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四友斋丛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四友斋丛说

四友斋丛说

笔记。明何良俊撰。三十八卷。全书共分十七个门类,涉及经史、诗文、书画、戏曲等。还保留了一些明代史料及苏州一带的掌故及民间传闻。如《文征明拒画》。今有中华局排印本。

☚ 金甲神   文徵明拒画 ☛
四友斋丛说

四友斋丛说

笔记。明何良俊作。三十八卷。分经、史、诗、文、书、画、杂记、正俗等十六类,又杂引旧闻,附续史一类。所记皆明代掌故轶闻,内容涉及诗文词曲、明代史料以及各类专门性评述等。其中杂记、词典两类载有较多戏曲资料。1912年邓实编辑《古学汇刊》,曾辑此书和徐复祚《三家村老委谈》中有关戏曲各条成《何元朗徐阳初曲论》。解放后出版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则将何、徐二人所著分别辑成《曲论》二种。全书有1959年中华书局《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本,据万历刻足本断句排印。

☚ 丹青总录   少室山房笔丛 ☛

四友斋丛说

四友斋丛说

见“曲论”条。

☚ 曲论   南九宫十三调曲谱 ☛
四友斋丛说

四友斋丛说

笔记著作。明何良俊撰。该书初刻于隆庆三年(1569),三十卷,后又续撰八卷,合为三十八卷,重刻于万历七年(1579)。其初刻本自序称:“四友斋者,何子宴息处也。何子读书颛愚,日处四友斋中,随所闻见,书之于牍,岁月积累,遂成三十卷云。‘四友’云者,庄子、维摩诘、白太傅与何子而四也。夫此四人者,友也。……丛说者,言此书言事细碎,其芜秽不可理,譬之草木然,则冗冗不可为用者也。”全书分经、史、杂记、子、释道、文、诗、书、画、求志、崇训、尊生、娱老、正俗、考文、词曲共十六类,末卷又附以续史一类。其中谈诗三卷自卷二四至卷二六,分别标为“诗一”、“诗二”、“诗三”,共一百四十则,可作诗话读。“诗一”多论唐以前诗及诗法理论,又多称引皎然、杨慎论诗之语;“诗二”多论唐、宋、元诗;“诗三”多论明诗。其诗学观点,大抵主“性情”说,同时又标举“风骨”,兼收“神韵”。如称:“诗苟发于情性,更得兴致高远,体势稳顺,措词妥贴,音调和畅,斯可谓诗之最上乘矣。”又称:“六义者,既无意象可录,复非言筌可得,……其要则在于本之性情而已。”“盛唐之所重者风骨也,少陵则体备风骨。”又称:“严羽卿(按严羽字仪卿,明人多误作严仪字羽卿)论诗,以为当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此诗家妙语也。又引禅家羚羊挂角、香象渡河等语,正以见作诗者,当不落理路,不着言筌,学诗者诚不可不知此意。”由这些诗学观点出发,其评论历代诗人,于六朝称“当以三谢为正宗”;于初唐称王绩“能洗尽铅华,独存体质,……于情性最近”;于盛唐称杜甫为“集大成者”,谓“王右丞之清深,李翰林之豪宕,王江陵之俊逸,常徵君之高旷,李颀之沉着,岑嘉州之精炼,高常侍之老健,各有其妙,而其所造皆能登峰造极者也。然终输杜少陵一筹”;于中唐则盛称白居易,谓“余最喜白太傅诗,正以其不事雕饰,直写性情”,又称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和元稹《连昌宫词》“当为古今长歌第一”。值得注意的是,书中虽推崇唐诗,但亦给予宋诗一定地位,如称:“苏东坡、黄山谷、王半山、陈后山诸公出而诗道大备。”对于明代诗坛,书中亦推许李、何等前七子,甚至把李梦阳比作唐代的陈子昂,这反映了当时的一般看法。而对前七子的诗歌成就,则认为李梦阳“气稍过劲,未免失之怒张”,何景明“但工于言句而乏意外之趣”,独推边贡“兴象飘逸,而语亦清圆”,可谓特见。书中还记载了当时的一些诗人佚事,也有一定的资料价值。有中华书局《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本。

☚ 西峃诗话   元朗诗话 ☛

四友斋丛说

何元朗 《四友斋丛话》,首言“孔子删诗,正于六义有阙者”,又谓“世称盛唐风骨,正是性情六义”,诞谬为甚。其他多得于影响,无足省法。(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三五)


《四友斋丛说》 - 中外名书奇书 - 可可诗词网

《四友斋丛说》

《四友斋丛说》

《四友斋丛说》38卷,明何良俊撰。何良俊,字元朗,松江华亭人,家富藏书,博学多识,著有《何氏语林》。《四友斋丛说》是他平生的笔记杂著,隆庆三年(1569)汇辑为30卷,刊刻行世,万历元年(1573)又续撰8卷,未几下世,由其后人于万历七年将续书合并重刻,共为38卷。“四友斋”是作者的斋名,故取以为书名。

这部笔记共分17门:经4卷、史13卷、杂记1卷、子2卷、释道2卷、文1卷、诗3卷、书1卷、画2卷、求志1卷、崇训1卷、尊生1卷、娱老1卷、正俗2卷、考文1卷、词曲1卷、续史1卷。其中记史的部分颇存明代故实,尤其是松江一带人物轶闻载录最多。明代中晚期的许多文人学士在本书中都有涉及,如第15卷记唐伯虎被除籍的经过,又记他佯狂以摆脱宸濠的纠缠;同卷记李梦阳因事得罪刘瑾,刘欲置他于死地,赖康海说情得免,后康海因受刘瑾牵连而免官,李梦阳诋之不遗余力,故马中锡作《中山狼传》以讽之,这条记载在明代文学史的研究上引起过许多争论。第18卷记松江百姓惯于以民谣联语对府县的贪官污吏进行讽刺,当地文人沈玄览因被地方官怀疑编造民谣,而被借机逮捕,瘐死狱中,州县官的胡作非为可见一斑。本书也有许多考证和评论经史的内容,其考证较平常,而议论则多可取。作者也不免沾染明季文士好自炫的积习,如第15卷引某名士为此书作的序,谓“元朗贯综深博,文词粹精,其所论撰,伟丽宏渊,自足名世”云云,然后作者竟又自我吹嘘说:“先生方严质直,最慎与可,荀非其人,必不肯轻许一字”。类似的夸耀之语在书中时有所见。

此书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断句排印本。

四友斋丛说

书名。明何良俊撰。三十八卷。成书于嘉靖末。良俊,初入国学,得孔目,后弃官家居,二十年不下楼,家藏书四万卷,涉猎殆遍。本书搜采广博,对史学、文学研究者均有参考价值。书中亦有学校、科举及入仕文人的轶闻趣事,诸如卷九《史五》记状元直谏被谪,卷十《史六》记科举入仕成名臣、重国学选贡徒、张燧遭抑、丘文庄取罗玘,卷十五《史十一》记康海中状元、张石磐为提学所取文字专尚清新,卷十六《史十二》记钱文通教内臣而损名,卷十七《史十三》载顾清不就吏部,陈文裕为提学黜退晋王乐工,等等。有隆庆三年(1568)初刻本、万历七年(1579)重刻本、纪录汇编本(《摘抄》),今有中华书局句读本。

四友斋丛说

三十八卷。明何良俊 (?—1573)撰。何良俊字元朗,号柘溟,松江华亭 (今属上海市)人。与其弟何良傅皆负俊才,时人以 “二陆”比之。何良俊少笃学,二十年不下楼,所藏书四万卷,一一涉猎。在海上筑有清森阁,藏有名画百签,古法帖彝鼎数十种,后以岁贡生入国学,因有俊才,特授南京翰林院孔目,与赵贞吉、王维桢等相处甚欢。不久称疾归。著有《何氏语林》、《何翰林集》、《四友斋丛说》等。此书分经、史、杂记、子、释道、文、诗、书、画、求志、崇训、尊生、娱老、正俗、考文、词曲十六类,又附有续史一类,共计十七类。杂引旧闻,并加以论断,有考证和评论,对明代史实、地方掌故与士大夫的轶闻多有记录。一般说来,其考证较平常,而议论多可取。如谓《史记·游侠传》序论为司马迁愤激之言,并非庄语;其文章之抑扬出入,富于变幻,不是《汉书·游侠传序》所能相比 (“史”一),确属公允之评。又谓明成祖修《五经四书大全》之后,不用汉儒之说,专重程朱传注,学者但据以略加敷演,凑成八股,便取科第 ( “经”三),也颇为切中时弊之论。其记南京各衙门摆酒宴客的陋习 (“史”八)、正德十年以后松江征收钱粮的情况 ( “史” 九)、记隆庆时纂修实录的草率 ( “史”四)、松江人民以歌谣联语对府县官的讽刺 (“杂记”)等等,均能表现明代的政治面貌。其记考功郎中寄耳目于皂隶,纵之为恶,尤为痛切:“南京考察,考功郎中或有寄耳目于皂隶者,故其人狞恶之甚。纵考功不以之为耳目,然此辈皆积年狡猾之人,好生唇吻,群类又多,转相传播,其言易售。故各衙长官但能打皂隶,则为有风力者矣。然数十年来无一人也。”(“史”八)由此可见明末政治的腐败。此外,如记文征明拒绝为权贵作画,唐伯虎佯狂以摆脱朱宸濠的羁绊,马中锡有所感而撰《中山狼传》等轶闻,也有助于研究文史。只是书中的经、史、子诸门,多摘抄经传子书的原文.不加评述,显得毫无意义。另外何良俊对海瑞令东南豪绅退田一事,表示反对,认为非善政 (“史”九),则反映出当时一般封建士大夫维护大地主利益的立场。此书初本三十卷,刻于隆庆三年;续撰八卷,合为三十八卷,重刻于万历七年。以前常见的是《纪录汇编》的六卷摘钞本,现有中华书局1959年排印《元明史料笔记丛刊》足本。另有《四友斋丛说摘抄》七卷,有《纪录汇编》本,民国二十六年(1937)商务印书馆据此影印《丛书集成初编》单行本,另有同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的《影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本等。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点校本。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3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