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严寒冰冻
湖南省的严寒冰冻与我国北方比是极轻微的。但是, 对于长时间生活在亚热带气候环境里的生物, 它们适应的是湖南长期以来的平均状况。因此一旦低温超过了它们已经适应或能忍受的幅度时, 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比如50年代的1955年冬 (冬季指上年的12月至本年的2月, 以下同)、1956年冬、1957年冬; 60年代的1964年冬、1969年冬; 70年代的1972年冬、1977年冬是1951年以来冬季严寒比较突出的年份。尤其是1955年冬、1969年冬和1977年冬最为严重, 出现了大范围的冰冻。对冬作物和亚热带果木损害极大, 有的地方的柑橘甚至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1.严寒冰冻的标准。湖南省的严寒定义为日最低气温≤-5℃, 冰冻是指雨凇、雾凇、冻结雪、湿雪层。不指地面结冰现象。(湖南省主要以雨凇为主,雾凇大都出现在高山, 所以这里只统计雨凇的资料,资料截止时间为1995年)。实际上, 湖南冬季湿度大, 只要气温达到0℃以下, 冰冻一般就会发生。也就是说气温达到严寒标准, 冰冻必会发生, 但有冰冻不一定就是严寒。
2.严寒冰冻的地域分布。
(1) 严寒随纬度由北向南逐渐减轻。统计1951—1995年45年冬季日最低气温≤-5℃平均天数得出:湘北0.9~1.2天, 湘中0.4~0.6天, 湘南0.3天。
冰冻的地域分布比较复杂: 湘西北、湘南西部、湘东局部0.6~2.3天, 湘西南和湘东南4.5~7.6天,其余地区3~4天。
(2) 随海拔高度增加, 严寒冰冻程度加重。表1-7-5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表 1-7-5 不同海拔高度冬季严寒和冰冻平均每年出现天数
站 名 | 衡山县 | 南岳山 | 桂东县 | 黔阳县 | 雪峰山 |
海拔高度(米) 严寒天数 冰冻天数 | 63.3 0.7 4.2 | 1 265.9 27.6 59.3 | 835.9 3.8 5.7 | 169.4 0.4 2.6 | 1 404.9 20.8 54.1 |
注: 南岳山在衡山县境内, 雪峰山在黔阳县境内。
3.严寒冰冻的时间分布(1) 严寒冰冻的月际分布规律。
❶冬季各月发生严寒的比例为: 12月 16.2%, 1 月 51.4%, 2月32.4%。在1951—1995年的45年中, 3月份偶尔也发生严寒冰冻, 但比例很小。
❷各月发生冰冻的比例为: 12 月 11.8%, 1 月 42.3%, 2 月 44.7%, 3 月1.2%。
(2) 严寒冰冻的年际分布规律。50年代至1995年, 湖南省各年代冬季日最低气温≤-5℃平均天数分别为:1.3天、0.9天、0.6天、0.1天、0.3天。由此可见, 从50年代至80年代, 严寒天数逐年代不断减少。除湘北湘东外, 湘中湘南的严寒日数至80年代未见出现。而且, 其具体的日最低气温也随时间基本上呈升高的趋势。这两者综合反映出湖南冬季严寒的程度越来越轻, 也就是说湖南的冬季正在不断地变暖。这种变暖的趋势与目前世界上一致公认的全球变暖特别是冬季变暖是一致的。90年代 (仅5年) 严寒日数略有回升, 但仍在偏暖之列。
对农业影响明显的冰冻, 必然是大范围或全省性的大冰冻。大冰冻与大范围或全省性的严寒紧密相连, 或者说, 大冰冻是严寒的产物。因此, 大冰冻的年际分布规律与严寒的年际分布规律类似。随着湖南冬季的不断变暖, 自80年代至今。湖南省未出现过大范围或全省性的大冰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