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嗜中性颗粒白细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嗜中性颗粒白细胞neutrophil granular leukocyte胞浆中含有对染料呈中性反应的特殊颗粒的白细胞叫嗜中性颗粒白细胞。常简称中性粒细胞或嗜中性细胞,又称多形核细胞。血液中的嗜中性颗粒白细胞,大都为成熟的细胞。呈圆形,直径为10~12μm;细胞核形状不一,呈一直条状、“C”、“S”状称中性杆状核细胞;或分成2~5个叶,中间有细丝相连称中性分叶核细胞。在普通的瑞特染色血涂片上核叶呈较深的紫蓝色,核内染色质为粗大的颗粒状,分布致密,不见核仁。在女性血涂片中,有时可见核叶伸出一个鼓槌状的小突起,即性染色质。细胞浆内充满很多特殊的细小颗粒,可被酸性、碱性染料同时着色,但染色反应弱;以瑞特染色的血涂片标本,颗粒呈浅玫瑰色。此种细胞颗粒中含有多种酶,如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酶、核苷酸酶、DNA酶、RNA酶、DOPA氧化酶、溶菌酶等,这些酶与此细胞的吞噬功能有关。嗜中性颗粒白细胞中数量最多,平均达60~70%,可达3~6×109/L(3 000~6 000/mm3)。此种细胞在血液中可存活6.5~11.4天,其半减期为6~8个小时。嗜中性粒细胞主要功能为防御,具有很活跃的吞噬细菌、真菌和异物的能力。此种细胞有阿米巴样运动,能通过毛细血管壁,对细菌、异物等有趋化性,与其接触后,便伸出伪足,将细菌(异物等)裹入胞浆内,胞浆内特殊颗粒破裂,释放出各种水解酶,细菌被消化。另外亦放出吞噬细胞素,此种物质与被吞噬物质的酸碱度有密切关系。总之,某些细菌(包括一些其他微生物)、异物侵入人体后嗜中性颗粒白细胞数量增多,可达10~50×109/L(1~5万/mm3),可占白细胞总数的70~90%以上;运动活跃,吞噬能力增强,释放吞噬细胞素增加,有利于机体的防御作用。此种细胞也亦因某些疾病、某些药物中毒、免疫功能低下而减少。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