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腔
戏曲声腔。约明中叶形成,明万历年间风行,“昆腔不振,四平、弋阳诸部先后擅场”(明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产生地点待考。近人根据明代戏曲声腔多以地名命名推测,可能发祥于一个叫四平的地区。渊源颇多歧说,但普遍认为由弋阳腔衍变。明顾起元《客座赘语》:“稍变弋阳,而令人可通者。”清刘廷玑《在园杂志》亦云:“近且变弋阳腔为四平腔。”故兼具弋阳诸腔特点:“字多音少,一泄而尽;又有一人启口,数人接腔者。”其“演《北西厢记》”,较昆山腔为佳(清李渔《闲情偶寄》)。它兼有昆山腔之长,“其调少平”,婉委多姿,故又有“四平昆”之称。明台湾诗人黄茂生《迎神竹枝词》:“神舆绕境闹纷纷,锣鼓咚咚彻夜喧;第一恼人清梦处,大吹大擂四平昆。”明传奇《钵中莲》(万历年间作品)第十出《圆诉》中有小旦扮唱的“四平腔”。明末曲家钮少雅以为魏良辅的水磨调昆山腔即以四平腔为基础创制。(《南曲九宫正始·序》)水磨调昆山腔勃兴后,四平腔反趋衰落。一说,清代四平腔演变为介于曲牌体与板腔体之间的吹腔,风格更趋俏丽。徽剧、京剧中的四平调或由它演变而成。流行金华、衢州一带的西吴高腔、西安高腔、松阳高腔以及福建东北的四平戏尚存其遗响,闽粤沿海素有“做九甲,唱四平”的说法(见清蔡爽《官音汇解释义》)。受其影响的还有浙江新昌调腔(绍兴高腔)、广东白字戏等。明胡文焕《群音类选》辑有包括四平腔在内的诸腔类剧目,如《金印记》、《织锦记》、《乌盆记》等。福建最近发现有《崔君瑞江天暮雪》、《十义记》等清代四平腔抄本。今知四平腔剧目尚有《荆钗记》、《破窑记》、《王昭君和番》、《白兔记》、《沉香破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