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骨折后医疗体育
四肢骨折后的医疗体育对促进骨折愈合,防治肢体功能障碍,恢复工作能力有重要作用,是骨折治疗的重要一环。
第一期医疗体育 在骨折已经适当处理,病人情况稳定时,即应开始第一期医疗体育,以保持治疗中合理的动静结合。此期医疗体育的基本作用是:
❶活跃局部血液、淋巴循环,维持正常的组织代谢,防止骨脱钙,促进骨愈合。
❷防止废用性肌萎缩。
❸防止软骨变性,促进通关节骨折的新生肉芽组织化生成关节软骨。
❹牵伸关节囊及关节韧带,维持关节的血液循环及关节内的滑液分泌与流转。防止关节挛缩与关节内粘连。
❺促进血肿及渗液的吸收,维持邻近肌肉或肌腱的活动幅度,减轻粘连。
❻改善病人情绪,活跃呼吸、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及胃肠道功能,防止肺炎、褥疮、静脉血栓形成等合并症。
此期医疗体育的基本方法是:
(1) 伤肢近端或远端未被固定的关节的各方向主动运动,必要时给予助力。在上肢特别注意肩外展、外旋及掌指关节屈曲,在下肢特别注意踝背伸。中老年人关节挛缩倾向很大,应特别注意。
(2) 在被夹板、石膏或牵引固定的区域,骨折端基本稳定时要作有节奏的肌肉静力收缩。
(3) 用中医夹板作局部固定时,在伤后1~2周即可开始带夹板作伤区关节小幅度的、无痛的主动运动,以后逐步扩大活动幅度及用力程度,但必须注意避免作与骨折移位方向一致的运动,防止骨折端重新移位。例如在肱骨外科颈骨折(外展型)禁忌肩外展运动,内收型禁忌肩内收运动。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型禁忌伸肘运动,屈曲型禁忌屈肘运动; 前臂骨折禁忌前臂旋转; 桡骨下端骨折(Colles骨折)禁忌腕背屈及桡侧屈等。这些方向的运动留待骨折基本愈合时再行锻炼。通关节骨折用石膏固定者于固定2周后,也应每日取下固定物按此法作关节运动。运动后再加固定。
(4) 维持未受伤肢体的正常活动,及早起床活动。必须卧床病人,特别是年老体弱者应作卧位保健体操,包括深呼吸、健侧肢体运动和腹背肌运动等。
第二期医疗体育 骨折愈合,除去固定物后,进入第二期医疗体育,以争取关节活动度、肌力的最大恢复。为了恢复关节活动度可作以下练习 (参见“医疗体操”条)。
(1) 主动运动: 能有效地活跃局部血液循环及代谢。其牵伸作用较温和,宜于早期进行,但在关节挛缩较牢固及肌力较弱时,作用力常嫌不足。
(2) 被动运动: 可对挛缩和粘连的组织进行较有力的牵伸。动作须平稳缓和,不引起显著的疼痛和痉挛,切忌使用暴力以免引起附加损伤和骨化性肌炎。
(3) 助力运动: 是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的结合,兼有两者的作用。可由患者自己或他人用手工施加助力,或利用棍棒、滑轮等器械由健肢带动患肢进行。
(4) 关节功能牵引: 在适当姿位下固定关节的近端,而在其远端以中等量的重力作10~30分钟的持续牵引。可逐渐克服纤维组织的内部粘滞性阻力,产生较好的牵伸效果(参见“牵引”条)。
(5) 间歇功能固定: 关节挛缩较顽固时,可在牵引和运动的间歇期作石膏托,夹板或适当的支架固定,以减少纤维组织的弹性回缩,加强牵伸效果。固定不能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以上练习可互相配合,一日多次反复进行。在热疗或按摩后进行更好。有损伤性关节炎或骨化性肌炎征象时,应停止局部运动锻炼。
为了促进肌力恢复,应根据现有肌力强弱选作助力运动,主动运动或抗阻运动,包括渐进抗阻练习,也可利用本体促进法、生物回授法进行锻炼以提高疗效。
每次肌力练习须引起明显的局部肌肉疲劳才能达到迅速增长肌力的目的。在负荷较大因而运动只能重复数次或10次左右时,在等长收缩只能维持10秒左右时,对增长肌力最有效; 负荷中等因而肌肉收缩可多次或长时间持续进行时,对增长耐力有效,应分别掌握运用。
肌力练习后须有充分的间歇期以对肌肉内的物质损耗进行补偿,并通过超量补偿使肌肉肥大。故肌力练习一般每日或隔日一次。过多的练习反会削弱肌力,甚至引起劳损。
动力性练习和静力性练习同样广泛地应用于骨折后的肌力锻炼,但在关节活动度受限时动力性练习进行困难,在关节内部损伤及积液时,动力性练习可增加损伤反应,此类情况下以选用静力性练习为宜。
肌力练习应与关节活动度练习配合进行,使关节活动度和肌力平行增长,如肌力增长过慢,可造成关节不稳,在关节成形术后尤应注意。
为了促进运动技能的恢复,应在恢复关节活动度和肌力的基础上进行实用技能的练习。包括日常生活动作,自我服务动作。在上肢如持物、着衣、盥洗、进餐、书写等; 下肢如步行、跑步、上下楼、骑自行车等。
进行职业治疗对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及劳动力的恢复有很大意义。可根据创伤部位,功能障碍范围及职业特点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参见“职业治疗”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