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粒细胞性胃炎
本病是嗜酸粒细胞胃肠炎的一种类型,病变可广泛涉及胃和小肠或只局限于胃,特别是胃窦部。病理特点为胃肠道组织水肿和弥漫性嗜酸粒细胞浸润,不伴有肉芽肿形成或血管炎。因病变部位及胃肠壁各层受累程度不同,临床表现可多样化。
本病病因未明,约半数患者与变态反应有关,主要根据:胃肠壁有嗜酸粒细胞浸润,周围血嗜酸粒细胞增多;既往或发病同时可伴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枯草热、哮喘、湿疹或荨麻疹;有某种食物诱发本病的病史。
病变大多发生于胃窦部,约有半数同时伴有小肠病变。典型组织学表现为胃肠壁各层出现以嗜酸粒细胞为主的弥漫性浸润,以肌层病变为最明显,导致胃窦和(或)十二指肠、空肠壁增厚,粘膜呈结节样变,并有溃疡形成。除胃肠道病变附近的淋巴结肿大外,胃肠道外组织或器官不出现嗜酸粒细胞为主的浸润性病变。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多见,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反复中上腹疼痛和呕吐,疼痛不能为制酸剂所缓解,常有腹泻;呕血和黑粪也不少见。病程一般较长,且多反复。可有贫血,偶有周围性水肿或腹水。血液检查常有嗜酸粒细胞增多、缺铁性贫血改变,偶见低蛋白血症。根据胃肠道病变的位置和胃肠壁各层受累程度,临床表现可分为三种类型:
❶以粘膜层受累为主者,较多出现缺铁性贫血和胃肠道出血。如小肠粘膜受累严重,可出现吸收不良综合征或失蛋白性肠病,从而引起低蛋白血症或周围水肿:
❷以肌层受累为主者,由于胃肠壁增厚和变硬,可导致幽门梗阻或小肠梗阻;
❸以浆膜层受累为主者,可出现腹水,腹水中有大量嗜酸粒细胞。根据反复发作的腹痛、呕吐或腹泻,伴有过敏反应病史和周围血嗜酸粒细胞明显增多,可以拟诊为本病。胃肠X线钡餐检查常见胃窦狭窄及幽门梗阻,胃粘膜皱襞粗大紊乱,胃壁略僵硬。胃镜检查有确诊价值,可见胃粘膜结节样增厚,胃粘膜活组织检查可发现典型的嗜酸粒细胞浸润。本病应和胃局限性嗜酸粒细胞肉芽肿相鉴别,后者也好发于胃窦,但在病理学上常有局限性粘膜下嗜酸粒细胞为主的炎症性浸润或息肉样包块,但以肉芽肿形成为其特征。此外,有时须与胃癌、B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相鉴别。
本病系反复发作且具有自限性的慢性疾病,常有多年无症状间歇期。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或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治疗常可使病情迅速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