干天新婚夫妇一起回娘家:回门
已嫁之女为夫所弃而返母家:来归
释放回家:放还
有家难归:有国难投
(回到家里:回家)

☚ 回某地   回乡 ☛

回门

满族新婚习俗。流行于东北、北京、河北等地,即新娘于婚后数日携新郎同归母家。其具体日期各地不同,有在婚礼后第3日、第7日者,又有在第4至第12日之间双日者。至日清晨,女家遣人备车往男家迎接。新妇向公婆行礼告别后方行,其夫一般稍后动身前往岳家。至后向岳父、岳母及其家祖先行礼,女家款待后,新婚夫妻须于当日返回夫家。一般是新婿先行辞归,新妇亦须在日落之前返回婆家。过去一些地方满族新妇有于当日天亮前动身回门之俗,因谓如看见娘家房瓦则为不吉。近年新婚回门多夫妇同行,女家往男家接者亦少见。

回门

回门

婚后第二天,山西各地,男家要设筵款待亲友和宾客,亲友和宾客向男家恭贺行礼,俗称“道喜”。晋东南陵川一带,女方父母也托亲友中的妇女到男家贺喜,叫做“上饭”。安泽一带,亲友、宾客至男家贺喜时,还要竞相索取新娘所带来的果饼,名为“讨干粮”。雁北平鲁等地,婚后第二天还要举行拜人仪式,由新郎、新娘依次向前来道喜的亲友和宾客行礼。
山西各地,在婚后第二天或第三天一早,新娘要拜谒公婆和家族中的长辈,家族中的平辈和晚辈也要来见新娘,俗称“分人小”或“见大小”,其意义是确认新娘在男方家族中的地位。临猗一带,男家还要引导新娘拜见街坊邻里,各家老少一拥而出,围观新娘,称为“拜巷”。浮山等地则称为“串村子”。类似的仪式,岚县一带则在新婚当天拜堂之后举行,名为“吃过街饭”。一般是由男方本家或邻里请新娘到家里象征性地吃一点饭。各家要事先准备好坐席和饭食,并在大街上迎候。新娘由“大戚”(即迎亲、送亲的亲友)各2人陪同,每至一家,“大戚”介绍过主家身份后,新娘就要上前拜礼,互相见礼毕,然后入坐,象征性地吃一点饭,一般为“圪托”。饭毕, 由主家送出,又由另一家接走,直到“大戚”认为满意为止。一般不一定是有请必至,大量的还要谢绝。当地非常重视这一习俗,一来是让新娘认一下本家、邻里,便于日后往来;二来显示婆家的人缘。请过街饭的越多,主家越高兴。事后,婆家都要给请过街饭的人家送谢帖,以表谢意。
婚后第三天,山西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暖女”的古老习俗。这一天,女方父母拿着点心、烧饼来看闺女,生怕女儿初到婆家拘谨,吃不饱饭饿着。翼城一带称为“看三日”, 沁县等地则叫做“打听三天”。
“回门”,即新婚夫妇双双回女方家省亲的习俗,也流行于山西各地,只是时间不一,有在婚后第二天的,有在婚后第三天的,也有在婚后第六、七、九、十以至十二天的,因地而异。平鲁一带,婚后第二天,新婚夫妇即随送亲的回女家住一两天,称为“回亲”。襄汾一带也是婚后第二天回门,不过当天新婚夫妇还要一同再回到男家,称为“打来回”。广灵一带,婚后第三天女家派车马迎请新婚夫妇回门,新郎在女家除拜见女方父母外,还要拜见女方亲友,一直住够九天才回来,称为“合堂”。榆次一带,婚后第三天女婿要带上礼物同媳妇一块去女家,称为“谢婚”。在安泽等地,女家则在第三天,或第六天、第九天请新婚夫妇回门。吕梁山区的永和一带,女家有在婚后第七天接新婚夫妇回门的,名为“对七儿”;有在婚后第九天的,名为“对九儿”。闻喜、翼城等地,都是婚后第十天由娘家把女儿、女婿接回,连住十天再返回婆家。闻喜叫“出十”,翼城叫“唤十日”。浮山一带则是婚后十二天才回娘家,称为“出十二”。
民间把新娘从娘家嫁到婆家称为“进门”,所以才把新娘从婆家回娘家省亲称为“回门”。新婚夫妇一块回门,成双成对,又称为“双回门”。这一习俗从女婿方面来说,有感谢岳父、岳母恩德,拜会、结识女方亲友等意义;从女儿方面来说,则表示了出嫁成家后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心情。不过,深受初离家门、乍别父母的新娘欢迎的这一习俗,对于新郎来说,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且不说在女方亲友面前,新女婿要备受“品头论足”,单单是新娘的妹妹们,他就招架不住。这些放肆的女孩,把烟灰、黑漆往姐夫脸上抹,让姐夫吃包有辣椒、花椒的饺子,无所不用其极。新女婿在被嘻闹的过程中不能发怒,即使手足无措,备感尴尬,也还得满脸堆笑,听凭发落。
“会亲”,即新郎会见女方亲族的仪式,晋中等地在新婚夫妇回门时举行。晋南一些地方则是婚后第三天或第十天,在男方家中款待双方父母和双方亲友。通过这一会见,不仅两亲家加深了了解,联络了感情,就是双方亲友也初步结识,为今后的往来打下了基础。
“回门”在山西大多数地方即算婚姻礼仪中的最后一项内容。然而在太原、大同等地,还有“住对月”一种习俗,婚后满一个月,新媳妇要回娘家住够一个月才返回婆家。至此,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人生大礼才算落下了帷幕。

☚ 洞房   山西人的衣食住行 ☛
回门

030 回门

婚后三天,新妇偕新郎回娘家探视亲人谓回门,亦称“拜门”。有的地方在婚后七天或九天回门。

☚ 合卺   闹洞房 ☛
回门

回门huimen

民间传统婚俗。流行于境内,各地略有区别。一般在完婚后第二天(或第三天),新郎携新娘去丈人家,称回门。回门时带酒、肉、莲菜、糕点等礼品。旧时,新郎来到女方家中,要向主堂行礼,向长辈、岳父母磕头。中午,岳父母设宴待新女婿,新女婿还要给新娘的弟妹赠礼。永寿人将娘家为女儿送挂面、糕点等,谓之送饭,意思让女儿不要忘记父母养育之恩。武功则是择吉日(一般为双日),新郎与新娘带圆蒸馍40个和四样礼物,岳父必须给女婿衣料、鞋袜及文房四宝等物。兴平人将所带馒头切成小牙,送给族人,以判断女家婆婆的手艺和过活。淳化习俗,女儿回娘家除带礼品外,还要带上追往菜和其他礼当到叔伯家去,若追往(即走亲)就留下追往菜和礼当,否则,就不留。泾阳习俗,当天下午返回时,岳父母还要给女儿、女婿赠衣物。

☚ 吃奠饭   回族礼仪 ☛
回门

回门

俗称“进门”,因从婆家回到娘家,故称回门。回门,古称拜门、行拜门礼,亦称双回门、归宁。回门,早在春秋时期已有文字记录(见《春秋公羊传》)。后历代沿袭,如宋《梦梁录·嫁娶》载:“其两新人于三日或七朝九日,往女家行拜门礼。女亲家广设华筵,款待新婿。”淮北地区以此是新娘首次回娘家,故俗称“走头趟”。
安徽各地都有回门的习俗,但回门的时间有所不同。有3天回门的。如旌德,新婚夫妇同至女家,称“三朝回堂”。岳父家设筵招待,新婿为“娇客”,坐首席,岳父亲自给女婿斟酒。不待夕阳西下,新婚夫妇必须告辞归家,谓之“两头红”。黟县,新婚第三日,新娘回娘家探望,新郎伴送,俗称“双回门”。女婿第一次上门,要向岳家诸亲长辈行“拜见礼”,岳家要开席宴婿,俗称“接女婿”,请平辈亲友4人相陪。筵席特别丰盛,旧时富家用鱼翅、海参席,一般人家用鸡鱼席。主筵5人一桌,席次是女婿正中上座,左右陪客各2人,下首系桌围,摆放5祀件家案。岳父戴礼帽,穿长袍马褂,仆从点香,岳父拈香先在天井沿朝外拜,这叫祭天地,女婿站在旁边陪着拜。然后,岳父走到女婿坐位边,整一下椅披,拂一下灰尘,提壶给女婿斟上一杯酒,双手把筷子重摆一下,把酒杯端一下,女婿这时站在上边右面,弯腰低头,双手抱拳加额,岳父又走到桌子下方,接过仆从点的香,朝上对着女婿的坐位,深施一揖然后入席,故有“女婿上门陪祖宗”的说法。新娘回门,当日必须返回,旧俗不满月,不能在娘家住宿。有4天回门的。如屯溪,对于男家来说,又叫“接回门”。这天,对新姑爷要远接远送,路逢拐弯处,新姑爷都得向来者作揖,其用意一是出于礼貌,二是向来者探路。回门以后,女的在蜜月期间,不再出门,至满月才回到娘家。有6天回门的。如濉溪,婚后第6天,新郎、新娘同往女家拜见岳父母和女方亲友,女家盛宴招待“贵客”,午后则回,不在娘家过夜。有9天回门的。如金寨,婚后第9天(今多改为3天),新郎新娘携带礼物同去女方家,女方父母及受礼户一一设宴招待新婿。有满月回门的。如和县,新郎新娘一般带着糖、糖果、点心赠送父辈,包子、饼子分散亲邻。受礼之家以鸡蛋回赠,一般午后返家(现多改为三天)。铜陵,满月那天,新婚夫妇一道去女家拜见岳父母,去时女在前,男在后。到时,岳母先要下鸡腿面给女婿、女儿吃,说鸡腿会跑路,面是长的,意为今后常来常往,不要忘记了娘家和岳父母;然后摆酒宴招待,并接回全部女眷陪客,又称认亲。吃酒时,新姑爷坐首席。一般夫妻二人当天要返回,走时男在前,女在后。如路途遥远,当天回不去,就须在岳父母家住两夜,但夫妻不能同床,夫妻若要同床还得写租约,写明房租多少和时间,并付给租钱,多少不限。俗传不这样做,会对娘家不利。此外,也有在次年正月回门的(现一般都改为3天)。
怀远的回门较为复杂,新娘自已单独回娘家称“回门”,与新郎同往的,称“双回门”。除3天回门外,6天娘家还要来接一次,但必须当日返回,不许过夜。18天后,娘家再次来人接新娘回门,称为“过对月”。此时,新娘不必当日返回,可在娘家住上一段时间,俗语说“三天回门六天接,十八天过对月”。农村还有“三天瞧,九天接”的习俗。
回门除含有新婚夫妇双双回娘家省亲的涵义外,还有一层貌似“不落夫家”的涵义。如宿松,缺乏劳动力的家庭,姑娘出嫁后,娘家常常要姑娘再回来帮助干活,期限一般为一年。这期间,姑娘以在娘家生活为主,仅在婆家有重大事情或节日期间才回去暂住。回门期满,娘家要置办酒席相送,亲友也要送礼送面。

☚ 送嫁   三 婚嫁新习俗 ☛
回门

回门

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全省各地区。即成婚后的某日,女婿携礼品随同新娘双双返回娘家,拜谒妻子的父母及亲属。回门的时间视地区习俗不同而各异,分别在成婚后的一、三、六、七、九、十日或满月。一般认为,整个婚礼自迎亲开始的成婿之礼至此才告完成。此俗起源于远古,泛称“归宁”,为出嫁女婚后回家探视父母之意。后世各地名称不一,宋代称为 “拜门”,清代北方称为“双回门”,南方称为“会亲”; 湖湘多称为 “回门”。近代以来,多在婚后第三天进行,故又称“三朝回门”。此为婚事的最后一项仪式,有女儿不忘父母养育之恩、女婿感谢岳父母及新婚夫妇恩爱和美等意义。一般女家皆于中午设宴款待,俗称办“回门酒”。新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性家族的尊长陪饮。新婚夫妇或当日返回,或留住数日; 如若留住,切忌同宿一室。

☚ 回神   回门拦寨门 ☛
回门

回门

婚姻习俗,流行于各地。婚后新娘初次回娘家。回门时间于婚后第二、四、五、六天不同。《莱阳县志》:“四日,男妇皆至女家,男拜舅姑及其尊属,谓之回门,当日同归。亦或九日,男则先归,妇留,谓之站九”。在山东以第三天回门为普遍。《东阿县志》:“三日庙见,拜翁姑尊长,婿同妇赴女家,俗曰回门”。《平原县志》:“三日,婿偕妇诣外家谢亲,俗名回门,外家或有鞍马之赠”。其他县志均有记载。归期不尽相同,山东民间有“叫二送三”、“接三还九”之俗。后当日回门(亦称“小三天”)成为普遍。此俗至今流行。

☚ 同姓不婚   回头 ☛

回门hui men

the bride visits her parents with her husband for the first time after the wedding

回门

visiting the bride's parents

回门

〈动〉(1)回娘家。
《金》九九: 不想一日,因浑家葛翠屏往娘家~住去了,他独自个在西书房寝歇。
(2) 特指婚后三日新妇回娘家的风俗。
《醒》七六: 寄姐三日~,也不带他回去。
<方>今山东德州、青州、寿光、阳谷、枣庄话有此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3:5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