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四月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四月 四月《诗经·小雅》篇名。《毛诗序》云:“《四月》,大夫刺幽王也。在位贪残,下国构祸,怨乱并兴焉。”三家《诗》以为“行役过时,不得归祭,怨思而作”(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寻绎诗义,以三家说稍切合。后人又有以为“遭乱自伤之诗”(朱熹《诗集传》),或以为“逐臣南迁”之诗(方玉润《诗经原始》),均未安。全诗八章,章四句。写官吏长期行役,远至南方,自夏至冬,不得归家。途中见国事危乱,虽鞠躬尽瘁,而不见信任,只能作诗述怀,以泄忧愤。诗末“君子作歌,维以告哀”二句,点明作诗之由,说者以为“道尽古来诗歌作者类皆有其心绪激切之动机”(陈子展《诗经直解》)。 ☚ 大东 北山 ☛ 四月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眼光,飘到一起 过路人没去注意 他俩已木然开放 和平也来得如此刺激、慌乱 脸边没有蜜蜂 风尘仆仆的装束 粗笨地戳在草地 两只晒裂的蜂箱 好像有细微孵化声 滚落到嘴上 春天轰鸣人变得脆弱 什么能比家令人心碎 酒盅、盆和碟子 墙角新买来金黄的扫帚 儿子弄脏玻璃,又擦 四月难于开口 四月,别做声 四月花开得那样静穆 这似乎是以后的事儿 等风吹过去 树枝把春天稳住 诗歌所倾心的不是传达共性的社会信息,它所倾心的是个体生命深层经验的把握和捕捉。它通过对个体经验的迹写,使人生更深入更幽微也更充满觉悟。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消除单从社会功利或伦理道德角度对诗的苛求,让更多的我们常规生活所感受不到的经验在诗歌中出现。江河的《四月》就有赖于读者的善意参与和深挚的体谅。 这似乎是一首写婚外恋的诗。它感情纯净,完全是内心活动的瞬间捕捉,而且只是一次擦肩而过式的相遇,使我们获得了一次心灵的净化和升华。(要注意诗中设置的戏剧性情景,并不等于诗人本人的经历。) 四月,本是“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扬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的佳景良辰;可是诗人却写道:“花朵突然收复了春天”。这是诗人笔下“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心理感觉。由于某种原因终于分手的恋人原还都在心灵的最深层沉淀着过往的记忆,当他们“眼光,飘到一起”时,这记忆的小花“木然开放”了,静静的“和平也来得如此刺激、慌乱”。短短几行,调动了读者的注意力。原本认为那感情已是死了的“两只晒裂的蜂箱”,这时却发出了“细微孵化声/滚落到嘴上”。 接下来写这一对男女都已成家,过着平庸的生活, “什么能比家令人心碎/酒盅、盆和碟子/墙角新买来金黄的扫帚/儿子弄脏玻璃,又擦”。这些场景都是记实,强化了生活的令人疲惫令人厌倦的性质。昔日的憧憬彻底崩溃了。 “四月,别做声”,过去的事情让它静静地睡在那儿吧,让大家都在灵魂深处保留一点甜蜜的忧伤记忆吧。这就是此诗的第四节的意旨——“等风吹过去/树枝把春天稳住”。 这首诗写了深致哀婉的忧伤,无可挽回的遗憾。但可贵的是,诗人没有将诗情缠绕在无尽的懊悔、埋怨、痛苦上,他写得纯洁、光亮、大度而又不失深沉和含蓄。这是一种经过淘洗、磨砺的玲珑的卵石,激流给它冲撞,它却默默留下了美丽的花纹和坚固的质量。读者朋友,你说是不是? 四月
【注释】 ①维:是。徂:到。②胡宁:为什么。③卉:草。腓:草木枯萎。④瘼(mo莫):疾苦。爰:哪里。适:往。⑤烈烈:即冽冽,天气寒冷的样子。飘风:暴风。发发:狂风的声音。⑥谷:好。何:通荷,承受。⑦侯:维,是。⑧废:经常。尤:罪过。⑨相:看。载:又。⑩构:遭遇。曷云:怎么。(11)江汉:长江和汉水。纪:纲纪,引申为约束。(12)尽瘁:尽力工作,身体憔悴。仕:任职。宁:而。有:通友,友善。(13)鹑(tuan团):雕。鸢(yuan渊):鹰。翰飞:高飞。戾:至。(14)鳣(zhan毡):大鲤鱼。鲔(wei委):鳝鱼。(15)蕨,蔓生野菜,初生如蒜。可食。薇:即巢菜,又称野豌豆苗。隰:低湿之地。杞:枸杞。桋:赤楝树。(16)君子:作者自称。告哀:诉说悲苦。 【译文】 四月孟夏,六月酷暑。祖先岂非人类,为什么忍心让我受苦? 秋风萧瑟,百草凋零。乱离带来疾苦,何处是我的归途? 冬天气候寒冷,北风阵阵刺骨。人们过得都不坏,独独是我受祸害。山上栽树又栽花,既有栗子又有梅。经常摧残毁坏,不知道这是在犯罪。看那流出的泉水,时清时浊。我却天天有祸事,日子怎么会好过。滔滔不尽的长江汉水,是南方诸水的调节纲纪。尽职尽责身心憔悴,可这一切没有理会。不是雕来不是鹰,怎能高飞在蓝天。不是鲤鱼不是鳝,怎么逃避在深渊! 山坡有蕨菜薇草,低地有枸杞桋苗。君子作这诗歌,聊把悲哀来表。 【集评】 宋·朱熹:“此亦遭乱自伤之诗。”(《诗集传》卷十二) 明·朱善:“此诗或以为行役,或以为忧乱,以诗考之,……此诗专以为行役,则‘先祖匪人’之怨,其辞过于深;专以为忧乱,则‘滔滔江汉’之咏,其辞过于远。然则是诗也,盖大夫行役而忧时之乱惧其祸之辞也。”(《诗解颐》卷三) 清·姚际恒:“此疑大夫之后为仕者遭小人构祸,身历南国,而叹其无所容身也。”(《诗经通论》卷十一) 清·方玉润:“(一章)冒暑而行。(二、三章)历经三时。(四章)获罪之冤,实为残贼人所挤。‘废’字乃全篇诗眼。(五章)召祸之由。(六章)远谪南国。(七章)祸无可逃,妙以譬喻出之。(八章)结始点明。”(《诗经原始》卷十一) 清·王先谦:“此篇为大夫行役过时,不得归祭,怨思而作。《中论》之说与左氏同。故首章即以先祖为言,与下篇《北山》劳于王事不得养父母,诗旨正为一类。《毛序》泛以为在位贪残,下国构祸,未得其要。”(《诗三家义集疏》卷十八) 【总案】 《毛序》确实未得诗旨之要,而王先谦所论也是道学家言,朱熹、姚际恒对诗义的解说颇有可取之处。细味此诗,似是大夫遇祸遭贬,行役在外,沿途触景生情,自抒胸怀而作。前三章言遇祸被贬,行役之苦;四、五、六章则控诉自己鞠躬尽瘁,反遭陷害,无人理会;七、八章写作者无可逃避,借此诗来排遣忧郁。写景与抒情相互穿插,密切配合,用高飞在天的雕鸢和潜在水底的鱼反喻自己的不可逃脱,“意新语险”(孙评语)。愚意以为,后世遭贬受逐的士子文人,所抒亦不出乎此。 四月秋日凄凄,百卉具腓。乱离瘼矣,爰其适归。 冬日烈烈,飘风发发,民莫心谷,我独何害。 山有嘉卉,侯栗侯梅。废为残贼,莫知其尤。 相彼泉水,载清载浊,我日构祸,曷云能谷。 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尽瘁以仕,宁莫我有。 匪鹑匪鸢,翰飞戾天。匪鳣匪鲔,潜逃于渊。 山有蕨薇,隰有杞桋。君子作歌,谁以告哀。 《汉书·礼乐志》云:“周道始缺,怨刺之诗起。”这些怨刺诗大都保存在《诗经》里。细别起来,《诗经》中的怨刺诗可分为二类: 一类是直刺当时时政,笔锋所指,对准黑暗昏昧的社会现实; 一类是感叹自己悲惨遭遇,抒发心中郁抑难伸之情。《四月》即属后者中的名篇。 《四月》的作者,自古以来多有争论,当以朱善所言为是“以诗考之,由夏而秋,由秋而冬,则见其经历之久。由西周而南国,由丰镐而江汉,则见其跋涉之远,此行役之证也。先祖匪人,胡宁忍予?则无所归咎之辞。乱离瘼矣,爰其适归,则无所逃避之辞,此忧乱之证也。专以为行役,则先祖匪人之怨,其辞过于深,专以为忧乱,则滔滔江汉之咏,其辞过于远。然则是诗也,盖大夫行役而忧时之乱,惧及其祸之辞也。”(《诗解颐》) 此诗反映了作者虽黾勉从公,没日没夜的操劳,却遭小人陷害,被逐南行,远窜于荒山野岭,滔滔江汉之间,有家难归,走投无路的悲惨遭遇,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 《四月》在写法上颇具特色。诗人以南迁时序更替变化为经,以南迁沿途所见景物为纬,精心编织出一幅“贤臣远窜图”,淋漓尽致地倾泻了心中的感情。如一二三段,诗人即采取感时序而忧乱离的方法。“四月维夏,六月徂暑”,“秋日凄凄,百卉俱腓”,“冬日烈烈,飘风发发”。诗人离开家乡,踽踽前行,由酷热难当的夏天到凄凉萧瑟的秋天,再到天寒地冻的冬天,季节迭更,时光流逝,路途越走越远,“爰其适归?”何处是尽头呢?真是一步一泪,一步一血! 诗人发出深深的叹息,开始怨天尤人了。“民莫不谷,我独何害?”,人们生活那么好,怎么独独我受害远离家乡? 他恨自己不是鹰、雕,能够直冲云霄施展抱负; 恨自己不是鲤、鲔,可以躲进深水中自在逍遥。甚至,他把这一切归咎於祖先:“先祖匪人,胡宁忍予?”言辞愤激,充满了去国离乡,忧乱惧祸的悲苦、郁抑感情。 在南迁途中,随着不同地点,不同季节的变化,诗人看到了许多不同的景物,他把这些景物写进自己诗中,并和自己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使之成为心中感情表达的载体。所谓“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王夫之《薑斋诗话》) 这些景物中,有些本身就能引起人们悲凉、忧郁的感情。如“秋日凄凄,百卉俱腓”、“冬日烈烈,飘风发发”,即如此。秋风萧瑟,草木零落,凄风苦雨,晨霜孤衾,诗人触景生情,忧思无端。当然,诗人笔下也有一些佳景描写,如“山有嘉卉,侯栗维梅”,“山有蕨薇,隰有杞桋”等。繁花似锦,绿草如茵,春光明媚,生意盎然。然而这一切在诗人心中,也只能引起他贤士被放逐的联想,引起他作歌“维以告哀”的冲动。艳丽的景色和凄苦的心情构成强烈的反差。这种借美景抒哀情的方法,更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以哀景写乐,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 (王夫之《薑斋诗话》) 四月四月维夏, 六月徂暑。 先祖匪人, 胡宁忍予? 秋日凄凄, 百卉具腓。 乱离瘼矣, 爰其适归? 冬日烈烈, 飘风发发。 民莫不穀, 我独何害? 山有嘉卉, 侯栗侯梅。 废为残贼, 莫知其尤! 相彼泉水, 载清载浊。 我日构祸, 曷云能穀? 滔滔江汉, 南国之纪。 尽瘁以仕, 宁莫我有? 匪鹑匪鸢, 翰飞戾天。 匪鳣匪鲔, 潜逃于渊。 山有蕨薇, 隰有杞桋。 君子作歌, 维以告哀! 四月孟夏,夏天从此开始;六月盛暑将要过去。我的先祖有功于朝廷,不是一般的平民。朝廷为什么不念祖上的功德,忍心让我在这酷暑之中长途跋涉! 秋天里日色昏暗,秋风凄凄;大自然中的百种草木全都枯萎凋零。逢此乱离的时世,实在害苦人啊,哪里是我的归处? 冬天里寒气逼人,疾风劲吹。一般百姓尚能安稳生活,为什么只有我遭此祸害,漂泊在外? 山上有栗、梅等好的花木,现在全都被摧残荡平,我就像花木一样遭残害,不知那是谁的罪过? 看那远处的泉水,有的清有的浊,分得十分清楚。我却每天都和苦难在一起,何时才能过上安稳的生活? 奔流不息的长江和汉水,是统领南国众水的纲纪。我鞠躬尽瘁勤劳王事,怎么没有人关怀照顾我? 我不是雕鹰和鸢鸟,怎么能高高地飞上蓝天?我不是鳣、鲔这样的大鱼,怎么能潜逃到深渊?看来只有在苦难的人间受苦不断。 山上有蕨菜和薇菜,低洼地有杞树和桋树。受苦受难的君子作这首歌,只是为了报告自己这段悲哀的经历。 《四月》八章,章四句。关于这首诗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诗序》说:“大夫刺幽王也。在位贪贱,下国构祸,怨乱并兴焉。”细察诗意,幽王“贪残,下国构祸”的意思并不明显,这一论断的依据是不充分的。宋人朱熹的《诗集传》说:“此亦遭乱自伤之诗。”遭乱自伤者是谁?并没有说明。清人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说:“此为大夫行役过时,不得归祭,怨思而作。”他以诗的首章言“先祖匪人”句为根据,来证明这是不得归祭而引起的怨思之作。清人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则认为:“此疑大夫之后(裔)为仕者遭小人构祸,身历南国而叹其无所容身也。”此后方玉润的 《诗经原始》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说:“此诗明明逐臣南迁之词,而诸家所解,或主遭乱,或主行役,或主构祸,或主思祭,皆未尝即全诗而一诵之也。”又说: “愚谓当时大夫必为功臣后裔,遭害被逐,远谪江滨者,故于去国之日作诗以志哀云。”他认为这是一个被逐南国的罪臣感叹身世之作。姚、方的意见基本一致,也较符合诗意。 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让我们以本诗提供的线索来分析。诗的首章述四月初夏去国远行时,首先感叹“先祖匪人,胡宁忍予?”先祖不是一般人,这说明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先祖是大周朝廷中有地位的人,而不同于一般的平民。三章述冬日途中景象时又感叹: “民莫不穀,我独何害?”在这里,抒情主人公与一般平民相比,老百姓尚且能过上安稳的生活,为什么唯独我遭此祸害?从这一身份地位和遭遇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知道抒情主人公不仅先祖身份特殊,他自己也是一个与“民”不同的贵族。六章述被逐南国: “尽瘁以仕,宁莫我有。”鞠躬尽瘁地作官,具体说明了他的身份是高于士的大夫之类的官员。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推想,本诗抒情主人公的祖先是周的功臣,他本身应为朝中的有地位的人物。因为在朝廷构祸,遂被放逐南行。他从孟夏到冬日,经过长途跋涉到江南,一路上触景生情,呼天喊地,既感叹自身的不幸,又抒发内心的愤怨之情。放逐制是一种刑罚,为古代的五刑之一。早在尧舜时代,就已经使用这种刑罚。《孟子·万章上》:“舜流共工于幽州。”在整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一直加以沿袭。共工所流放的幽州,即是战国时代燕地。本诗抒情主人公所流放的江南,则是蛮荒和猛兽聚居之地,条件当是极为艰苦的,由此可知诗人获罪之重,朝廷处罚之严。 本诗以抒情主人公被逐江南,长途跋涉的时间推移为线索,借物起兴,反复咏唱自己的不幸。“四月维夏”,自首夏写起; “六月徂暑”,六月酷暑将过,仍在冒暑远征;“秋日凄凄”、“冬日烈烈”,说明已历经三时,为时已久;“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历尽艰辛,终于远谪南国。去国之初,诗人悲愤异常,首先表达了对朝廷“不念先臣旧烈,忍逐其子孙”的愤慨。“胡宁忍予?”如何能忍心放逐我?这无疑是对朝廷的质问。诗人虽身为贵族,但获罪之后的处境反不如一般平民。在“冬日烈烈,飘风发发”的严寒日子里,诗人面对苍天和寒风发问:“我独何害?”这种抒发感情的方式为后代诗人反复使用。“山有嘉卉,侯栗侯梅。废为残贼,莫知其尤。”废,是放废之意,引申为贬谪之意。废字为全篇诗眼。诗人以嘉卉栗梅被残贼废毁,来比自己无由构祸而被逐的可悲。诗人何尝不想改变自己的处境?“匪鹑匪鸢,翰飞戾天。匪鳣匪鲔,潜逃于渊。”不是鹑鸢,不能翱翔蓝天,不是鳣鲔,不能潜入深渊。诗人用鸟飞鱼跃反比自己不能逃离这苦难之域,只好在这蛮荒之地苦度时日。终观全诗,怨而不怒。“君子作歌,维以告哀。”诗的最后,诗人说明作这首诗的目的,只是为了抒发自己无可奈何的悲哀之情。身为贵族和士大夫的立场,决定了他忠于王室的政治倾向,尽管如此,这种悲哀之情的抒发,仍然迭宕婉转,读后令人回肠荡气。 “先祖匪人,胡宁忍予?”一句,人们的理解历来不尽一致。郑《笺》解为: “我先祖匪人乎?人则当知患难,何为使我当此乱世乎?”孔《疏》进一步解释说:“虽曰出悖慢之言,明怨恨之甚。”王夫之的《稗疏》不同意这种解释:“《笺》云:先祖非人乎?以不胜乱离之苦而遂詈及先祖,市井无赖者之言。其云匪人者,犹非他人也。”这个看法是对的,自己遭难,怎么能谩骂祖先?但“他人”的意思是什么?王夫之仍说得不够明白。其实,“他人”就是一般人。“先祖匪人”,就是先祖不是一般人,而是一个有地位的人,即朝廷的公卿大夫之类。这才能使诗意贯通。 《四月》六月徂暑②。六月盛暑将过完。 先祖匪人③,祖先不是别家人, 胡宁忍予④? 为啥任我受苦难? 秋日凄凄,秋风萧瑟真凄清, 百卉具腓⑤。百草干枯尽凋零。 乱离瘼矣⑥,兵荒马乱心忧苦, 爰其适归⑦? 我到哪里去栖身? 冬日烈烈⑧,三九寒天彻骨凉, 飘风发发⑨。阵阵狂风呼呼响。 民莫不穀⑩,人们生活都很好, 我独何害! 我独受害去他乡! 山有嘉卉,好树好花山上栽, 侯栗侯梅(11)。也有栗子也有梅。 废为残贼(12),栗梅无故遭摧毁, 莫知其尤。没人承认是犯罪。 相彼泉水,看那泉水下山坡, 载清载浊(13)。也有清来也有浊。 我日构祸(14),我是天天在受罪, 曷云能榖(15)? 何时能过好生活? 滔滔江汉,长江汉水浪滔滔, 南国之纪(16)。总揽南方小河道。 尽瘁以仕(17),鞠躬尽瘁为国家, 宁莫我有(18)。可是没人说声好。 匪鹑匪鸢(19),为人不知鹰和雕, 翰飞戾天(20)。高飞能够冲云霄。 匪鳣匪鲔(21),为人不知鲤和鲔, 潜逃于渊。逃进深渊真逍遥。 山有蕨薇,山上一片蕨薇草, 隰有杞桋(22)。低地杞桋真不少。 君子作歌,作首诗歌唱起来, 维以告哀。心头哀痛表一表。 (采用程俊英译诗,有改动) [注释] ①四月:和下句的六月,都是指夏历(今农历)而言。维:是。②徂(cu)暑:暑徂的倒置,意思是盛暑将要过去。徂,往。③匪人:不是他人。匪,非。人,他人。④胡宁:为何,为什么。⑤具:同“俱”。腓(fei):草木枯萎。⑥瘼(mo):疾苦。⑦爰:于何。一本作“奚”,何的意思。适:往。⑧烈烈:即“冽冽”,天气寒冷的样子。⑨飘风:暴风。发发(bo bo),一读(fo fo):象声词,像狂风呼叫声。⑩穀:善,指生活好。(11)侯:维,是。(12)废:大。一说惯于。(13)载:又。(14)构:通“遘”,遭遇的意思。(15)曷:同“何”。云:语助词。(16)纪:纲纪。(17)尽瘁:尽力工作以致憔悴。瘁,劳苦,劳病。仕:任职。(18)宁:而,或作何。莫我有:不友我。否定句式宾语前置。有,通“友”,亲善的意思。(19)鹑(tuan):大雕。鸢(yuan):老鹰。(20)翰飞:高飞。戾:至。(21)鳣(zhan):大鲤鱼。鲔(wei):又名鲟。一种巨型的鱼。(22)杞:枸杞。桋:又名赤梀。 [赏析] 《四月》是首逐臣自述诗。传说作于西周末年。作者是一位失意官吏,可能还是功臣的后裔。他获罪于上,遭到放逐,从夏到秋,又由秋而冬,经过漫长的跋涉,终于由西周来到了南国,由丰、镐来到了江、汉之滨。他之所以被放逐,并非由于犯有什么罪过,相反,他是“尽瘁以仕”的。这样,痛苦与屈辱的放逐生涯,不仅摧残着他的肉体,而且噬啮着他的心灵,于是他满怀忧愤地写下了这首诗。 全诗八章。第一章写夏日迁徙之苦。开头两句,是说从四月到六月,一直在炎炎烈日下奔走。这两句既是交代时间,也是暗示跋涉之苦的。“先祖匪人,胡宁忍予”两句,历来解说不一;王夫之解道:“匪人者,犹非他人也。”“此自我而外,不与己亲者,或谓之他,或谓之人,皆疏远不相及之词。”(《稗疏》)这个解释是准确的。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先祖匪人”两句,正是痛极无告而呼先祖之词。 第二章写秋日迁徙途中所见所感。作者以秋风凄厉、百卉凋零兴(映衬)社会动乱、民生凋敝,以及自己的痛苦遭遇,“兴”的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 第三章写冬日迁徙之苦。为 了突出“苦”字,诗作者一方面以“冬日烈烈,飘风发发”作渲染,另一方面以“民莫不穀,我独何害”作对比衬托。这个“独”字下得尤为巧妙,它一方面在我们脑膜上映现出“我”在朔风怒号、寒气凛冽的旷野里踽踽独行的形象;另一方面又与“民”亦即“众人”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给人以强烈的刺激。此章与《蓼莪》第五章仅开头二字不同(《蓼莪》为“南山烈烈”,此诗为“冬日烈烈”),大概两诗同是采用谣谚而根据各自的内容作过修改的。 以上三章,从时间落笔,写“我”迁徙之苦。“秋日”“冬日”两组句子,既有交代时间的作用,也是比兴手法,是“以哀景写哀”。 四、五、六三章则是从空间着墨,写“我”登上山岭、经过流泉及徜徉江汉之滨的所见所感。 他登上山巅,望到大片栗梅遭到摧毁,联想到自己横遭摧残,于是发问:是谁摧毁了栗梅? 又是谁把我摧残到这个样子?这是谁的罪过? 他穿行深谷,看见泉水有清有浊,不舍昼夜地奔流,他想:泉水还有清的时候,我为什么天天受罪?我的罪什么时候了啊! 他独步江汉之滨,看见江汉汇集百川奔腾而去,于是他联想到他以前担负的职务,想到他夜以继日,尽瘁王事,如今孑然一身,远谪江汉,于是他问:有谁理解我? 又有谁同情我啊! 前三章的四月、六月、秋日、冬日是时间关系,是承续关系,表明放逐经历的时间。这三章的山、泉、江汉,是空间关系,本是并列关系;但由于是用移步换形写山、泉、江汉,用“我”的行踪这条线把它们串连起来,这样,山、泉、江汉也就成了承续关系,表明放逐所经的处所。 以上六章均以问句作结,采用这种形式,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我”由痛苦而愤怒以至无法自我控制的强烈感情。 第七章紧接第六章,是由江畔所见而生的联想。这里反用了“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大雅·旱麓》的意思。方玉润对这两句有很好的解释,他说:“盖展翰而高飞者,鹑与鸢也;潜渊而深藏者,鳣与鲔也。予既匪鳣而匪鲔,宜乎其不能潜藏而避患;又匪鹑而匪鸢,更宜乎其不能高飞而远难。”(《诗经原始》)他独步江畔,见鸢飞鱼跃,他羡慕它们能高飞深潜,他悲痛自己无法逃脱那不堪忍受的迫害。 最后一章说明作诗之由。开头两句是“兴”,寓有蕨、薇、杞、桋各得其所的意思,使人联想到作者的远谪江汉不得其所。最后两句点明作诗之由:抒发胸中的悲痛,也就是控诉统治者的迫害。《太史公自序》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用来解释本诗,我看是准确的。 《四月》通过 一个逐臣的自述,从 一个侧面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以及统治者的昏庸,从这点上说今天仍有其认识意义。诗中的“我”是谁?他为何遭到放逐? 放逐他的又是谁? 这些今天都是没有办法弄清楚的。《诗序》说的“刺幽王也”也没有什么根据。 有人把《四月》作为《北山》的姊妹篇,有一定道理,因为两者都是长篇自述诗,都是抒发“我”的愤懑之情的。但《四月》不论是主题还是艺术形式,不论是内容还是人物的内心世界,都要比《北山》丰富得多,复杂得多,因此《四月》被视为《诗经》中难解诗篇之一。但仔细寻绎,诗的层次的清晰,结构的严谨,表现手法的多样,在长诗中还是有特色的。至于诗意比较含蓄隐晦,是可以理解的,出于逐臣之口,不能不有所顾忌啊。 四月 四月〔原文〕 ☚ 大东 北山 ☛ 四月 四月夏历四月。《豳风·七月》四章:“四月秀葽,五月鸣蜩。”葽,yāo,草名。蜩,tiáo,蝉。《小雅·四月》一章:“四月维夏,六月徂暑。”毛《传》:“徂,往也。六月,火星中,暑盛而往矣。”郑 《笺》:“徂,犹始也。四月立夏矣,至六月乃始盛暑。” ☚ 四马 四方 ☛ 四月(1次) 四月份,夏季第一个月。~孟夏《服》 四月【同义】总目录 四月余月阴月荒月仲吕除月乏月圉余 四月sì yuè〖名词〗 上半年各月 上半年各月一月:陬(陬月) 正(正月;正岁;正春;春正;月正;新正;夏正) 早月 元月 初月 端月 孟月 孟春 献春 上春 首春 发春 春王 三阳 孟阳 开岁 肇岁 献岁 华岁 芳岁 无岁 首岁 太蔟 寅月 寅正 建寅月 十三月 三之日 ☚ 一个月 下半年各月 ☛ 四月Rabia al-thani;Rabia Ⅱ 四月Tebet 四月April (Apr.)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