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农业教育发展前景和途径
新中国成立40年来,四川农业教育有很大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培养了高、中级人才近10万人,为四川农业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面对着农村小生产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的新形势,今后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着眼于现有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劳动者素质的普遍提高,走科教兴农的路子。
农业教育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要认真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针对农业发展的需要,确定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教学改革。
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结合体,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农业作为一个生产型的产业,要求的人才结构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一类为管理人才。管理是科学,也是生产力。现代科学化的管理,是农业在宏观(一个区域)和微观(一个企业)所必须解决的问题。这是当前的薄弱环节。
二类是技术人才。它是农业科学发展和技术开发的主力军,是农业科研、教学、技术工作的主体。
三类是有一定文化和技术的劳动者,也即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最终实现者。
20世纪20年代,许多农业教育家把农业教育区分为农政教育、农事教育、农民教育三大板块,借以实现其不同的培养目标。
高等农业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的重任。四川省现有农业大学(院)3所、农业专科2所、干部管理学院1所,规模近万人,应稳定下来,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大学的研究生院,为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培养新兴技术和高、新、尖学科的高级人才。这是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希望所在。稳定本科,培养县以上科技单位技术人员和中初级农校教师。适当发展专科教育,培养应用型的基层技术人才。
要重视和发展管理专业,改变管理工作落后状态。按照干部“四化”的要求,培养一大批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农业管理干部。
现有中等专业学校,要加速向职业教育的方向转化,改革陈旧的办学体制和统招统分的招生制度,打破传统的学科设置,改进教学方法,以回乡高初中毕业生为招生的主要对象,培养一批适用于农村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骨干。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是一种普及型教育的好形式,要充分发挥其业余学习、边学边做、覆盖面广的优势,学制、专业上力求多样化,办得更加机动灵活。
要大力发展农民初级职业教育,改变农业劳动力70%以上是小学、文盲的现状。由于农村职业教育还缺乏内在的发展机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发展农业职业教育仍然要借助于行政手段和政治动员。目前推行的“绿色证书”制度,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当前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乡镇文化技术学校、农业中学、县农技培训中心、县办农校等组织,举办各种短期培训班和学制班,以高小毕业生为主要对象,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教学原则,广泛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