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历史沿革和历史文化 四 历史沿革和历史文化历史沿革 合肥地名,文字记载始见于司马迁《史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夏水暴涨,施合于肥,故曰合肥”。春秋时,合肥属楚地。秦统一中国,设合肥县,属九江郡。公元25年,汉光武帝封功臣坚镡为合肥侯,改合肥县为合肥侯国,后又改为合肥县。东晋改合肥县为汝阴县,属淮南郡。隋复改为合肥县,属庐州府,合肥为府治。唐代属淮南道。元代属庐州路。明代属庐州府,直隶南京。清初合肥属江南省庐州府,康熙六年(1667)建安徽省,合肥属安徽省庐州府,咸丰三年(1853)至同治元年(1862)为安徽省临时省会。民国元年(1912),废庐州府,建合肥县,直隶安徽省。因合肥自隋至清为历代庐州路(府)治,所以合肥又称庐州。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合肥为安徽省省会。 历史文化 早在新石器时期,合肥就有人类活动。古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石斧、石镞、石制削器和陶纺轮、骨针等文物,说明合肥人祖先在人类早期社会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从事农业、手工业、渔猎等。长丰县朱家集9座战国末期楚墓,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玉雕舞女显示出战国时期盛行长袖舞和手工艺发达。 合肥地处吴头楚尾,在经济上、军事上历来占有重要地位。素有“淮右首郡,吴楚要冲”、“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西汉初期,合肥是有名的商业都会。司马迁《史记》云:“合肥受南北朝,皮革、鲍、木输会也。”北宋时,合肥是有名的粮油等集散地。明末清初,合肥已有丝织业、印染业等手工业作坊,仍保持着江淮之间商品集散中心的地位,19世纪末是安徽的四大商埠之一。 合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历史上军事名城。三国时,曹魏与孙吴在合肥争夺30多年,10万人以上水陆会战多起。晋、南北朝时,合肥是南北军事前沿阵地。北宋时,合肥是抗金前沿。明末,张献忠起义军智取过合肥。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在合肥与曾国藩湘军会战,取得三河大捷。 合肥历史名人有五代吴国的缔造者杨行密,北宋清官包拯,晚清诗人龚心容、周光龙、江云龙,近代史上洋务派首领李鸿章,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辛亥革命时期上将倪映典、吴士谷、范鸿仙;北洋军阀时期的内阁总理段祺瑞、李经羲、龚心湛、贾德耀;原国民党高级将领卫立煌,国民党高级官员吴忠信。革命英烈柯武东、刘敏、徐百川、童宜仙等。 合肥市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1992年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其中著名的有教弩台,逍遥津张辽墓、包拯墓园、包公祠、明教寺等。 ☚ 三 自然资源 五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
四 历史沿革和历史文化 四 历史沿革和历史文化历史沿革 芜湖是一座古城,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春秋时,因“地势低洼,鸠鸟云集”而得名“鸠兹”,邑址位于今市区东南20公里处,为芜湖聚落之起始。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3),越王勾践灭吴,遂属越。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越被楚灭,归属楚。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鸠兹”属鄣郡所辖,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改鄣郡为丹阳郡,邻十七县。此地因“地卑积水,而生芜藻”,故名“芜湖”,并始设芜湖县。 三国时,芜湖是孙吴抗拒曹魏的重要据点。吴黄武二年(223),县址由鸠兹故地迁止青弋江口。晋朝宁康初年改芜湖为襄垣,归淮南郡统辖。隋朝初年将襄垣并入当涂,原芜湖城降为当涂县属镇。南唐时复设芜湖县,属江宁府。兴国二年(972)属太平州。宋平江南(975),芜湖属宣州。此后,历元、明、清三代,芜湖均属太平府(州、路)。民国元年(1912)废府留县,芜湖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1914)在芜湖县增设芜湖道,辖皖南地区23县。民国17年(1928)废道存县,芜湖县仍直属安徽省。民国21年(1932)省下设专署,芜湖先后属第二、第九、第六专区。 历史文化 芜湖人杰地灵,文化灿烂。境内山青水秀,风光宜人,历代都有文人雅士涉足并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词、题咏和篇章。宋代文豪苏东坡曾题七言古诗《湖阴曲》,咏叹的是芜湖八景之一“玩鞭春色”的故事。北宋诗人林逋因流连芜湖美景而留下“诗中长爱杜池州,说著芜湖是胜游”的佳句。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因欣赏芜湖的山水胜境,而在赭山广济寺中的滴翠轩内读书居住,研究诗文。芜湖籍状元、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盛赞芜湖“日照山如画,云浓水似烟”。明代著名戏曲作家、文学家汤显祖的名著《牡丹亭》就是在当时芜湖的“雅积楼”创作的。雅积楼历经明清两代,是芜湖历史上最久、藏书最多的私家书楼。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的讽刺文学巨著《儒林外史》中所描述的街景、风俗、人物都是取材于芜湖,小说充满了芜湖一带浓郁的生活气息。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姑孰派的创始人萧尺木出生于芜湖。今存铁画创始人汤天池的铁画,都是根据萧尺木的画稿制成。 芜湖的民间文化较为丰富,“梨簧戏”是芜湖一带的民间戏曲,至今已有230多年的历史。另一地方戏湖阴曲,也曾流行过100多年。芜湖的民歌历史悠久,内容充满江南水乡的风味。唐代诗人杜牧《再过芜湖感旧》写道:“讴谣人扑地,鸡犬树连天,紫风起如电,青襟散似烟”。生动形象地记录了民间歌手载歌载舞的盛况。 本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曾广泛波及到芜湖。1905年,陈独秀在芜湖的赭山皖江中学堂和安徽公学教书期间,曾主办过《安徽俗话报》,传播革命思想。1926年,现代文学家阿英曾在芜湖主编过激进清新的《苍茫》杂志。出生于芜湖的30年代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和女作家王莹,她的自传小说《宝姑》将芜湖20年代的风土人情描写得栩栩如生,展现了当时的芜湖风貌。1911年新剧《恨海》曾多次在大戏院内公演,开安徽话剧演出之先声。20年代,芜湖科学图书社是传播新文化、革命者经常聚集和筹划大事的秘密中心地,陈独秀、阿英等人都曾在这里进行过革命活动。 芜湖素以环境优美著称,水色山光,相映成趣。又因芜湖古为重镇,故流传着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渐而形成“芜湖八景”,即赭塔晴岚、玩鞭春色、白马洞天、雄观江声、镜湖细柳、吴波秋月、荆山寒壁、枭矶烟浪等。这些景致历经百年沧桑,今天除赭塔晴岚、镜湖细柳、枭矶烟浪仍美不胜收外,白马洞天、荆山寒壁还残存一些遗迹,吴波秋月和玩鞭春色经过修葺,它那神秘的故事仍吸引着四方来客,让人流连忘返。 此外,还有许多重要古迹,如干将莫邪铸剑处遗址、萧云从墓、夫子庙大成殿、衙署前门、县学记碑(位于市十二中学内,碑文为宋代书法家米芾的真迹)、中江塔(始建于明代万历46年)、楚王城遗址、南陵县大工山古铜矿遗址(已探明西周至唐宋时期的采矿、冶铜遗迹共35处)等。这些古迹,对研究长江下游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史、矿业发展史和中国冶金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 三 自然资源 五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
四 历史沿革和历史文化 四 历史沿革和历史文化历史沿革 据史书记载,早在原始社会,淮河流域是淮夷部族集聚的地方,至西周时(公元前11世纪),淮夷的部分地区(今淮南市及寿县等地)建立了州来国,国都故邑为凤台县城。公元前493年,楚国攻蔡,蔡昭侯求吴国翼护,吴王夫差便迁蔡昭侯于此,改名为“下蔡”。1949年1月18日,成立淮南特区。1950年9月设立淮南市(县级),1952年6月,改设省辖淮南市。 历史文化 淮南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公元383年,在淮南八公山麓,淝水之滨,前秦与东晋之间发生了一场大战,即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淝水之战。成语“八公山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源出于此。西汉时淮南王刘安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组织撰写了《淮南子》等名著。近代,淮南地区的思想文化亦十分活跃,革命斗争连续不断,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淮南地区流行的花鼓灯,乡土气息极为浓郁,舞姿与唱腔均有特色。淮南地区还先后发掘出蔡昭侯、蔡声侯等12座古墓,发掘、征集的历史文物达千余件,生物化石29件。在市西南赖山集,有楚春申君黄歇墓。位于市东部的上窑镇,有古寿州窑遗址,隋唐时颇负盛名,遗址现已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洞山八景、寿塘关、茅仙洞、硖山口等风景名胜,令人流连忘返。 ☚ 三 主要资源 五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
四 历史沿革和历史文化 四 历史沿革和历史文化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现宿县地区境内置有宿国、萧国等小诸候国。秦朝统一后,今宿县地区境内各县、市分属泗水郡和砀郡。汉以后所辖区域屡有变动。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始置宿州,辖今宿州、灵璧、濉溪所属地方。民国元年,宿州改称宿县,宿县、灵璧、泗县属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区,萧县、砀山属江苏省徐州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所辖各县分属苏皖边区的七分区和江淮三分区。1949年3月25日,成立宿县地区。 历史文化 宿县地区沃野千里,系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209年,我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就是在宿州市大泽乡爆发的。据《汉书高帝纪》记载,汉高祖刘邦起义前曾隐于芒砀山泽间。楚汉相争垓下一战项羽全军覆没。唐宋庞勋率派往桂林的徐、泗洲籍八百戌卒起义,影响淮河南北广大地区。南宋时 宿地为张浚、韩世忠抗金前沿阵地。在现代革命史上,宿县地区又是淮海战役主战场,华东野战军指挥部就设在 县蔡洼村。宿县地区古往今来,人文荟萃。闵子骞、桓谭、 康、刘伶、葛婴、朱温等历史名人诞生在这里,李白、韩愈、白居易、苏轼、郑板桥等饱学之士曾流寓眷恋于此,留下许多美妙的诗文和遗迹。 名胜古迹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许多著名的风景名胜和古文化遗迹,宿州大泽乡是中国农民第一次揭竿起义的地方,至今留有农民领袖们盟誓诛暴时所筑的涉故台,台前屹立着陈胜、吴广的大型浮雕石像,台上的碑文记述了中华民族的这一伟大壮举。萧县城东的皇藏峪自然保护区,相传是汉高祖刘邦避秦兵之地,峪中森密,群峦叠峰,人文景观颇多,有皇藏洞、瑞云寺、拔剑泉、洗钵池、仙人床等,与皇藏峪遥相呼应的天门寺,风景奇特,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过此地,此处孔子晒书台,也是游人向往之地。砀山县乃后梁皇帝朱温的故乡,县城内有唐代大诗人李白饮酒赋诗的宴喜台;境内的百里黄河故道已变为果海绿洲,春天梨花似雪,秋季百果飘香,令游客激赏和陶醉。以盛产玉石得名的灵璧县,是楚汉相争时垓下之战故地,现有虞姬墓、霸王城、品萧台供人游览。泗县城内还有明代建造的释迦寺和具有清代早期建筑风格的文庙。 ☚ 三 自然资源 五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 000048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