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农民生产、生活情况
封建的生产关系,严重地阻碍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在旧中国,地主恶霸、官僚、军阀相互勾结,对农民残酷地压迫和掠夺,农民无法维持其最低限度的生活,生产情绪消沉,根本无力精耕细作,改良农具,更谈不上运用先进技术,扩大再生产。一般农户除简单的农具外,无钱购置耕牛、肥料,耕作粗放。农田水利无人修建,水灾、旱灾、虫灾年甚一年。民国31年,夏收作物受灾面积达14.9万公顷。封建的生产关系,造成了农村经济破产,农业生产严重下降。1949年全省主要农作物产量和抗日战争以前的1936年比较,粮食下降16.8%,甘蔗下降25%,水果下降56%,茶叶下降68.7%,猪、牛下降25%,林业产量下降35.8%,水产下降66%。
农村生产严重破坏的直接结果是农民生活的极度贫困。全省破产的农民约达500万人以上, 他们衣不蔽体,食不充饥。“糠菜当粮草,火笼当棉袄”正是解放前福建农民悲惨贫困生活的写照。碰上饥荒年景,不少农民卖儿卖女,饥寒交迫,灾难十分深重。据宁德县熬江乡调查,全乡315户渔民,35%没有棉被,90%没有棉衣,经常有80%的渔民一天只能吃两餐,其余都是一天吃一餐。贫农翁怀寿夫妻共只有一条裤子,丈夫穿上出去了,老婆便躺在家里不能见人。又据建阳县水南乡调查,土地改革前20年间,农民倾家荡产者有120户, 出卖耕地的1000余户,出卖房屋100余间,溺死婴儿150个, 送掉和卖掉儿女20个。
总之,旧中国的福建农村,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农村,旧中国的福建农民是贫困饥寒、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