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宪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宪章》 英格兰国王约翰(1199~1216在位)于1215年6月被迫向其臣民让步的特权授予状。是英国法中对英美法系国家及其政治制度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文献;被认为是英国宪法的起源。 安格文王朝诸王为保有他们在法国的领地,频繁发动战争,从而造成长期的王室财政匮乏。为维护战力,国王们依据领主权不断扩大兵役,设立新税目,扩张王室内务和财政职能,加强王室的土地和司法特权,用以进行财政勒索和政治控制。1204年诺曼底的沦丧使当时在位的约翰王更加倍了上述措施。1212年,部分不满贵族开始阴谋反对约翰,1214年与法国进行的弗兰德和波尔图战役失利后,贵族们的阴谋立刻转为公开的叛乱。翌年1月,贵族与国王在伦敦举行谈判,由于双方各不退让,因而上诉到罗马教廷。但贵族们认为教皇裁决不可接受,于是宣布解除对国王的效忠,进据伦敦,迫使约翰坐下来谈判由贵族起草的条款。6月19日双方达成总协议,《大宪章》便是其中的一部分,约翰王宣誓信守《大宪章》后,副本分送各郡,所有自由人按要求宣誓忠于《大宪章》和服从监督其实施的贵族“二十五人团”。由于亨利三世继位及为争得教皇的首肯,《大宪章》又于1216年和1217年经修改后颁布了两次,并于1225年最后定稿。在1217年的文本中,原文有关王室森林的部分被扩展为一个独立的《森林章程》,余下的条款称为《自由宪章》。为区分二者,后者不久便被冠以《自由大宪章》之名,但人们通常仍以“大宪章”称呼之。 《大宪章》是连续写成的,文字原始,没有间断,内容按逻辑展开,不像后人那样把它分出条款。其中的许多规定源于英格兰旧有的法律或法律文件,如亨利一世的加冕诏书、忏悔者爱德华的加冕誓词以及众多的市镇自治章程。其内容主要有: 尽管《大宪章》在制定时就未能成为一个有效的法律,但其中蕴含的思想和原则却对后世的英美法律发展及政治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它被认为是英格兰自由的源泉,因为虽然它本质上规定的是封建义务,却也规定那些从国王取得这些权利的人要尽其可能向他们的附庸讲述这些自由;并且,“我们王国的所有自由人”的规定实际上表明,它规定许多的特权不仅属于少数人,而且属于“全社会”。英国中世纪末期的资产阶级就是站在这种特权占有的立场反对专制统治的。其次,中世纪时,《大宪章》被视为主要的立法渊源,用来说明限制王权、规定自由权的立法的合理性;同时,它还是一个基本法律,可为法院直接适用。再次,《大宪章》成为中世纪末期英国革命前夜资产阶级与王权作斗争的有力武器。以爱德华·科克爵士(Sir Edward Coke,1552~1643)为首的普通法法官按照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的需要对它作出重新解释,把它看作古代习惯法中的主要因素,宣称国王亦不得违反。科克还把它等同于个人自由,并认为王权中的经济独占违背《大宪章》规定的“自由权和臣民的自由”;在科克的文字中,《大宪章》成了人身保护状和正当程序的原型,用以否定星座法院的合法性。最后,《大宪章》由清教徒带入北美,成为美国独立思想的渊源之一。在弗吉尼亚,第一个殖民地特许状即根据《大宪章》制定,授予定居者与其英国同胞享有同等的自由。同样,正是由于科克对《大宪章》的解释,新英格兰各殖民地才得以建立。《大宪章》中有关个人自然权利的思想,在各州宪法和美国宪法中都有所反映,“正当程序”则写入了美国宪法第5条和第14条修正案中。 《大宪章》在英国革命后逐渐失去了其法律和政治意义,它的多数条文在1863年的英国《法律修改法》中被废止,但其中第1、9、29和37条仍保留在英国法律汇编中。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