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四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四清

四清

指1963年至1966年在我国农村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次运动通常简称为“四清”。“四清”的内容,最初为清理帐目、清理仓库、清理财物、清理工分,后来改为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四清”运动是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的精神指导下开展的。1962年9月召开的八届十中全会提出,在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整个历史时期,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1963年2月,毛泽东总结湖南、河北等地的经验,提出“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决定在农村进行以清理帐目、仓库、财物、工分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同年5月,毛泽东在杭州主持制定了《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简称前十条)”这个决定对国内政治形势作了过于严重的估计,认为在当时中国社会中出现了严重的阶级斗争情况,“四清”是打击和粉碎资本主义势力猖狂进攻的一次社会主义革命。要求各地训练干部,进行试点,为全面开展这一运动做准备。9月,中央根据试点中提出的问题,又制定了《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简称后十条)。这个规定对前十条和毛泽东的阶级斗争理论作了高度的评价。它贯彻了前十条反映出的“左”倾指导思想,同时又作了许多预防偏差特别是防止“左”倾偏差的政策规定,如肯定了要团结95%以上的干部和群众,要依靠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等。1963年冬到1964年春,全国有一大批农村社队进行了“四清试点”。1964年,毛泽东、刘少奇作出这样的估计,认为有些社队、企业、单位的领导受到腐蚀,或被篡夺,有1/3左右的基层单位的领导权不掌握在我们手里。根据这一认识,在刘少奇主持下,对后十条作了修改。这次修改对国内政治形势作出了更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更严重的估计,提出了更“左”的工作方法,例如“整个运动都由工作队领导”;要扎根串连;要对民主革命不彻底地区实行补课等等。为贯彻这一“左”的政策,还在地县干部中反对右倾思想,致使“左”倾错误在1964年下半年得到进一步发展。1964年底至1965年初,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简称二十三条)。这个文件肯定了干部的多数是好的或比较好的,要实行群众、干部、工作队三结合;工作方法要走群众路线,不搞神秘化,也不要靠人海战术;要把增产作为搞好“四清”的标准之一。这些规定部分地纠正了试点中的“左”倾错误。同时,二十三条认为以前的那种“四清”“四不清”的矛盾或“两类矛盾的交叉”的提法,都没有说明四清运动的性质,运动的性质应当是解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因此,把“四清”的内容,改为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从1963年到1966年春。即“文化大革命”前,全国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农村社队进行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次运动对于纠正部分农村干部多吃多占、强迫命令、欺压群众和集体经济管理中的一些缺点,以及打击贪污盗窃、封建迷信活动等,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使不少干部、群众受到了不应有的打击;同时,由于把一些搞活农村经济的政策措施,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加以限制、取缔,对发展农村经济和改善农民生活,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只是因为运动还只在部分城乡进行,才使整个农业生产没有受到全局性的影响。二十三条中片面强调运动的性质是解决两条道路的矛盾,特别是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当权派“有在幕前的,有在幕后的,支持他们的人,有的在下面,有的在上面,甚至有在省和中央部门工作的一些反对搞社会主义的人”,这不仅在当时扩大了打击面,而且后来成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思想和口号。在一定意义上说,“四清”可看作“文化大革命”的前奏。

☚ 两参一改三结合   农业学大寨 ☛
0000120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0:5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