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四愁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四愁诗

四愁诗

诗歌篇名。东汉张衡作。旧序谓衡晚年为河间相,见时政衰败,郁郁不得志,乃作此诗。全诗四章,用楚歌体制,以屈原“美人香草”比兴手法,抒写伤时忧世之情。意绪缠绵,感情深厚。句式皆七言,系我国现存最早完整七言诗。

☚ 五噫歌   古诗十九首 ☛
四愁诗

四愁诗

汉诗篇名。张衡作。始见于《文选》卷二九“杂诗”。前有短序,说此诗是诗人做河间王相时,有感于“天下渐弊,郁郁不得志”而作;效仿屈原楚辞的比兴手法,“以美人为君子,以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雰为小人”,即借写怀美愁思以抒忧时报国之情。据近人考订,此序乃伪作,为后世编集张衡诗文者增损有关史料而写成。因此,“序文”所释的诗歌寓意,可作重要参考而并不是定说。全诗四章,每章七句,句七言,反复咏叹所思之人远在东南西北四方,路遥途艰,追随不得,衷情难达。文辞婉丽,寄托幽深,“心烦纡郁,低徊情深,风骚之变格也。少陵七歌原于此。”(沈德潜《古诗源》卷二)为我国古代七言诗的先驱之作。

☚ 五噫歌   刺世疾邪诗 ☛

四愁诗

四愁诗

东汉张衡所作的七言骚体诗。衡出为河间相,郁郁不得志,作《四愁诗》以寄托其哀怨。《文选》卷二九收录此诗,并为之序曰:“屈原以美人为君子,以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雰为小人,思以道术相报,贻于时君,而惧谗邪不得以通。”序虽非张衡所作,然颇得张衡的本心。清沈德潜将此诗收入《古诗源》卷二,并加以评曰:“心烦纡郁,低徊情深,风骚之变格也。少陵《七歌》原于此。”

☚ 七哀诗   七体 ☛

四愁诗

 题解
 汉顺帝阳嘉年间,张衡出任河间相。当时国王刘政骄奢淫逸,不遵法度,又有许多豪门大户及凶奴出入其家,以刘政为靠山,横行不法。这时整个天下日益凋弊,帝王昏庸,宦官专权,政事日非一日,张衡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而明哲保身、郁郁不得志,因此写这首诗以抒胸中忧郁。
 
原文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赠我金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纷纷,侧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注释
 ①梁父:泰山下的小山名。 ②翰:衣襟。 ③逍遥:这里是徘徊之意。 ④汉阳:汉天水郡,东汉明帝时改名汉阳,在今甘肃省东部。 ⑤陇阪:地名,在汉阳郡。阪,山坡。 ⑥襜褕:短衣。
 赏读
 这首诗共四章,每章七句。
 第一章,“我”所思慕者在东方泰山,想去聚首,却碍于“梁父”阻隔。“梁父”这样的小山就难以逾越了,更何见五岳之首的泰山呢?遥望东方不觉泪下沾襟。东方的美人赠“我”一把刀柄用黄金镀过的佩刀。“我”愿赠还她许多美玉,但路途遥远,无法送到,令人徘徊不安,怎能不令“我”忧烦懊恼。
 第二章,“我”所思念的美人在桂林。想去相会,但中间有深深的湘水阻隔,远望着南方,“我”泪湿衣衫,南方的美人赠“我”装饰琅礐美玉的宝琴,“我”愿还赠她一双美玉盘,可是路途太远了,叫人惆怅不已,心烦意乱。
 第三章写我思念的美人在汉阳郡,“我”想赶去相见,却苦于漫长的大坡——陇阪,面对西方,热泪沾湿衣裳。西方美人赠“我”用貂皮做的直襟衣衫,“我”想回赠她一颗夜明珠,可是路途太遥远了,叫人踌蹰不前,怎能不意乱心烦。
 第四章写“我”思念的美人在雁门,见面非常困难。那里大雪纷飞,侧转身遥望着北方,泪湿帕巾,北方美人赠“我”成匹的锦绣,我也想回赠她一只青玉雕的碗,可是路太远了,叫人枉然叹息,怎不使“我”万分惋惜。
 这首诗继承了楚辞的比兴手法,承袭了屈原以香草美人喻明君、贤人的作法,以珠宝喻仁义,以山水路重喻小人,塑造了一个独处中流,殷殷回顾苦苦追求自己的所爱这一卓然形象,宛然又如一个屈原。全诗反复咏叹,明确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人同流,不与黑暗为伍,傲立于世,独求高尚道德情操的态度,也表达了寻觅明君贤人之难,深切反映了内心的苦痛。这首诗源于屈赋,而内容和形式又有作者自己和汉代特有的古拙深厚,所以被历代文人传诵不衰。
 


诗词《四愁诗》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四愁诗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
 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
 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
 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
 侧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赠我琴琅玕,
 何以报之双玉盘。路远莫致倚惆怅,
 何为怀忧心烦伤?
 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
 侧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赠我貂襜褕,
 何以报之明月珠。路远莫致倚踟蹰,
 何为怀忧心烦纡?
 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雰雰。
 侧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赠我锦绣段,
 何以报之青玉案。路远莫致倚增叹,
 何为怀忧心烦惋?

 
 【注释】 ①太山:泰山。梁父:泰山下小山名。②翰:衣襟。③错:镀金。金错刀:环或柄以金镀过之佩刀。英:瑛之借字,美石似
 玉者。琼瑶:皆美玉。④致:送达。倚:通“猗”,语助词。逍遥:犹摇摇,不安之意。劳:忧伤。⑤琴琅玕(gan甘):以美玉装饰之琴。⑥阪:山坡。天水郡陇山有大阪,名陇阪。⑦襜褕(chan yu参俞):直襟单衣。⑧雰雰(fen):雪盛貌。⑨段:与“端”同义。锦绣段,犹言成匹的锦绣。案:放食器的小几,形似托盘而有足。
 
 【译文】 我所思念的人儿呀在泰山,心想寻找她又难越梁父艰险。侧身东望,不禁泪湿青衫。美人赠我一把镶金佩刀,用什么回报她呢——美玉琼瑶。道路遥远无法送到,使我万分心焦,真教人呀悲愁烦恼。我所思念的人儿呀在桂林,心想追随她又难渡湘水湍深。侧身南望,不禁泪沾衣襟。美人赠我一张玉饰雅琴,用什么回赠她呢——成双玉盘。道路遥远无法送达,使我失意惆怅,真教人呀郁闷忧伤。我所思念的人儿呀在汉阳,心想跟从她又难跨陇阪漫长。侧身西望,不禁泪流满裳。美人赠我一领貂皮裘衣,用什么报答她呢——明月玉珠。道路遥远难以送达,使我徘徊踌躇,真教人呀心曲难舒。我所思念的人儿呀在雁门,心想跟随她又雨雪纷纷。侧身北望,不禁泣泪沾巾。美人赠我一匹锦缎,用什么馈赠她呢——青玉食案。道路遥远难以送到,使我无比感叹,真教人呀惋惜幽怨。
 
 【集评】 晋·傅玄:“昔张平子作《四愁诗》,体小而俗,七言类也。”(《拟四愁诗序》)
 齐·沈约:“平子艳发,文以情变,绝唱高踪,久无嗣响。”(《宋书·谢灵运传论》)
 梁·萧子显:“桂林湘水,平子之华篇;飞馆玉池,魏文之丽篆;七言之作,非此谁先? (《南齐书·文学传论》)
 唐·吴兢:“伤时之文也。其旨以所思之处方朝廷,美之为君子,珍玩为义,岩险雪霜为谗谄。其流本出于《楚辞·离骚》。”(《乐府古题要解》卷下)
 明·王世贞:“平子《四愁》,千古绝唱。”(《艺苑卮言》卷三)
 明·胡应麟:“平子《四愁》,优柔婉丽,百代情语,独畅此篇。其章法实本风人,句法率由骚体,但结构天然,绝无痕迹,所以为工。后人句模而章袭之,适为厌饫之余耳。”(《诗薮·内编》卷三)
 明·陆时雍:“矫矫有西京之致。”(《古诗镜》卷三)
 清·牟愿相:“张平子《四愁》,印板山水耳。接榻百本,都无妍媸。”(《小澥草堂杂论诗》)
 清·陈祚明:“独创此体,郁纡心烦,其言低徊情深,必不可拟,以拟作者不能出本辞范围之外也。繁主簿《定情歌》能师其意。”(《采菽堂古诗选》卷四)
 清·王寿昌:“何谓忠厚?曰:平子《四愁》,悲路远之莫致……可谓厚矣。”(《小清华园诗谈》卷上)
 清·秦朝釪:“《四愁》何等四种也?……盖以东南西北分也。东泰山,南桂林,西汉阳,北雁门。时东汉天下渐乱,其以四方分四愁,即诗人‘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之意。”(《消寒诗话》)
 清·沈德潜:“心烦纡郁,低徊情深,风骚之变格也。少陵七歌原于此,而不袭其迹,最善夺胎。”(《古诗源》卷二)“诗有不用浅深,不用变换,略易一二字,而其味油然自出者,妙于反复咏叹也。……张平子《四愁》得之。”(《说诗晬语》)
 清·李重华:“雅之亚也。”(《贞一斋诗说》)
 
 【总案】 本篇最早见于《文选》,前有短序,大意说此诗作于河间王相任上,“时天下渐弊,郁郁不得志”,故此“依屈原以美人为君子,以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雰为小人。思以道术相报贻于时君,而惧谗邪不得以通”。此序非张衡自作,乃后人编辑张集时增补史辞而成,后世注家多从之。据诗中所表现内容看,作者所思美人在四方,并未确指,而四方均有阻碍。四方有赠,己欲图报却路远莫致,徒怀烦忧,可见所志不遂。由于作品意义含蓄,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甚至“意义空白”,这就使得它可以承受多种“接受”。故此,寄托之说,以《离骚》为本,按此阐释,不为无据。设若我们撇开对“寄托”的寻绎,仅以直观方式看待,则此诗仍不失为一篇怀人愁思之佳构,深得《国风》神髓。美人赠物,欲思回报,师承《木瓜》“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之意,表现出君子好逑式的倾慕与追求。而四方阻隔,路遥莫致,郁纡心烦,又极似《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之格调。情真意婉,低徊哀怨,缠绵悱恻,一唱三叹,语语工丽又似出天然,故人称“百代情语”、“千古绝唱”,信不谬矣!

古代爱情诗词《》四愁诗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四愁诗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
 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
 何为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
 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
 侧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赠我琴琅玕,
 何为报之双玉盘。路远莫致倚惆怅,
 何为怀忧心烦快!
 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
 侧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赠我貂襜褕,
 何为报之明月珠。路远莫致倚踟蹰,
 何为怀忧心烦纡!
 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纷纷。
 侧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赠我锦绣段,
 何以报之青玉案。路远莫致倚增叹,
 何为怀忧心烦惋!

 提起张衡,人们都会想到地动仪、浑天仪,也会有人想到他那洋洋铺陈的《二京赋》。但是,如果看了这首缠绵悱恻的《四愁诗》,或许就会有人感到惊诧和疑虑了。然而,这首爱情咏叹调确实是出自张衡之手。
 名为愁诗,必有愁情;愁情何来?愁从思出。“我”所思念的人远在太山、远在桂林、远在汉阳、远在雁门,因滔滔的湘水,艰险的梁父(山名)、茫茫的陇阪和纷扬的风雪的阻隔,思之不及,只有涕泪沾襟了。全诗每一部分的首句都直抒了自己对远方情人的思念,反复的咏叹,让人领会到诗人真挚、热烈而又深切的情感。可是,山高水深,无缘相见,只得向情人所在的方向掬一把伤心之泪。在这样的时刻,美好的回忆就成了对诗人最好的慰藉。诗人向我们吐露着自己的心曲:那时候啊,你还送我嵌金的错刀、美玉镶制的琴、貂袍和锦绣。“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卫风·木瓜》)但美玉也罢,宝珠也罢,都只能是想想而已;残酷的现实使诗人再也无法见到她,再也无以报答她了。爱心不绝,情丝不断,可是诗人又不得不听任它绝,听任它断,无可奈何之中,诗人只能咏之、叹之、歌之、泣之,以此来抒发自己久郁在心中的不尽愁绪。“逍遥”、“惆怅”、“踟蹰”,仿佛使我们看到诗人为思念所迫,独自一人徘徊在茫茫长夜之中。此种幽情更与何人诉说?
 在艺术手法上,《四愁诗》采用的是调词换韵的方法,以同一句式构成全诗的四个部分,从而使全诗浑然一体。同一句式的反复出现又衬托起感情上的强烈回环,“思”、“愁”贯穿全篇,宛如咏叹调中的主旋律,不断出现,反复咏叹,如诉如泣。而这一主旋律的每一次出现,又都把“思”、“愁”更推进一层,直到无以复加的深渊。“思”添“愁”,而“愁”又更增加了诗人对情人的思念。另外,浓厚的抒情又在读者的情感上留下一道又一道深深的烙印,使人为之扼腕。全诗的四个部分,从纵的方面,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遭际和心理感受;从横的方面,我们又可以把它们看成不同人的种种遭遇。总体上,全诗又是通过相似画面的重叠出现,使思念之情表现得更加迫切和真挚,从而把离情别绪描摹得淋漓尽致。值得一提的是,《四愁诗》结构上的反复咏叹,明显地受到《诗经·国风》的影响。诗中间用“兮”字,又使它带上了《楚辞》的抒情色彩。不同于《诗经》和《楚辞》的是,它是七言诗,这也显然是诗人在汲取前人营养以后的独创。可以这样说:《四愁诗》是我国七言诗的开篇,它对后来七言诗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划时代的篇章。
 从内容和形式上看,《四愁诗》是地道的情诗。有论者曾经指出:张衡“四处寻找美人而不得,因愁以拟为题。”似可以以为,张衡遭谤受谗,郁郁不得志而作《四愁诗》,他继承了《楚辞》的比兴传统,以美人为君子,以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纷为小人。这样理解也不无道理。但我们如果把它视为一首纯真的情诗,大概也不会屈张衡之尊吧。

《四愁诗》 - 中外文学著作 - 可可诗词网

《四愁诗》

 诗歌。张衡作于汉顺帝时。当时作者出为河间相。《文选》选录此诗时,诗前有序,但此序不是张衡所作。全诗共四章,写怀人的愁思。 “我所思兮在太山”(东)、 “在桂林”(南)、“在汉阳” (西)、 “在雁门”(北),但却是“梁父艰”、 “湘水深”、 “陇阪长”、 “雪纷纷”,只得相互馈赠,长怀愁思,涕泪沾襟。作者借此抒发了忧时伤世、报国无路、忧惧谗佞的心情。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及反复咏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绵长的情思,语气自然而深沉。

四愁诗

借指抒发忧郁情怀的诗篇。唐皇甫冉《刘方平西斋对雪》诗: “自然堪访戴,无复四愁诗。”
●张衡《四愁诗并序》: “时天下渐弊,[张衡]郁郁不得志,为《四愁诗》。屈原以美人为君子,以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雰为小人。思以道术相报,贻于时君,而惧谗邪不得以通。其辞曰: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何为怀忧心烦惋? ’ ” 翰:衣襟。雰(fen): 雨雪纷飞之状。太山: 即泰山。梁父:泰山下的小山。张衡: 字平子,文理俱长,但仕途不畅,壮志难酬,故作《四愁诗》以抒愁怀。

四愁诗

诗歌篇名。东汉张衡作。共有4章。旧序称作者晚年为河间相对,感时政衰败,乃用屈原美人香草的比兴手法,把它写成感情缠绵的情诗,寄托对国事的深切关怀。是中国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四愁诗》si chou shi

Poem of Four sorrows→张衡 (Zhang Heng)

四愁诗

东汉文人诗。最早见于《文选》,宋郭茂倩《乐府诗集》载入《杂曲歌辞》,为东汉张衡作。据《文选》说,此诗作于张衡为河间王刘政相之时。由于“天下渐弊,郁郁不得志”,遂“依屈原以美人为君子,以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芬为小人,思从道术为报,贻于时君,而惧谗邪不得以通”,所以写了这首《四愁诗》,后人有考证说此诗非为张衡作,现暂依《文选》。此诗分4章,分别写所思的美人在东、南、西、北四方。因为东方“梁父艰”,南方“湘水深”,西方“陇阪长”,北方“雪纷纷”,所以诗人很难和美人相从。他只能远远眺望,泪水涟涟。而四方美人皆有宝物赠他,他也想以美物还报,由于路远险难以致达,诗人忧心烦劳,徒自伤怀。全诗四章反复咏叹“往从美人”之难,可见屈原香草美人之旨,而其句式特点,亦杂有“兮”字,更见屈原骚诗之影响。4章结构相同,重章叠咏,反而复之,突出主题,加强了抒情效果;此外文辞婉丽,感情真切;首句“六言”加“兮”,其他句皆为“七言”,有人以为是七言诗之滥觞。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