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四、果品流通体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四、果品流通体制

四、果品流通体制

辽宁地区果品经营,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购销方式。新中国成立前,果品批发有3种形式。一是产地为销地代购,到销地批发; 二是销地为产地批发; 三是长途贩运。零售商有专业果品商店、摊床和走街串巷的小商贩。
新中国成立后,果品购销方式也发生多次变化,从1949—1955年,果品由多家经营、自由购销,从事果品经营的主要有国营商业的土产公司,各级供销合作社和民政部门的集体商业及一部分私营商行等。此时期价格是国家定价和市场调节价相结合,议购议销。但国合商业的收购价由收购单位随行就市确定挂牌收购,基本上一价到底。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批发价是以 “叫行” 的形式成交,虽属议价,但比较稳定。
从1956—1979年,统一收购果品,独家经营,这个时期,按照国、合分工,果品由供销合作社独家经营。因此,果品集中产地的县供销合作社都相继成立了专业果品公司,在主要果品集散地设点收购,这个时期实行计划收购,计划调拨,统一经营。
从1956年开始,辽宁省对苹果实行统一收购后,收购部门按照收购计划,与各个果树农场及生产队(组)签订合同,将产销衔接起来。然后根据上级下达的调拨计划,编制运输计划,进行收购和调拨。调拨的原则是首先保证军需、出口、工业原料的需要。外调首先保证京、津、沪的供应,后其他省、市。省内调拨首先保证沈阳、旅大、鞍山、抚顺、本溪5大市需要,后其他市、县。
苹果和鸭梨、白梨是由基层收购点直接将果品调给各销区的批发商业。省、市两级果品公司均不加费用。从收购到消费只经过3个环节 (产地收购,城市批发,零售)。供销合作社的果品公司,以经营批发为主,有的也兼营零售。国营商业的副食、烟酒商店及部分合作商店经营零售。销售价格也是按照有关部门规定的进销差率和批零差率作价。省外调入的果品由国家分配调拨。自 1965—1979年,调入柑桔4.54万吨,红枣2.17万吨; 1965年调进核桃53吨,1979年调进核桃900吨。
1980—1983年,实行半统半放的购销方式。1980年,开放果品市场,国家商业部决定,除主产区的苹果、柑桔等仍按2类商品管理外,其余果品放开。辽宁省还规定鸭梨、白梨为派购品种,苹果、鸭梨、白梨完成收购计划后实行议购议销,生产者可以直接进城,零售商店也可直接从农村生产者手中采购。销区按照上级下达的调拨计划价格 (平价)从产地接货,按计划供应市场零售。各级果品公司增设部分零售商店,发展了一批个体经营者,经营渠道拓宽,市场逐渐活跃。
1984年,国务院决定,把苹果、柑桔2类商品改为3类商品管理,实行议购议销。国营、集体、个体多家经营,打破独家经营局面。果品经营部门改变过去固定的经营方式,除搞自营业务外,开展了代购、代销、联营、返利等灵活多样的购销方式。各大、中城市普遍建立了果品批发市场和交易市场,产销直接见面。市场开放后,南方果品柑桔、香蕉、菠萝等品种数量显著增加。1985年,柑桔调入迅猛增到2.53万吨,比1965年的1 262吨增长20倍。苹果、梨、柑桔、香蕉、红枣、核桃等常年供应,菠萝、山楂、桃、李、杏、樱桃、西瓜、香瓜、哈密瓜等都应时登市,瓜条、柿饼、果干、果脯、果汁等品种齐全,细小品种的炒栗子、榛子、松籽、黑白瓜子等应有尽有。果品市场呈现出活跃景象。
从1950—1985年,全省供销合作社共收购苹果932.2万吨,其中省内销售339.8万吨,占收购量36.45%;调往省外332.9万吨,占收购量35.71%;出口204万吨,占收购量21.88%。收购各种梨346万吨,其中省内销售170.4万吨,占收购量49.24%;调往省外170.8万吨,占收购量49.36%;出口17.81万吨,占收购量的5.14%。
1985年以后,辽宁果品购销走向市场化,到1992年全部放开。原有以供销社为主渠道的果品经营局面很快不复存在,个体果贩、私营水果商、水果经纪人占据了果品经营的重要位置。供销社的经营日渐萎缩。但从全社会看,水果流通却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活跃局面。辽果南下,南果北上,南北果品展开大跨度的交流,流通刺激了生产,辽宁的果品产量稳步提高,果品的生产和流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 三、蔬菜流通体制   第三节 农产品价格 ☛
0000641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6: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