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嚼槟榔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嚼槟榔

嚼槟榔

高山族民间故事。流传在台湾省。台湾高山族同胞有用槟榔招待客人的习俗,尤其是婚礼上必有槟榔。相传台南有两兄弟,哥哥叫宾郎,弟弟叫严实,兄弟俩以打猎为生。他们在老雕爪下救出了孤女藤妹,从此,他们像兄妹一样生活在一起。不久,兄弟俩都爱上了藤妹,藤妹也爱上了他们。她自感无法使两兄弟都获得幸福,便病倒了。两兄弟为了让对方获得幸福而先后自杀。藤妹见两兄弟为了爱她先后自尽,便也撞死在山脚下,倒在俩兄弟中间。弟弟变成岩石,哥哥变成一棵高大的槟榔树,藤妹成了葛藤。葛藤紧紧将岩石和槟榔缠绕在一起。从此,男女婚宴时男方必须送上槟榔做为礼物,以表达对爱情的忠贞。见《台湾民间故事选》。

☚ 蟾蜍将军   魔鬼选女婿 ☛

嚼槟榔

流传于傣、黎、壮、佤等民族中的一种传统嗜好。槟榔,为常绿乔木,长而有紫纹者曰槟,圆而矮者曰榔,其果可食,也供药用,含有多种生物碱,具有兴奋中枢神经,促进新陈代谢、帮助消化和杀菌的功能。食时将槟榔配以芦子(一种藤本植物,含有芳香油),少许熟石灰和烟草叶,放入口中慢慢咀嚼,嚼至口液如血。其味苦涩微甘。这种嚼食法,对牙齿和口腔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还可杀菌防病。

嚼槟榔

壮、黎、傣等族部分群众的生活习俗。东汉杨孚《异物志》、唐刘恂《岭表录异》及宋苏东坡、范成大等人著作中均有记载。吃法各地不同或先将槟榔切成小块,每次嚼一块,或用蒌叶包一块槟榔及适量贝壳灰或石灰后而嚼。有刺激脑神经作用, 一说可保护牙齿。是待客与送礼的必需品。东南亚其他许多民族中亦有此俗。

嚼槟榔

嚼槟榔

广西龙州、宁明、上思、防城诸县民间饮食习俗。槟榔果形长椭圆,橙红色,可食用,入药,助消化。古代民间喜吃槟榔。初食略涩,待吐去红水,则满口清香。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说:“自福建下四川,与广东、西路,皆食槟榔者,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同书记食槟榔法说:“其法而瓜分之,水调蚬灰一铢许于蒌叶,上裹槟榔,咀嚼,先吐赤水一口,而后啖其余汁,少焉,面脸潮红,故诗人有醉槟榔之句。无蚬灰处只用石灰,无蒌叶处只有蒌藤。”李时珍《本草纲目》:“按罗大经《鹤林玉露》云:岭南人以槟榔代茶御瘴,其功有四:一曰醒能使之醉,盖食之,久则重然,颊赤若饮酒然,苏东坡所谓‘红潮登颊醉槟榔’也;二曰醉能使之醒,盖酒后嚼之,则宽气下痰,余醒顿解,朱晦庵所谓‘槟榔收入为祛痰’也;三曰饥能使之饱;四曰饱能使之饥,空腹食之,则充然气盛如饱,饱后食之,则饮食快然易消……”多食易上瘾。

☚ 蚁卵酱   打甏 ☛
嚼槟榔

嚼槟榔

东南亚国家人民的一种食俗。槟榔是一种热带植物,棕榈科,多年生长的绿色乔木,果实为椭圆形,澄红色,供食用; 也是药材。嚼槟榔通常是先苦涩,后来甘甜,可以刺激神经,嚼后脸红,略有醉意,它可提神、生津、利尿、消署去瘴,除积消肿的功效,可治积食、腹胀、腹泻、水肿等,还可防龋齿。东南亚人民在接待客人、办红白喜事时都要请大家嚼槟榔,以示敬意。在缅甸,姑娘亲自将槟榔送给小伙子嚼,以表爱慕之心。菲律宾的哈努人用萎叶裹槟榔,表示欢迎并愿做长时间的谈话; 若不愿见这位客人,便把萎叶倒出来。在马来西亚,男女结婚要送槟榔,婚礼上,新郎新娘共食槟榔。越南人在办丧事时,主人要带槟榔去报丧,出殡时,随时请送葬人吃槟榔。此外,槟榔盒都很讲究,有的上面镶着贵重的红宝石。

☚ 踏青   嚼食“喀特”树叶 ☛
嚼槟榔

嚼槟榔

饮食习俗。流行于湘潭、长沙、株洲、宁乡、衡山、醴陵、益阳、沅江一带,尤以湘潭最甚。老湘潭人往往于饭后嚼槟榔一口,谓之“解油性”,助消化。平日交际、待客接宾更离不开槟榔。湘潭谚云:“拜年不敢当,进屋吃槟榔”、“客人到我家,一只槟榔一口茶。”湘潭人嚼槟榔,不仅嚼果皮内细嫩的槟榔核,而且嚼粗硬的外壳,嚼时扎口,须嚼很长时间才能嚼软、嚼出其滋味。湘潭人嗜好槟榔,因而槟榔销售量很大。市面上每三、五步便有一个槟榔店。民国时期统计,湘潭城区每年槟榔税收超过全部教育经费。如今人们嗜嚼槟榔有增无减,其做法也有所演变与发展。过去用石灰加糖熬成浆,涂在槟榔外表泡制,称“石灰槟榔”。后改为用酒、糖精稍泡后,点上桂子油、薄荷油之类的芳香物,称为“改良槟榔”。近日又加拌芝麻,其味越发香美。久而久之,习以成俗,盛行不衰。

☚ 伏日吃姜   食不离酸 ☛
嚼槟榔

嚼槟榔

汉族饮食风俗。流行于湘潭、株洲、长沙、宁乡、衡山、醴陵等地,以湘潭最盛。老湘潭入每于饭后要嚼槟榔,谓解油性。平日待客、交往,更是槟榔当先。湘潭民谚云: “拜年不敢当,进屋吃槟榔。”“客人到我家,一口槟榔一杯茶。”此俗来源有二说: 一说是清乾隆四十四年 (1779)湘潭大疫,居民多患臌胀病,服药无效。县令白璟,广东人,谙医理,明药性,将赴任时带来的槟榔分给患者嚼之,均有良效。尔后,市人常嚼之,习以成俗。另一说是顺治六年 (1649),清廷因湘潭人民抗清,屠城四天,屠戮之骸到处抛露,以致瘟疫流行。有人传授槟榔蘸石灰咀嚼可避疫,人民于是大嚼,形成习俗。至今盛行不衰。

☚ 糯团饭   服饰习俗 ☛

嚼槟榔

壮、黎、傣等族传统嗜好。主要流行于南方。槟榔为常绿乔木,属棕榈科。其果性温,味苦辛,分白、红2种。白槟榔果实大,色白而硬,嚼时需切成小块,每次嚼一块。红槟榔果实橙红色,似红枣,果粒小而软,每次嚼整颗。槟榔有消积、行水、杀虫等功能,可入药。嚼槟榔的直接原因是有麻醉作用,嚼后使人感到昏然欲醉,仿佛一种享受,久之有如抽烟、喝酒、成为嗜好。食时,用蒌叶包少许石灰或砚灰与一块槟榔,放入嘴中咀嚼,使三者发生化学综合作用后,再咽下红色液汁,吐出渣子。日久,人的牙齿会变成漆黑,故古籍有“漆齿蛮”和“黑齿蛮”之称。壮族先民古越人及乌浒、俚僚人,皆有此俗。东汉杨孚《南洲异物志》已有记载。唐人刘恂(岭表录异》云:“(交、广之人)自嫩及老,采(槟榔果)实啖之,以不娄藤兼之瓦屋子灰,竞咀嚼之。”南宋范成大和周去非对广南西路(今广西)土著民族嚼槟榔习俗载之最详。槟榔为待客必备礼品和信物,无论求婚、请客、约会,只要收到对方送来一颗槟榔子,决不能负约。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1: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