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水利建设成就
(1) 全省1万多公里的堤防及其他防洪工程设施保护122座城镇、6 269个村屯、982万人口和218万公顷耕地, 以及哈、齐、牡、佳、大庆等重要工业城市和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的安全。同时经住了1951、1953、1956、1957、1960、1969、1988、1986、1991、1994等10次较大洪水的考验, 保障了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2) 三江平原治理的水利骨干工程建设, 为三江平原地区的综合开发创造了条件。三江平原地区是黑龙江省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汇流三角洲, 土地低洼涝区, 俗有十年九涝之说。自1982年以来, 黑龙江省先后对三江平原的安邦河、蜿蜒河、别拉洪河等7条河流进行了治理。随着这些河流的治理,正在使这一地区的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富锦市通过治理开发,修建水利工程,土地增加,粮食产量翻番,实现了“一个富锦变成两个富锦”的目标。
(3) 大庆地区引水排水工程保证了大庆油田和化工生产的正常进行。大庆地区处于安达闭流区, 洪涝频繁。从70年代开始, 围绕大庆石油和化工生产,先后在大庆地区建设了北部, 中部和南部引嫩工程,肇兰新河排污工程, 大庆地区防洪工程、大庆城市生活供水工程。这些水利工程, 已成为大庆石油化工生产缺一不可的基础设施。
(4) 旱田坐水点灌 (座水埯种), 已从抗旱保苗的权宜之计, 发展成为提高黑龙江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黑龙江省西部地区一年九春旱, 坐水点灌是黑龙江省广大群众创造的一项抗旱保苗措施。随着大量高产优质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品种的推广,坐水点灌已突破抗旱保苗的局限, 发展成为抢积温、促早熟、创高产的常规措施。到1995年底, 全省坐水点灌能力达200万公顷。
(5) 水田生产的发展对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和提高粮食单产、增加总产发挥了重要作用。1980年, 黑龙江省水田面积只有28.3万公顷, 进入80年代中期, 水田面积有了快速发展, 到1987年突破67万公顷, 其间有五、六年连续每年6.7万公顷 (100万亩)的速度增长。1995年全省水田面积已达94万公顷,每年生产水稻50亿公斤左右, 占全省粮食总产的1/5~1/4。水田生产已成为黑龙江省很多市县农业经济的主要支柱。
(6) 防病改水和城镇供水工程建设深得人心。黑龙江省是全国地方病多发区之一, 有的地方人畜饮水非常困难。水质不好, 供水不足, 是一些地方长期贫困的重要原因。到1995年, 全省已解决了12 622个村屯、685万人口和190万头畜的饮水问题。全省有4种地方病 (氟中毒、甲状腺肿、大骨节和克山病)的4 369个重病村屯和付合部颁发标准的缺水村屯都已基本完成了改水任务。据1995年末统计, 全省已建成农村自来水工程6 109处, 吃水人数达到444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