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民航运输
新中国成立前,广西的民用航空极为落后,只有中国航空公司或中央航空公司的飞机经停南宁、桂林、梧州等地的简易机场。新中国成立后,在50年代初期三年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广西民航事业开始投资建设。1952年成立了中国民航南宁站。同年10月20日,第一条往返于广州—南宁—昆明的航线通航,揭开了广西民航运输的新篇章。1956年4月24日,广州—南宁一河内的中越国际航线通航,后改飞北京—武汉—南宁—河内(此航线于1979年暂停)。到1958年,南宁—梧州的地方航线开航(1962年停飞)。同年,在国务院的关怀下,新的南宁机场开始筹建,并于1961年2月1日正式开航,航线是广州—桂林—贵阳—成都。但由于自然灾害,加之发现跑道下面有溶洞,该站于1962年5月停航。在此期间,新的南宁机场于1962年11月26日建成投入使用,这是我国南疆边陲的重要机场之一。桂林机场经过反复考察和勘探,逐步改造,于1970年2月13日恢复通航,航线改为广州—桂林—重庆—成都。截至1978年,广西拥有航空运输机场2个(南宁机场、桂林机场),每周有国内航班29班次,完成旅客发运量9.9869万人次,货邮发运量1 424吨,客、货运输量比1957年增长近50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西民航运输进入健康发展的新时期。1980年民航进行体制改革,由军队建制改为企业建制;并整顿了机构,加强了企业化建设,改善了经营管理,注重讲求经济效益。于1981年5月对桂林机场再次停航进行跑道加厚翻修扩建,并新开辟了桂林—香港直航包机。1982年自治区又新建了北海机场,其采用世界上较先进的导航设施,可起降大型飞机,于1986年12月10日开航。1985年11月21日动工新建柳州机场,1986年3月开始通航。至此,广西民航运输机场由2个增加到4个。据1992年统计,广西民航新辟航线14条,其中国际航线1条,国内航线13条,新增航线里程(计重复航段)2.1737万公里,不计重复航段新增1.4144万公里。至此,广西民航航线已达38条,全年民航系统通航里程(计算重复航段)达5.0146万公里(夏秋),不计重复里程(夏秋)达3.2175万公里,每周有定期航班(夏秋)187班。1992年共发运旅客105万人,货邮发运量1.18万吨,比1978年分别增长9.82倍和7.43倍。
广西在加强民航建设的同时,积极开辟了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专业航空飞行。最早于1960年3月就开始在荔浦县用飞机喷药扑杀松毛虫,随后,玉林、武鸣、田东、田阳等地的早晚稻发生严重虫害,也用飞机喷药灭虫,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后,根据广西大片宜林荒山的面积绝大多数分布在交通不便、山高坡陡、人烟稀少的少数民族边远大山区和人工造林比较困难等特点,为加快造林绿化的步伐,还采用了飞机播种造林。自1961年在崇左柳桥光西林场、贺县大桂山林场开始用飞机撒播第一批马尾松种子以后,年年坚持飞播造林,飞播规模和范围也逐年扩大,由每年播6 670多公顷发展到27—33万多公顷,由2个国营林场发展到26个国营林场和全自治区8个地区66个县,飞播效果很好。如梧州地区60年代飞播的树种,一般苗木分布均匀,生长良好,平均保存率达70%以上,最高的达91%。据1984年统计,仅飞播造林一项,全自治区累计达309.2万公顷,飞行1.0934万小时,居全国飞播造林面积的首位。1985年和1990年、1991年、1992年全自治区飞播造林面积分别占同期造林面积的40.05%和26.92%、26.84%、27.13%。广西民航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专业航空项目有飞播造林、农林业灭虫、航空遥感、物理探矿、重力测量、航空摄影、地形照相、牧草施肥、人工降雨、红外线探寻地下水、护林等。截至1992年末,全自治区拥有专业飞行机场近20个,全年专业飞行1 198架次,共1 423小时45分,作业面积32万公顷,其中林播、林化飞行1 018架次,共1 350小时30分,作业面积31.6万公顷;甘蔗施肥飞行175架次,共71小时19分,作业面积0.47万公顷。为缓解旱情,几年来,多次实施了飞机人工降雨作业,普遍增雨达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