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四夷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學校部 > 專科學校 > 四夷館 四夷館 sìyíguǎn 明代培養翻譯人材的學館。《明史·職官志三》:“提督四夷館,少卿一人,掌譯書之事……初設四夷館隸翰林院,選國子監生習譯。宣德元年兼選官民子弟,委官教肄,學士稽考程課。弘治七年始增設太常寺卿、少卿各一員爲提督,遂改隸太常。嘉靖中,裁卿,止少卿一人。”清·孫承澤《春明夢餘録》卷五十二:“四夷館在東華門外,正德三年選取譯字生一百七名,嘉靖十六年選取譯字生一百二十名。” 旅社 旅社店(店房;店舍;店家;店肆;行店;车~;歇~) 馆(客馆;旅馆;别馆;外馆;楚馆) 舍(舍馆;客舍;行舍;旅舍;驿舍;谒舍) 邸(邸舍;邸第;客邸) 旅(旅店;旅宿;逆旅) 铺(铺驿;铺递) 驿站 客寓 蘧庐 殊庭歇家 栈房 僦椽 路室 另见:营业 游人 住宿 馆舍 ☚ 旅社 驿站 ☛ 四夷馆亦作“提督四夷馆”。明代所设专门翻译国内少数民族和邻国语言文字的机构。始置于永乐五年(1407)。隶属翰林院, 选国子监生习译事。下设蒙古、女直(女真)、西番(西藏)、西天(印度)、回回、百夷(傣族)、高昌(维吾尔)、缅甸凡八馆。正统六年(1441)增设八百馆。万历七年(1579)增设暹罗馆。以太常寺少卿提举馆事。清初更名为*四译馆。 四夷馆 102 四夷馆亦称四译馆。明初设置的专门翻译机构。明永乐五年(1407)设立,选国子监生习译事,培养通译人才。设少卿为提督,隶翰林院。内分鞑靼 (蒙古)、女真、西番 (西藏)、西天 (印度)、回回、百夷(傣族)、高昌 (维吾尔)、缅甸8馆,后增八百 (掸族)、暹罗2馆。置译字生、通事,翻译文字。宣德元年(1426),兼选官民子弟。弘治七年(1494),增设太常寺卿、少卿各1员为提督,遂改隶太常。清初改名四译馆,省蒙古,女直2馆。乾隆十三年(1748)并入会同馆,合并8馆为西域、百夷2馆,更名“会同四译馆”。四夷馆为中国最早培养翻译人才的外语学校。 ☚ 传法院 四译馆 ☛ 四夷馆又作“四译馆”。明清时代专门翻译边疆民族及外国语言文字的机构。 四夷馆❶明代职司翻译边疆少数民族及部分外国使臣表章之机构。又称提督四夷馆。明永乐五年(1407)置。初有蒙古、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8馆。每馆置译字生员、通事,通译各族或各国贡使语言、表章。正德(1506—1521)中,以八百国兰者哥来贡,增设八百馆。万历(1573—1620)中,又添置暹罗馆,合前共10馆。皆隶翰林院管辖。翻译生员,初以国子监生充任。宣德元年(1426),兼选官民子弟,委官教习。弘治七年(1494),增设太常寺卿、少卿各1员为提督,隶太常寺。嘉靖(1522—1566)中裁卿,仅留少卿1人。清兴,因明制,改名四译馆。 四夷馆官署名。明置,属太常,掌译书之事。自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外国朝贡,特设蒙古、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八馆,置译字生、通事(通事初隶通政司),通译语言文字。正德中,八百国兰者哥进贡,增设八百馆。万历中又增暹罗馆。初设四夷馆时,隶属于翰林院,选国子监生习译,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兼选官民子弟,派官教习,学士考核课程。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始增设太常寺卿、少卿各一人为提督,四夷馆遂改隶太常寺。嘉靖中裁卿,只以少卿一人提督。清初改名为四译馆,复隶翰林院,仍以太常寺少卿提督馆事。参见“会同四译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