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生产性建设
村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道路、饮水、通电等。据统计,到1999年底,县以下乡镇累计修建乡镇内的道路(宽3.5米以上)81 477千米,硬化道路1 785千米;面积28 517万平方米,硬化625万平方米。共架设路灯37 019盏。修建镇内排水管道1 570千米。修建公园105个,3 484公顷。修建公共厕所3 199座,有环卫车辆663辆。修建桥梁2 387座。村庄累计修建村内道路72 486千米,硬化道路15 222千米;面积253 701万平方米,硬化面积5 328万平方米。通电村庄77 261个,架设路灯12 889盏。全省有供水设施的乡镇1 003个,其中有自来水厂的乡镇469个,有464万人受益。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公共建筑和生产性建筑方面的投入增大,一部分乡镇已建有现代化的厂房和设备。1999年县以下的建制镇建有公共建筑1 434万平方米,其中混合结构占1 107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843.7万平方米,其中混合结构占616.5万平方米。乡集镇的公共建筑2 437.8万平方米,其中混合结构占1 660.3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957.9万平方米,其中混合结构占617.1万平方米。村庄里的公共建筑2 558.8万平方米,其中混合结构占1 327.0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2 003.0万平方米,其中混合结构占1 138.5万平方米。农村中的中小学校、医院、邮电、文化中心、商贸设施得到改善。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部分村镇通过制定乡规民约、加强管理等方式,开展了文明村建设活动,从而加快了村镇公用设施建设,改善了村容镇貌,绿化美化了村镇环境,先后涌现了玉溪大营街、宜良狗街、陆良三岔河等一批新的集镇。为适应农村发展生产力和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的需要,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目前,全省已有村镇建设综合开发公司51户。部分有一定基础的乡镇在住房和设施建设中走上了“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路子。
小城镇第一轮试点,创造了一些可供云南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小城镇借鉴的经验。主要是认真实施规划,加强管理;依靠发展乡镇企业带动小城镇建设;依托所在地的大中型工矿企业营造市场,工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完善经营设施,提供良好条件,招商引资,壮大经济实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