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四库全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清乾隆时,清廷开设四库全书馆选派纪昀等360余人编辑,其中有戴震、邵晋涵、姚鼐等许多著名学者。从1773年开始,到1793年最后完成。《四库全书》按照西汉以来历代沿用的经、史、子、集四大类编纂,收入古书3457种,共79070卷,装订成3.6万余册,每大类又分许多子类。经部有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10类;史部有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史评等15类;子部有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算家、杂家、小说家、释家、道家14类;集部有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5类。书的来源可分两部分,一是清廷的内府藏本,一是收集各省的民间私藏本。乾隆皇帝编《四库全书》的目的,是为了通过编书来加强思想控制,凡他认为有利的书就收入《四库全书》,而他认为不利的书就加以禁毁。所以《四库全书》的编纂,一方面整理和保存了许多书籍,另一方面也摧残破坏了不少书籍。《四库全书》编成后,纪昀等又写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0卷,把每本书的渊源、版本、内容都作提纲性的介绍,是一部重要的目录学著作。成书之后,抄录7部,分藏于北京皇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沈阳文溯阁、热河的文津阁、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文源、文宗、文汇三部藏书,连同原翰林院副本,已全部毁于战火。

古籍名著《四库全书》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 可可诗词网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综合性丛书。清高宗弘历(1711—1799)敕辑。弘历曾数诏各省访书呈送京师,并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设“四库全书馆”始修此书。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综编抄录第1部,历时10年。此后又缮写7部,分藏于文渊、文源、文津、文汇、文宗、文澜7阁,现存文渊、文溯、文津、文澜4部,其余均毁于战火。1983年台湾商务印书馆据台北所藏文渊阁本影印出版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后来上海又据该本影印出版了缩印本。
 《四库全书》的编纂工程浩大,机构庞杂,人员众多,除以刘统勋、于敏中等30人为正副总裁外,下设总纂处、总阅处和总校官等,据“《四库全书》在事诸臣职名清单”所载,有362人参与了编纂工作,而其中又以总纂官纪昀、陆锡熊、戴震为最有力。
 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直隶献县(今河北)人。清学者、文学家。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谥文达。纪氏贯彻儒籍,旁通百家,能诗善文。在四库馆总纂官任上,凡六经传注得失,诸史异同,子集支分派别,以及词曲医卜之类,罔不抉奥提纲,穷源究委。每进一书,仿刘向例,作“提要”冠诸简首。并纂《四库全书总目》。另有《纪文达公遗集》和《阅微草堂笔记》等。陆锡熊(? —1792),字建男,号耳山。江苏上海人。清学者,乾隆进士。官至福建学政、都察院左都御史。在四库馆总纂官任内,对采进各省遗书中字画之讹者、卷数之脱落者、篇第之倒置与他本之互异及与晁公武、陈振孙的书目记录不同者,皆加考证。又总撰人的生平,撮书中之大概,为全书提要。并编纂《契丹国志》、《胜朝殉节诸臣表》、《唐桂二王本末》、《河源纪略》、《历代职官表考》等。此外,尚著有《篁村诗钞》、《宝奎堂文集》、《补陈寿礼志》、《炳烛偶钞》等。戴震(1723—1777),字东原,安徽休宁人。清思想家、学者。问学于婺源江永。博闻强记,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的研究均有精深的造诣,又精通古音,立韵类正转旁转之例。因戴氏学识渊博,修《四库全书》时,以举人身份被特召为纂修官,整理了北魏郦道元的地理名著《水经注》,全书经、史、水利、天算、楚词等类提要出自其手。在馆五年,病死。著有《原善》、《原象》、《孟子字义疏证》、《声韵考》、《声类考》、《方言疏证》等,后人编有《戴氏遗书》。
 该书收录我国历代典籍3505种,79327卷,分装36304册,约99700000字(因七阁全书抄成时间不同,抽补散失情况各异,其种、卷、册数的统计也不尽相同,此据文津阁本)。分经史子集四部,44类,65属。经部收录儒家经典,注释与讨论经学的著作,以及为读书治学作准备之小学书。下分10类: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古代的《乐经》已失传,此类收录关于古代音乐理论和古乐器著作)、小学(研究字义、字形和音韵的著作)。史部收录各种体裁的历史、地理及目录书等。下分15类: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记载各据一方的王朝或外国历史的著作)、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子部收录先秦以来诸子百家和释道著作(不包括宗教经典),下分14类: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占卜吉凶的书)、艺术、谱录(器物、生物、植物、食品等图谱或辞典)、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集部收录历代诗文集以及文学评论、词曲方面的著作,下分5类: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个人或多人词集,词、曲评论,关于词曲创作理论、格式和用韵书,不包括曲文)。
 该书编选书目,辑补残缺,校勘文字,订正讹误,删去邪佞不雅之言,改正有辱清廷之语,抽毁反满思想之作,厘定篇第卷序,收录宏富,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化面貌。本书特点有:(1)广征集,严审定。所收书籍来源广泛,包括敕撰本(清代皇帝的著作和清初以来根据皇帝命令编纂的书籍)和内府本、自《永乐大典》中辑录的佚书,各省采进与私家进献本,当时坊市间最流行之“通行本”。仅地方各省就呈送图书约一万三千多种,以江苏和浙江两地为最多,交四库馆评定处理,选择底本,撰写考证、提要、注明应刻、应抄或应存意见,呈总纂官修改审订,后皇帝御批决定。对敕撰本,列为“应刻书籍”,除抄入《四库全书》外,另行刊刻印刷,以广流传;对内容合格著作,列为“应抄书籍”,原书抄入《四库全书》;对不同于上述两条,又不必明令禁止的书籍,列入“应存书籍”,原书不收进《四库全书》,仅在《四库全书总目》里列入书目和提要。对内容“违碍”之书,定为“应禁书籍”或全书毁掉,或抽毁。(2)鸿才硕学,荟萃一堂。总裁于敏中、刘统勋,副总裁彭元瑞、朱陆等皆负时望,负责实际编务之总纂官纪昀、陆锡熊,总校官陆费稚,编纂如戴震、邵晋涵、周永年、翁方纲、姚鼐、祁韵士、王太岳诸人,都为一时名宿,乾隆年间名儒学者,咸被网罗。(3)知识内容丰富浩瀚,全书包容了社会、历史、政治制度、哲学、宗教、民族、艺术、医学、天象、舆地、物产等各方面重要著述。从所收各书的著者看,远起上古,近至明清,历代人著述俱全(清代除皇帝著述和官修书外,对当时还在者概不收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全书收录妇女著作5种,如宋李清照的《漱玉词》,朱淑真的《断肠词》等,佛教徒著作44种,少数民族学者著作,如元代蒙古族纳新的《河朔访古记》和萨都剌的《雁门集》,四库馆副总裁金简的《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等。该书还收录了朝鲜、越南、日本、印度、意大利、比利时、德意志等国学者的十几种著作。(4)全书体例严谨,庋藏划一。《四库全书总目》集中反映了这方面的成就,《总目》是一部由《四库全书》分类目录和各书提要两部分内容合成的大型目录、集中体现了《四库全书》的知识体系。《四库全书》在分类方面继承了前人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办法并使之完善,部下分类、类下分属。每类书以作者时代先后为序,历代帝王著作,列于本时代之首,作者时代不详者,参考同一时代与之往来者安排次第,无考者,置于本时代之末。全书分类详明,条理井然,每部书各从其类,严谨有序,形成有机的整体。每书之前冠提要,首开列书名、卷数、采进来历,次考证作者名号、籍贯、官阶或主要经历;介绍该书性质、内容大要;评论其得失利弊;略述书之版本流传。为读者读书指明了方法与途径。(5)该书副产品卓有成就。在编纂《四库全书》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派生著作,比较重要的有《四库全书荟要》、《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考证》、《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等。
 《四库全书荟要》;系集《全书》精华而成,由总裁于敏中、王际华主持,从全书中精选经史子集各部书427种,分缮二份,一藏紫禁城坤宁宫内摛藻堂,一藏长春园含经堂内味腴书屋。《荟要》与《全书》一精一博,各自特色,且因其所据底本、提要文字等与全书有别,可与《全书》互为参考。味腴书屋一部于咸丰十年(1860)焚毁,摛藻堂一部今存台湾。
 《四库全书总目》,辑《四库全书》及存目书提要而成,见本书该条。
 《四库全书考证》100卷。四库馆校书时,将发现的讹误字句及考证结果记出,附于该书之末。乾隆四十一年(1776)又将分散的校订各签,另为编次,定名《四库全书考证》,交武英殿用聚珍版排印流传。该书对订正古籍版本的错讹,正确理解古书原义很有裨益。
 《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系将《全书》中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及其他宋元著作编辑而成,见本书该条。
 该书荟萃我国历代典籍精华,是18世纪世界上唯一之文化巨著。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发展都有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1)“千册万帙,汇为一团”,整理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遗产。清王朝以中央政府的力量,广搜群书,辑佚编纂,集散为整,聚私为公,对历代典籍作了一次彻底整理,保存了大批有价值的著作。近代学者萧一山评论说:《四库全书》“以万千之遗书而汇为一团,以多数之简册而勒成一部,不惟齐整,易于保存,且完备,易于寻觅,吾国先人之宝籍得赖以不坠者,亦斯役之力也。”其中许多当时已很罕见的宋元时代的刻本和旧抄本,在征集时重现,许多久已失传的著作从古书中辑录出来,仅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收入《四库全书》的就达385种之多。其中如《九章算术》、《孙子算经》、《海岛算经》、《夏侯阳算经》、《五经算术》等,几部重要数学著作都在失传二、三百年得以重现。(2)学术影响,广泛深远,突出表现在刊刻丛书、辑佚、校勘、目录学及出版印刷方面。自《四库全书》问世后,学者争相传抄,有些人在传抄校对之后,仿武英殿罕见书例,大量刻为丛书,出现了像《学津讨原》、《墨海金壶》、《守山阁丛书》等,一批高质量的丛书,并发展成很多类型:辑佚丛书、郡邑丛书、氏族丛书;专类丛书等。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大量世间不闻的著作,此举引起学者们的注意,使辑佚、校补成为一时风气,并发展为专门学问。出现了像严可均的《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黄奭的《汉学堂丛书》、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等一批重要辑佚著作,为后人保存了大量研究资料。四库馆臣在修书过程中,注重对古籍的校勘,使大量古书恢复了本来面目,他们的校勘成果集中体现在《四库全书考证》一书中,此后的学者如卢文弨、黄丕烈、顾广圻、孙星衍、阮元等人,更将辑佚、校勘和出版结合起来。将自己校勘的书籍开雕付印,推动了我国出版印刷事业的发展。《四库全书》的编纂,产生了《四库全书总目》这部在中国目录学史上集大成的目录学著作,从而推动了清代目录学的发展,使元、明到清初一直遭受冷遇的目录学成了兴盛一时的“显学”,各种版本目录、藏书志和题跋层出不穷。总之,该书的编纂,不仅推动了学术发展,而且为研究我国古代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哲学思想,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提供了丰富的资料;(3)禁毁书籍,恶果严重,乾隆名为“稽古右文”实则“寓禁于征”大量查禁、删改、销毁书籍,根据流传至今的几种禁毁书目和有关档案材料记载,全毁书2400多种,抽毁书400多种,铲毁、烧毁书版七、八万块,同时大兴文字狱,根据《清代文字狱档》、《文献丛编》、《掌故丛编》等史料记载,四库开馆后10年内发生文字狱48起。收入《四库全书》的典籍,不少在经窜改删削后,减低甚至丧失了原有的史料价值,并给后人利用增加了困难。
 该书问世以来,因学术价值很高,后世整理、研究者很多。自1919年起,多次有人建议影印出版。影印分全印与选印两派,主张全印者先后有5次,以金梁、叶恭绰、张元济、高梦旦为代表,但或因库款支绌,或因军阀混战、外敌入侵而中止。主张选印者以高步瀛首倡,几经努力,1933年民国中央图书馆筹备处依南京教育部所聘请目录学家陈垣、傅增湘等选定书目,选出231种,1960册,缩成小六开本,题名《四库全书珍本初集》,1935年商务印书馆刊行。其间多宋之秘籍,借此得以广泛流传。

《四库全书》 - 中外名书奇书 - 可可诗词网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

编修《四库全书》是我国18世纪后半期一项规模宏大的文化事业。明末清初,许多学者和藏书家鉴于历代典籍的忽聚忽散,觉得《佛藏》、《道藏》这种会聚图书的办法值得借鉴,因此提出了“儒藏说”,《四库全书》的编纂就是在这种学说的影响下提出来的。

编纂《四库全书》的第一步工作是搜访图书,从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三年(1772~1778),共从全国各省征集图书达13000余种,但征书随后带来了一场大规模的查缴、销毁所谓“违碍”书籍的活动,这场禁书活动使我国宋元以后的文化典籍遭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巨大浩劫。当时查禁的图书主要是一些不利于清朝统治者的文字记载,尤其是明末清初的野史、笔记、文集等,在查缴禁书的过程中,先后共销毁图书3000余种,另外编入《四库全书》的书籍也有许多遭到部分抽毁和篡改。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四库全书》的编纂也常常受到后人的抨击。

《四库全书》的第一部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二月编成,由于全书卷帙浩瀚,不可能全部刊刻,因此先后抄成7部,分藏于7阁:即北京故宫中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承德避署山庄的文津阁、盛京的文溯阁、杨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它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所收书的种数,7阁各有出入,今按《四库全书总目》计算,共计收书3461种、79309卷,这些书籍,基本上包括了清乾隆以前中国古代的重要著作(尤以元代以前的书籍收辑更为完备),因而被誉为古代典籍的渊薮。

7阁《四库全书》编成后,经历了坎坷曲折的历史命运。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军攻占镇江和扬州,文宗、文汇两阁《四库全书》全部毁于战火;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攻占北京,举世闻名的圆明罗被焚掠一空,文源阁《四库全书》也在这场浩劫中化为灰烬;咸丰十一年,太平天国军攻克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大部被毁,余下的也都流散外间,后经当地学者丁申、丁丙兄弟大力搜集和补抄,才基本上恢复了原貌。保存至今的,只有文渊、文津、文溯3阁全书和文澜阁的一部分,文渊阁《四库全书》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文津阁书现藏北京图书馆,文溯阁书现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澜阁书现藏浙江省图书馆。

《四库全书》由于只有抄本,所以向来流布不广,1934年商务印书馆首次影印《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共选印图书231种,后台湾商务印书馆又于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陆续选印了《四库全书珍本》第2至13集,合计收书已占《四库全书》总数的一半左右。1986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又将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全部影印出版,共计1500册。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根据这个影印本翻印出版。


四库全书 - 可可诗词网

四库全书

 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纂于清朝乾隆年间。“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 言其所收之书均为全本。乾隆皇帝所统治的六十年,是清王朝文治武功达到极盛的时代。乾隆皇帝并不是坐享其成的 “太平天子”,他在晚年对自己一生的治绩,曾经概括为 “十全武功”,南征北战,安内攘外,十次大获全胜,才有了清王朝的太平盛世。乾隆皇帝个人有极高的文化素养,曾以 “稽古右文” 之君自居,在他统治的时代文化气氛都非常浓厚,“汉学” 大兴,读书博学成为时尚。乾隆三十七年 (1772),他诏令各省总督、巡抚、学政广泛购访民间图书,如系抄本,则缮录副本,汇送北京,以广内府之藏。次年,乾隆皇帝接受安徽学政朱筠的建议,派人于 《永乐大典》中抄录逸书,待将来成编时,名为 “四库全书”。与此同时,全国各地藏书家纷纷献书,如江南鲍、范、汪、马四家各献数百种累世家藏,乾隆皇帝各赏其一部 《古今图书集成》。接着,乾隆皇帝决定正式设立 “四库全书馆”,命皇六子多罗质郡王永溶为总裁,以国家的财力物力作后盾,先后聘请专家三百多人,其中有许多是当时第一流的学者,如纪昀、朱筠、邵晋涵、戴震、王念孙、翁方纲、姚鼐等,开始编纂这一部前无古人的超大型丛书。乾隆皇帝经常对此书的编纂作出指示,《四库全书总目》 书前所载一系列“上谕”,就是当时的 “圣旨”。如馆臣将 《宗泽集》、《杨继盛集》中的 “夷狄” 二字改为 “彝”、“敌”,他认为大可不必,因为此二字屡见于经书,岂能改易? 他还常在 “上谕” 中发表一些高论,如李延寿 《北史·文苑传》有 “颉颃汉彻,跨蹑曹丕” 一语,他认为曹丕躬为篡逆,直书其名,未为不可,而汉武帝刘彻在汉室尚为振作有为之主,且兴贤用能,独持纲纪,虽黩武惑溺神仙,乃其小疵,岂能直书其名? 汉武帝是中国正统的皇帝,李延寿虽为唐臣,但其祖先未尝不曾为汉臣。他还现身说法,说他在诗中凡是提到周敦颐、程颐、张载、朱熹都是称“子”,甚至对韩愈、苏轼等,也只称其号,他说: “朕于异代之臣尚不欲直呼其名,乃千古以下之臣,转将千古以上之君称名不讳,有是理乎?”结论是: 将《北史·文苑传》 所称 “汉彻” 改为 “汉武”。诸如此类,令人啼笑皆非。他还下令抽改禁毁了一批“违碍” 书籍,据后人统计,多达三千余种,主要是明末清初涉及“敏感” 问题的著述。现代学者多为此愤愤不平,视为乾隆修 《四库全书》 的一大罪状,甚至认为借修书来毁书,用心险恶。其实,禁毁“违碍” 书籍,乾隆皇帝既非第一人,也非最后一人,何况对于自家发迹的真情实况,中国的皇帝从来都是讳莫如深的,谁也没有将史料原原本本公诸于世。乾隆五十二年,《四库全书》修成,共计收书三千四百六十一种,另有未收入而有目录存记的,尚有六千八百一十九种。这些书籍,当然并不是中国古代图书的全部,但却基本上包括了乾隆以前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典籍。与此同时,清廷又动员了三千八百多人,将《四库全书》抄录了七部,分藏于文渊阁 (北京)、文溯阁 (沈阳)、文源阁 (北京)、文津阁 (承德)、文宗阁 (镇江)、文汇阁 (扬州)、文澜阁 (杭州)。这样一部空前的超大型丛书,在当时只能作为皇家秘藏。咸丰年间,文源、文宗、文汇三阁藏书先后毁于战火; 文渊阁本在解放前夕被运到台湾。直到八十年代,海峡两岸才分别采用文渊阁本和文津阁本,影印出版了 《四库全书》,使这一珍本秘籍变为学界的共同财富。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

丛书名。清代纪昀、陆锡熊、孙士毅等奉旨纂修。清朝政府为搜编历代典籍,并查禁有碍清皇朝统治的文献,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下诏全国各省搜集进呈遗书典籍,并于次年在北京开设四库全书馆,任命皇室郡王及大学士、著名学者等四百余人,集中纂修。前后约用十年时间,至乾隆四十六年(1782),第一部《四库全书》修成。接着,又用约五年时间,将全书另抄了6部。这7部全书,分别贮藏在北京文渊阁、奉天文溯阁、承德文津阁等7处。据现存的文津阁本,全书共收书籍 3503种,79337卷,36304册,约计近10亿字。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各部以下分类,某些类又析若干子目,共计四部44类65子目(据《四库全书总目》)。文学书籍主要集中在集部(分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 5类),集部而外,经、史、子三部也收有文学书籍,如经部“诗类”收关于《诗经》的各类著述,史部不少书籍是历史散文著作,子部“小说家类”收笔记、杂史及志怪之类古小说。全书资料宏富,大致包罗了中国古代二千多年间产生的哲学、史学、文学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重要典籍,价值重大。但该丛书不收真正意义上的小说、戏剧作品,则是缺陷之一。在编纂全书时,对采入和不采入的图书都撰有提要,并将各书提要汇编一起,再经总纂官纪昀等修改、润色,分类编排,即成《四库全书总目》。7部全书,今存4部:最先修成的文渊阁本于1948年被运往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又于1983年影印发行),文津阁本现藏北京图书馆,文溯阁本现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澜阁本现藏浙江省图书馆。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的文渊阁本为底本,缩印成32开精装本行世。

☚ 四六法海   四部丛刊 ☛
四库全书

283.四库全书(p566.3)

释文有云: “全书共分抄七部,分别贮放在宫内的文渊阁、奉天行宫的文溯阁、圆明园的文源阁、热河的文津阁、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㳕阁。文汇、文宗均毁于战火;文源被英、法侵略军焚毁;文㳕所藏也多散失,经后人补抄配全。……”
按:记事尚有数事未明:
一、文源阁毁于何时?当云:文源阁于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之际。
二、文津、文㳕、文溯、文渊四阁存书现藏何处?未明。当补足:文津阁本于1915年迁运北京,现存北京图书馆(文津街以此得名);文㳕阁本多散佚,经后人补抄配齐,现藏杭州浙江省图书馆;文溯阁本现藏辽宁省图书馆;文渊阁本于1948年国民党撤离大陆前夕运往台湾,并于1983年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全文影印、精装刊布,流传于世。

☚ 四谏   回头 ☛

四库全书

丛书。清乾隆(弘历)敕纂。三千五百○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二十七卷。弘历(1711—1799)数诏各省访书呈送京师,于三十八年始设“四库全书馆”编辑此书。任刘统勋、于敏中等十六人为总裁,十四人为副总裁。下设总阅处,置二十二馆臣。又设总纂处五十三人, 以纪昀、陆锡熊、孙士毅为总纂官、陆费墀为总校官。设局誊抄,任官督促监造,参其事者,凡四千四百○三人。包括当时名儒戴震、邵晋涵、周永年、王念孙、任大椿、俞大猷、翁方纲、朱筠、姚鼐、卢文弨等三百七十余人。编选书目,辑补残佚,校勘文字,订正讹误,删却“邪佞不雅”之言,改正有辱清廷之语,抽毁有反满思想之作。厘订篇第卷次,辨明时代作者,版本流传,撰写提要。历时十年,至四十七年(1781),综编抄录一部,凡六千一百四十四函,三万六千○七十八册,约九亿九千七百万字。分经史子集四部四十四类又六十六子目,每书首冠提要一篇。其书来源包括内府和翰林院所藏之书,各省采进与私家呈献之书,当时社会通行之书,清代历朝及专为《四库》赶修之官书。基本包括先秦至清初重要文献典籍,尤详于元以前,于明为数最多。当时四库按传统四部法分收,文学从属政教,未有现代学科之独立性,故丰富的文学典籍散见于四部,如诗经收入经部;大量历史散文、传记,编入正史;小说归于子部;其它大量杂记、笔记亦分别在子部史部;唯集部收有总集、别集、诗文集、词集、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等,比较集中,但总集、文集中杂有奏议政论、策表等,不尽属文学性文章。虽然如此,仍属收有文学典籍较大的丛书。此书编成后,相继抄成正本七部,分藏于北京故宫文渊阁,沈阳故宫文溯阁,北京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行宫文津阁, 以上称“北四阁”;江苏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浙江杭州圣因寺文澜阁, 以上称“南三阁”等七处,另抄副本一部, 藏翰林院。 凡八部, 各部卷册、种数及内容略有差异。前此于乾隆四十三、四十五年抄成《四库全书荟要》二部,分藏于宫内摛藻堂和京郊长春园内味腴书居,乾隆年代,集中人力和财力,编成此书,于古籍整理方法、校勘、辑佚及目录学等方面对后世学术界影响颇大。文宗、文汇、文源四部及《味腴荟要》相继亡佚,文澜阁本亦曾散佚,清末据文渊阁本,相继补钞复原,今仍藏于杭州,文渊阁本存于台湾,文津阁本移入北京,文溯阁本转入甘肃,《摛藻堂荟要》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四库全书》编成,初曾选刊久佚秘籍一百三十八种,二千八百九十一卷,后称《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民国二十二年(1933)上海商务印书馆曾影印,二百三十二种,题《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一九八三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澜阁本。

《四库全书》

中国古代最大的手写本丛书。1773年开馆修书,直至1793年始全部完成,历时20年。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完成抄写第1份,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抄成第7份。分藏于7阁,即北4阁和南3阁。为便于检阅,又编成《四库全书荟要》,收书473种。后又作《四库提要》200卷。7份数量略有出入,其中藏于承德的“文津阁本”经后人清查为3470种,36275册,229.0916万页。全书按经史子集4部分类。经部分10类;史部分15类;子部分14类;集部分5类。7份抄本中,有3份毁于战火,其余4份现分别藏于北京、浙江、甘肃省图书馆,1部藏于台湾省。上海人民出版社和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根据《四库全书》“文渊阁本”的470万页原书制成电子版,分为“原文及标题检索版”(168张光盘)和“原文及全文检索版”(170多张光盘)2种。

四库全书

083 四库全书

清乾隆年间编辑的丛书。弘历三十八年(1773)设“四库全书馆”开始编辑此书,任命纪昀、刘统勋、于敏中等16人为总裁,下设总阅处、总纂处;并设总纂官、总校官,设局誊抄,任官督促监造,直接参与其事的人员达4403人之多,其中有名儒戴震、邵晋涵、俞大猷、姚鼐等370余人参加,历时10年,综编抄录出第一部,凡6144函,36078册,字数大约为9亿9千余字。分为经史子集4部44类又66子目,每书之首冠提要一篇。《四库全书》的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内务府与翰林院的藏书;自《永乐大典》中辑佚补残的书;各省采进与私人呈献的书;当时社会上通行的书;清朝历代专为“四库”赶修的官书等。对所收集之书均进行了文字校勘,订正了讹误,辑补了缺残,凡认为有辱清廷之言,所谓“邪佞不雅”之语均予删除。丛书包括了先秦至清初的重要文献典籍,收书3503种,79327卷。成书后6年间,相继抄成正本7部,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文渊阁,沈阳故宫文溯阁,北京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行宫文津阁(以上称北四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杭州圣因寺文澜阁(以上称南三阁)七处。另外还抄副本一部,藏于翰林院。《四库全书》正本七部,抄本中的“文宗”、“文汇”、“文源”及“副本”、“翰林”四套相继亡佚,文澜阁本也散失,清朝末年根据文渊阁本相继补抄,使其复原。《四库全书》在整理古籍的方法、校勘、辑佚以及目录学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对后世学术界影响很大。

☚ 古今图书集成   四部丛刊 ☛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Sikuquanshu

清代官修的一部大型丛书。清高宗弘历为了宣扬文治的盛世, 笼络汉族地主知识分子, 于乾隆三十八年 (1773) 开设 《四库全书》馆, 任命亲郡王、大学士6人为总裁, 六部尚书及侍郎10人为副总裁,组织了360人的庞大机构纂修《四库全书》, 直到乾隆四十七年全书告成。全书总计收书3457种,79070卷,装成36000余册;存目6766部,93556卷。书成后,首缮四部,存放在北京大内的文渊阁, 圆明园的文源阁, 奉天的文溯阁, 热河行宫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接着又缮录3部, 分放在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 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 杭州圣母寺的文澜阁。自四库开馆至七阁书完成, 前后历时17年。全书规模宏阔, 卷帙浩繁, 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壮举。它集古代典籍之大成, 把晋武帝时荀勖创始的古籍四部分类法发展完备。书分经、史、子、集四部,部下分类,类下又分子目,便于检索。它优于一般丛书:
❶在每部书的卷首都撰一篇提要,“将各书大旨及著作源流,详细考证,铨疏崖略。”提要由四库馆内学问渊博的专家分别撰写的, 由总纂官纪昀汇总审定。纪昀又将“提要”汇编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共200卷。
❷全书于经、史、子、集四部各撰“总叙”,各类撰有“分叙”, 概述学术源流。全书修成对保护古代典籍是一大功劳, 但是在修书过程中寓禁于征, 对于书中词义有抵触清廷者, 皆禁毁之。列入禁毁书目的, 约有2400多种。在修书的十年中又兴文字狱40余起。

☚ 古今图书集成   内阁大库档案 ☛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Sikuquanshu

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乾隆皇帝下诏搜集全国历代图书典籍,第二年成立“四库全书馆”,实际总纂官为纪昀,汇集了当时的第一流学者,如陆锡熊、戴震、王念孙、任大椿、周永年、姚鼐等。动用人员总数达4 168人,历时15年,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全部完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同时写定。该丛书共收录图书3 503种,7 9337卷,约9.97亿字。《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大部类,以下又各分若干类,类下再划分细目。图书抄写工整,装帧精致,当时共抄写7部,分别收藏于北京、沈阳、承德、镇江、扬州、杭州。《四库全书》的编纂,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为我们研究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但是,乾隆帝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了宣扬清朝的文治盛世,并推行文化专制政策,因此在征集、审定、纂修全国图书的过程中,对所见图书删节、改竄、重编、清洗、毁掉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献。在这个意义上说,修纂《四库全书》又是对古代中国文化的一次浩劫。现在国内仅存4部《四库全书》。1986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本《四库全书》,通行较广。

☚ 清实录   古今图书集成 ☛

四库全书

丛书名。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七年(1782年)纂修。收书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分经、史、子、集四部。在一定程度上整理和保存了大量的古典文献。全书只缮写7部,分藏文渊、文源、文津、文宗、文汇、文溯、文澜7阁。其中文汇、文宗阁所藏毁于战火;文源阁所藏亦焚毁于英法入侵;文澜阁所藏亦多散佚,经补钞得全。1934至1935年,商务印书馆选印200种,名《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参见“七阁”。

四库全书

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卷。是我国历史上最大一部官修丛书。乾隆年间,清王朝政治经济正臻全盛时期,学术研究也因朴学的兴盛而呈繁荣景象。大批学者遵循汉儒训诂方法研治古籍,深感有将古今著作汇为总集以便检阅之需要。而清高宗弘历又为了加强文化统治,欲寓禁于征以便因势利导,于是在乾隆三十七年 (1772) 敕令设馆编修《四库全书》。于《四库全书》馆任职者360人,正总裁官有永瑢 (高宗第六子)、永璇 (高宗第八子)、永瑆(高宗第十一子)、刘统勋、刘纶、舒赫德、阿桂、于敏中等十六人,副总裁有梁国治、曹秀先、刘墉、金简等十人,总阅官有德保、周煌、庄存与等十五人,总纂官有纪昀、陆锡熊、孙士毅三人,总校官陆费墀一人,翰林院提调官有梦吉、祝德麟等二十二人,武英殿提调官有彭绍观等七人,总目协勘官有汪如藻等七人,校勘《永乐大典》纂修兼分校官有刘校之,王尔烈、俞大猷、邵晋涵、戴震等三十九人,校办各省送到书纂修官有邹奕孝、姚鼐、翁方纲、朱筠等六人,以及黄签考证官二人、天文算学纂修官兼分校官三人,缮书处总校官四人,缮书处分校官一百七十九人,篆隶分校官王念孙、谢登隽二人,绘图分校官门应兆一人,督催官三人,翰林院收掌官二十人,缮书处收掌官三人,武英殿收掌官十四人,监造官三人。其中有许多人为当时之著名学者。《四库全书》选书来源主要有三,其一为内府藏本,明清以来内廷藏书甚多,且多佳本。其二从明《永乐大典》中录出,《永乐大典》收古书八千余种,但只有正副二部写本,正本已于明末毁佚,副本也于八国联军入侵时焚毁劫掠,所以《永乐大典》之书靠《四库全书》保存了一部分。其三为各省采进本及藏书家私人进献本,此类书占比重颇大,清政府并于征书过程中大量抽查、禁毁所谓有碍正统之著作,并曾兴起文字大狱多起。《四库全书》经近十年之群力经营,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始告完成。之后,又动员三千八百余人先后誊写七部,分藏于文渊阁(北京)、文溯阁(盛京)、文源阁 (北京)、文津阁 (承德)、文宗阁 (镇江)、文汇阁(扬州)、文澜阁(杭州)。后来文汇阁、文宗阁藏稿毁于战火,文源阁藏稿也被英法侵略军焚毁,文澜阁也多散失,又经补钞得全。因《四库全书》卷帙浩繁,在清代除抽印部分著作为《武英殿聚珍丛书》外,一直未曾全部印行。民国二十三年(1934)商务印书馆又选印二百三十二种,名为《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其后台湾商务印书馆又续刊第二至十二集。1983—1986年台湾商务印书馆才将运至台湾的七阁中最佳本文渊阁本全部影印,此部丛书才得公之于世。该书之优点:第一、该书是我国历史上收辑古代著作最多的大丛书,中国古代典籍赖此得以保存流传,内容包括学术文化各种门类,凡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地理、文学、艺术,以及天文、历法、数学、水利、农业、医药等无所不包。第二、该书在古籍整理方面,贡献颇大,所选著作不仅精选善本,且大都加以校勘,校勘者又多系专家,无论从版本还是从内容方面都作了大量订证补漏工作。附于全书之末的王太岳汇辑《四书全书考证》一百卷,是极好的证明。第三,该书在目录学方面可谓达四部之顶峰。全书按经史子集传统四部分类法编排,故称之“四库”。但在具体分类上注意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四部下又分四十四类,其中十五类又细分六十六属,各部各类各属分别以重要典籍为中心,收列有关著作,如经部环绕十三经,辅以解经、考订、辨伪、名物等有关经学著作; 史部以二十四史为主干,旁及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之属,以及与史学有关的地理、职官、政书、史评之类著作。子部集部,也大体相似。第四,每种书前都附有对该书作者、内容版本等方面知识的介绍和考证,相当于书目解题及评价,后来纪昀汇辑成册 (为求文体一致,转录时有增损润色),即是解题目录书 《四库全书总目》(又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提要对初读者有辨章学术指示深入研究之门径的作用。全书最大缺点有二,一是凡触清朝忌讳之著作,均遭禁毁抽改,不仅使许多重要著作亡佚,甚至收入著作也面目改变,非复原貌。另一是主持编修者囿于所谓正统思想,在学术上又坚持门户之见,诋毁进步或不同思想著作,轻视生产技术,蔑视小说戏曲等,遂使传统文化中一些重要方面的著作未被收录。例如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等人许多著作多遭排斥,儒学中尊程朱而否定其他学派等,也有失公允。此外,《四库全书》也同其他书籍尤其是官修书一样,也存在其他方面的缺点错误。尽管如此,其整理和保存大量历史文献、典籍之功是不可抹杀的。《四库全书》除著录部分外,也另有只存书名之著作六千余种,九万余卷,此部分也可参见《四库全书总目》中存目书介绍。另外,该书所收书籍种类、卷数,由于种种原因,当时的七阁所存稿及后来的剩余几阁种,甚至《四库全书总目》记录数目,都不尽相同。文渊阁本今存36375册,连同 《总目提要》(殿本) 128册,《四库全书考证》 72册,分架图8册,共计36583册,是现存诸阁本册数最多、保存较完好的一部。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时又逐本逐卷清查,对缺卷、缺页、误号及字迹模糊1320处均加注说明,部分缺页等又加以补正,可以说是该书最好底本。有1983年—1986年台湾省商务印书馆本、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以刊行的缩印本。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

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纪昀、陆锡熊、孙士毅等四百余人编。编修始自清乾隆三十七年 (1772),经十年而成。共收图书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约九亿九千七百万字。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部下再分类、细目。内容极为广泛,对整理、保存文献有一定作用。全书缮写七部,分藏文渊、文源、文溯、文津、文宗、文汇、文澜七阁,后又续抄副本一部,贮于翰林院。文宗、文汇二阁的两部毁于战火; 文源阁的一部为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所焚毁; 藏于文渊阁的一部,1933年由商务印书馆影印二百三十种,原本现藏在台湾。藏于文津、文溯、文澜三阁的三部,被保存下来。贮于翰林院的副本,先后经英法联军、八国联军入侵时掠夺,现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

☚ 四大发明   甲骨文 ☛

四库全书si ku quan shu

Complete Collection in Four Treasures,compiled in 1772~1782 on the orders of Emperor Qianlong

《四库全书》si ku quan shu

Complete Library of the Four Treasures

《四库全书》

Complete Works of Chinese Classics(1773年,即清乾隆三十八年,开馆纂修,历时十年。分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四部类)(见“四部”)

四库全书

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乾隆时,清廷开设四库全书馆,着手编纂,实际校纂官为纪昀,参加纂修者约三百六十人,其中有戴震、邵晋涵、姚鼐、王念孙等许多著名学者。从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始,到五十八年(1793)最后完成。共缮写七部,分别藏于北京宫中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沈阳文溯阁、承德文津阁、杭州文澜阁、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其中,文源、文汇、文宗存书已在战争中焚毁;文澜所存有散失,后补抄;文渊、文溯、文津存书,至今保存完整。(参考图65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6: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