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四明商业储蓄银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四明商业储蓄银行 四明商业储蓄银行中国近代著名商业银行之一。成立于1908年,总行设在上海。因投资者大多为宁波人故以“四明”命名。创设时实收资本为规银75万两,后调整为国币225万元。创办之初,即获得清政府核准,享有钞票发行权。营业范围,除经营一般商业银行业务外,另设储蓄部办理储蓄业务,曾办有四明储蓄会和四明保险公司。1935年6月在白银风潮中因兑换券准备不足发生挤兑,为官僚资本兼并,改组为官商合办银行。解放后,由人民政府派军事特派员整顿,实行公私合营。1951年5月与新华银行等成立联合总管理处,1952年12月参加私营金融业全行业公私合营,与其他银行一起组成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 ☚ 十一行联合总管理处 中国实业银行 ☛ 四明商业储蓄银行 四明商业储蓄银行简称“四明银行”。旧中国主要的商业银行之一。创设于1908年8月(清光绪三十四年七月)。由宁波人袁鎏、周晋鏕、陈熏、虞洽卿等人所发起。最初资本额为上海规银150万两,实收75万两。总行设于上海,在南京、汉口、宁波等地设有分行。开办后因经营不善,连年亏损,于1911年4月进行改组,邀请当时任浙江银行上海分行经理孙衡甫担任总经理。孙接任后,先从内部整顿入手,健全组织,继而大力开展业务,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利时机,情况逐渐好转,不但抵偿了积亏,而且已有盈余。1922~1927年每年发给股息10%;1927年春又从积存的余利项下,拨出规银75万两,分发给各股东。1931年5月董事会改选,一致推举孙衡甫为董事长兼总经理。同年复呈经国民政府财政、实业两部注册给照,并修正章程,将资本规银150万两改为银元225万元。营业种类,除商业银行一般业务外,另设储蓄部,后又办四明储蓄会。30年代初已拥有存款总额4000余万元,成为上海较大的商业银行之一。资金运用,侧重于投资上海租界上的房地产,除了建造营业用房屋外,购入的里弄房屋最多时曾达1200幢左右,还有不少未造房屋的土地。由于当时上海工商业萧条,房地产买卖呆滞,该行资金周转十分困难。它在创办之初,就获得清政府核准,享有钞票发行权,民国后仍继续发行,最高时发行额达1900余万元,但由于发行过量,准备不足,1935年6月曾发生挤兑风潮。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该行发行权被取消,当时积欠数字很大,无力支撑,官僚资本就乘虚而入,由国民政府财政部用公债充作资本,加入官股366.25万元,将旧有商股股本以一五折减值为33.75万元,合成资本总额400万元,改组为官商合办银行。财政部指派吴启鼎(税务署署长)为董事长,李嘉隆(中央银行南京分行经理)为总经理。该行与中国通商、中国实业、中国国货银行一起,被称为官商合办的“小四行”,受四大家族控制。抗日战争期间,在西南、西北地区增设分支机构,并在重庆成立总管理处。抗战胜利后,改由俞飞鹏任董事长,俞佐廷、吴从先先后担任总经理。上海解放前夕,主要负责人去台湾,在通货膨胀日益加剧下,该行的流动资金濒于枯竭。解放后,由人民政府整顿,实行公私合营。1951年5月,与新华、中国通商,中国实业、建业四家公私合营银行成立联合总管理处。1952年12月参加金融业全行业公私合营,与其他行庄一起组成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 ☚ 四联总处 四明银行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