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四端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四端儒家称人的四种固有的德性,即仁义礼智。语见《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四端孟子用语。《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他认为人生而有善端,扩充这种善端,就会形成仁、义、礼、智四种德性。这是一种先验主义道德论。 四端 222 四端又称四善端。孟子用语。指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的端绪、萌芽。《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认为四善端与生俱来,人皆有之。南宋朱熹说:“盖四端之未发也,虽寂然不动,而其中自有条理,自有间架, 不是侗都无一物, 所以外边才感, 中间便应。”(《答陈器之》)陆九渊认为:“今来论学者,言扩而充之,须于四端上逐一充,焉有此理……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 ( 《语录》) ☚ 和同 名实 ☛ 四端 四端Siduan中国古代儒家孟子用语。出自《孟子 ·公孙丑上》。端, 即开头、萌芽。“四端”指四种道德的开头或端绪。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意思是说,同情怜悯的心,是仁的萌芽;羞耻憎恶的心,是义的萌芽;辞让恭敬的心,是礼的萌芽;明辩是非的心,是智的萌芽。孟子认为,这 “四端”即四种心,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来源。孟子说: “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同上)。认为人有此“四端”,好比人有四肢一样,是生来就有的,不是外界强加的。道德来源于人的本性,仁义礼智是由人的善良本心发展而来的。孟子认为: “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只要努力把“四端”“扩而充之”,发展到最完满的程度,会成为最有道德、最有智慧的 “圣人”。孟子的 “四端”不是并行的,其中, “恻隐之心”是最主要的, 它是 “四端”的根本。孟子的“四端”说,是他的天赋道德观念的反映,用来论证封建伦理道德的合理性,对汉以后的思想家有很大影响。 ☚ 良能 浩然之气 ☛ 四端sì duān❶特指“望、闻、问、切”四诊。《医门棒喝》:“是故圣贤垂法,首重四端,明哲相传,从无二致。” 四端 四端孟子关于道德起源的学说。即四种善端,或称“四善端”。《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认为此四种善端乃先天所固有,这就把仁、义、礼、智四德,植根于先天的人性之中。但“四端”又不等于“四德”,它仅是“四德”的端绪或萌芽,“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由“四端”到“四德”,还须主观上“扩而充之”,“若火之始然(燃),泉之始达”。(同上)故孟子之“四端”说,实为其心性学说与伦理思想的一个中间环节。 ☚ 四象 四书合发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