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四折一楔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四折一楔子 四折一楔子元杂剧剧本体制。元代杂剧剧本一般安排四套北曲,每套由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组成,一韵到底,每套曲子又均由正末或正旦一种脚色主唱。这四套曲子大致与戏剧情节展开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相对应,构成四个完整并相勾连的结构段落,即四折。有时为了剧情的需要,或交待背景或衔接剧情,在剧本之首或折与折之间增加短小的“过场戏”,或一或二,也视情节而定,此即楔子。后人常以“四折一楔子”概言元杂剧的剧本结构。但这仅为常例,突破此例的作品也有不少,如《赵氏孤儿》五折,《西厢记》更达五本二十一折。 ☚ 楔子 题目正名 ☛ 四折一楔子 四折一楔子元杂剧编剧体制。剧本一般都以四折和一个楔子为结构特点。元杂剧的折与明清地方戏有着不同的含意,它是一种以音乐为单位的剧本结构法。具体是每折只安排北曲的一个宫调和这一宫调下的一组曲子。在四折的宫调选用上,大抵是第一折多用清新绵邈的仙吕宫; 第二折、三折多用惘怅雄壮的正宫、高下闪赚的中吕宫、感叹伤悲的南吕宫或陶写冷笑的越调; 第四折多用健栖激袅的双调。每个宫调中所采用的曲牌,依其剧情可多可少,多则达二三十曲,少时只用一二曲,共同组成一套曲子。所以又把四折叫“北曲四大套”。四套曲全由一个脚色主唱,由正末主唱的叫“末本”,由正旦主唱的叫“旦本”。有时为了适应剧情发展,在四折之外,采用木工制作加木楔的办法,增加一个楔子,使各折间更加连贯、紧密。楔子一般加在全剧的前面,有序幕的意思;有时也加在折与折之间。多选用由一两只曲子组成的仙吕宫或正宫套曲。每个套曲曲词要求一韵到底。四折的结构方法,同整个剧情与戏剧矛盾冲突也是相适应的。如第一折大都是剧情与矛盾冲突的开端,第二折是它的发展或展开,第三折则是全剧的高潮所在,第四折是结局。有时因为剧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需要,本数与折数也有增加,如纪君祥《赵氏孤儿》写了五折一楔子,王实甫《西厢记》与吴昌龄《西游记》,分别增至5本21折和6本24折。但在每本戏中,仍严格遵守四折的格局与结构方法。明清杂剧剧本,虽有所发展,也基本是四折加楔子的体制。 ☚ 戏曲楔子 曲白相间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