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坚持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农业在跳出“以粮为纲”的传统农业框框后,逐渐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根据各地的资源条件和市场状况,按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发展多种经营,发展大农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初步实现了全省农村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安徽省的农村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是随着农村商品生产发展进程分为三个层次进行的。
❶种植业结构调整。改革初期粮食增产后商品率大幅度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随之扩大,单一粮食种植结构转化为粮食一经济二元种植结构,随着畜牧、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饲料需求的增长又推动二元种植结构向粮食一经济作物一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转化;
❷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由农业种植业逐步向林、牧、副、渔业发展,结合安徽农业资源特点,重点发展“两水”(水果和水产)、“两养”(养畜和养禽);
❸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提高农村二、三产业比重,并根据农村商品生产和流通的需要加强了小城镇建设。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❶明确农村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针。安徽省提出“一个稳定增长,两个加快发展”战略决策,即在确保粮棉油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开发性农业,加快发展乡镇企业,较好地体现了符合安徽实际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求。
❷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积极加以引导。“八五”计划初,安徽提出以奔小康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的指导思想,为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积极引导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发展开发性农业,有效地促进了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的形成和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
❸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目标。改革初期,通过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引入林、牧、渔、茶各个生产领域,发展承包造林、承包水面等专业承包户、重点户,促进了林、牧、副、渔业的发展及产量增长,有效地推动了农业内部结构调整;通过不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农村商品生产和流通制度等一系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有效地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❹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在指导农村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时不搞“一刀切”,而是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实行分类指导,尽量发挥各地的经济优势,在协调互补基础上实现全省农村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及整体效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