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喻Shù

罕见姓氏。《姓氏词典》 引 《姓苑》 收载并注此音。《中文大字典》亦收,其注引《通志·氏族略》云: “又音 ‘树’。望出南昌。《姓苑》 云: 南昌有喻氏,又有谕氏。今喻氏多作谕氏。”
一音yù,为现行姓氏。


喻Yù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之怀柔、山西之太原、山东之东平、湖北之监利、江西之崇仁、广西之田林、广东之新会、云南之河口及陇川等地有分布。汉、水、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❶郑樵注云: “又音 ‘树’。望出南昌。《姓苑》 云: 南昌有喻氏,又有谕氏。今喻氏多作谕氏。”
❷ 《续通志·氏族略》 注云:“《姓氏辨证》曰:出自姬姓。郑公子渝弥周威王时为司徒,别族为渝氏。历秦汉,至景帝皇后讳,志字阿渝,避讳改 ‘水’ 为 ‘口’。因为喻氏……”
❸又注: 或为俞姓所改。《南史·陈庆之传》云: “梁世寒门达者,唯陈庆之与俞药。药为武帝左右,帝谓俞氏无先贤,改姓喻,历位云旗将军、安州刺史。” (《姓氏词典》据《宋史·儒林传》 注称: “赐姓。本为梁姓,南京有喻樗,为梁愈药后,赐姓喻”。误。所谓 “梁愈药后”,是指南朝梁世愈 (按: 愈,《续通志·氏族略》 作 “俞”) 药的后代,并非说他姓梁、名愈药。)或按: “喻氏,郑樵列入 ‘四声’,不详所出。邓名世《姓氏辨证》 颇有论据,故录以补樵《志》之未及。然 《左传》 郑有 ‘俞弥’,无名 ‘渝弥’ 者。名世此言未知何本。或堵氏至俞弥之后复别为渝氏,俞与渝转相误也。”
汉代有喻猛; 晋代有喻合; 宋代有喻樗,又有喻皓,都料匠,著 《木经》 三卷; 清代有喻昌,新建人,医家。

喻yù

❶曉喻,開導。杜篤《論都賦》:“篤未甚然其言也,故因爲述大漢之崇,世據廱州之利,而今國家未暇之故,以喻客意。”張衡《東京賦》:“達馀萌於暮春,昭誠心以遠喻。”
❷比喻,類比。王逸《荔支賦》:“潤侔和璧,奇喻五璜。”崔琦《七蠲》:“姿喻春華,操越秋霜。”
❸説明。蔡邕《釋誨》:“其取進也,順傾轉圓,不足以喻其便。”

晋鸠罗摩什《十喻诗》:“一喻以喻空,空必待此喻”。佛教名词。属佛学因明学派的用语。

☚ 羽衣   郁仪 ☛
当前位置:主页 > 汉字大全 > 通假字 >

 《玉篇》:“喻,晓也。”喻,知道、明白。《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通“愉” yu
〔例〕 《通训定声》: “谕(喻),假借为愉。”《庄子·齐物论》:“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释文》引李(颐)云:“喻,快也。”
喻,余母、侯部;愉,余母、侯部。余母双声,侯部迭韵,属双声迭韵通假。
2.通“踰” yu
〔例〕 《后汉书·蔡邕传》:“屈情从制,不敢喻越。”喻越,踰越。喻通“踰”。
喻,余母、侯部;踰,余母、侯部。余母双声,侯部迭韵,属双声迭韵通假。
3.通“俞” yu
[例] 《抱朴子·至理》:“喻跗、扁鹊、和缓、仓公之流,必能治病。”喻跗,俞拊,传说古代的名医。喻通“俞”。
喻,余母、侯部;俞,余母、侯部。余母双声,侯部迭韵,属双声迭韵通假。
  • 上一篇:喢
  • 下一篇:喤

哲理诗《喻》原文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云和船
 是孪生的弟兄
 一如我的左右脚
 
 飘过一山巅
 又飘向另一山巅的云呀
 何处是你的归程
 
 航过一港湾
 又航向另一港湾的船呀
 何处是你的归程
 
 船和云哟
 云围山绕
 船系港栖
 而我呢 神啊
 一脚曾踏山
 一脚曾跨海
 
 山中有我 我无山
 海中有我 我无海
 非云非船我乃飘流的风

 
 《喻》是一个简约明快的诗题。喻的意思,除了打比方之外,还有说明、告知的意思。借本诗喻之以理,也许是作者写作本诗的初衷吧。喻有很大的教化作用,如《礼记·学记》所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细读本诗就可以知道,作者是以自然为喻,演绎人生的变故,寄托愤懑与感慨。倘若加一副题,可称为“风的自白”。
 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因为它流动性强,常常改变山川的景观,所以倍受人们注意。特别是文学家,最爱寄情于风,以风为题材写成具有哲理意味的作品。其中如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弟子宋玉,他所写的《风赋》状物生动,联想妥帖,词藻华美,气势磅礴,成为文学史中的名篇。本诗也富有新意,如同为风作一小传,有叙述,有议论,有抒情,用象征、暗示的方法依次让风介绍了自己的形象、行踪、影响、困扰和遭遇,概括了主人公的人生之旅,流露出一种世态炎凉、饱受冷落的情感。
 选句取精用宏,捕捉传情的画面,是本诗的一大特点。例如“云和船一如我的左右脚”,立刻使人想到云在天上飞、船在水上行的画面,使不好直写的风的姿态用侧写的方法表现了出来,不仅刻画了风的立体形象,而且交代了风与周围景物的关系。这种比喻与联想,给人的视觉以全新的感受,留下难忘的印象。
 景语全为情语。“山中有我,我无山/海中有我,我无海”, “有”“无”之间错落排列,对比分明,耐人寻味。其中的潜台词有很大的容量,饱含作者复杂的生活感受,光荣感与失落感同在,表白与激愤共存。特别是前面已经提到“云围山绕/船系港栖”,似乎都有了“归程”, 只有风,因为既“无山”“无海”, 又“非云非船”,尽管功高盖世,但仍无所寄托,没有归程,所以还要继续“飘流”。结句“非云非船我乃飘流的风”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具有照应前文、总括全诗、揭示主题的作用。明程羽《文诗本事》说,唐人五言诗,工在一字,谓之诗眼。本诗“飘流”一词,既是写景,也是抒情,情景交融,恰到好处,反映了主人公繁杂的哀怨情结和洒脱的人格力量,堪称本诗的诗眼。

读音·ü(ˊ),为ü韵目,属u—ü韵部。容朱切,平,虞韵。
❶通“愉”。快乐;愉快。《庄子》释文:“喻,快也。”清朱骏声注:“喻,假借为愉。”

上一条: "> 下一条:

读音·ü(ˋ),为ü韵目,属u—ü韵部。羊戍切,去,遇韵。
❶告诉;告知。
❷明白;知晓。
❸比方;比喻。
❹姓。
❺晓喻;开导。
❻说明。
❼谏。

上一条: 下一条:

喻yu

❶使人明白,晓喻。《后汉书·隗嚣传》:“今略举大端,以~吏民。”(大端:大的方面。)《孟子·梁惠王上》:“王好战,请以战~。”(以:凭借。)
❷明白。成语:“家喻户晓”。《论语·里仁》:“君子~于义,小人~于利。”白居易《买花》诗:“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

喻yù

❶说明;开导
 △ 不可理~。
❷明白;了解
 △ 不言而~|晓~。
❸打比方
 △ 比~|借~。
❹姓。

❶告知;说明:训~︱讽~︱~之以理︱不可理~。
❷明白;了解:家~户晓︱不言而~。
❸比方:比~︱借~︱譬(pi)~。

喻yù

❶ 说明,开导:晓喻︱喻之以理︱不可理喻。
❷ 明白,了解:家喻户晓︱不言而喻。
❸ 比方:比喻︱借喻。
❹ 姓。

喻yu

喻世 喻义 暗喻 比喻 讽喻 借喻 理喻 明喻 譬喻 晓喻 训喻 言喻 隐喻 不可理喻 不言而喻

喻yù

比方: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其洁。(七八·1958)

猶“曉”。《禮記·文王世子》: “古之君子,舉大事必慎其終始,而衆安得不喻焉。”鄭玄注: “喻,猶曉也。” 《論語·里仁》: “子曰: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鄭玄注: “喻,猶曉也。” (卜天壽抄本殘卷《論語》鄭注)

喻yù

〖动词〗
一、知晓,明白,了解(3)。《司马相如上书谏猎》:此言虽小,可以喻大。——这句话虽然说的是小事,可以使人明白大道理。《兰亭集序》: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每次看到前人产生感慨的原因,如同契约一样同我们相合,没有不对着前人的文章悲伤感叹,也不能在心里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司马季主论卜》:季主曰:“若是,则君侯已喻之矣,又何卜为?”——季主说:“如果是这样,那么君侯已经明白这个道理了,还占卜什么呢?”
二、比喻(1)。《诸葛亮前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不应当随便自轻自贱,言谈中引用比喻失去大义,以致堵塞了忠臣进谏的道路。

喻yù

❶ 知道,了解。《论语·里仁》:“君子~于义,小人~于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❷ 晓谕,使知道。《庄子·天道》:“臣不能以~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史记·齐悼惠王世家》:“(灌婴)乃留兵屯荥阳,使使~齐王及诸侯与连和,以待吕氏之变而诛之。”
❸ 表达,表明。《淮南子·修务》:“故作书以~意。”《世说新语·言语》:“愧叹之深,言何能~?”
❹ 比喻。《寡人之于国也》:“王好战,请以战~。”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❺ 通“愉”。愉快。《庄子·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适志与!”

*yu

D3F7
❶说明,告知:不可理~/~之以理。
❷了解,知道:家~户晓/不言而~。
❸打比方说明:比~/隐~。
❹姓。

比喻

比喻

比(比况;比拟;比方;比仿;比并;比譬;比类;比例;打比;仪比;称比;打比方) 喻(设~;暗~;直~;辟喻;引~;拟喻;称喻) 方 况(以古~今) 譬(譬喻;譬谕;设譬;取譬) 拟(拟伦;拟质;拟谕) 辟 皆 谕 指儗
把某物比作:譬之
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借喻
 借事物打比方:托物陈喻
不直接点明的比喻:隐喻
明显地用另外的事物来比喻说明某事物:明喻
解说比喻:解譬
引证比喻:征喻
说话从远处引证,作曲折的比喻:远引曲喻
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设象
用不能相比的人或事物来比方:拟于不伦儗非其伦
运用比喻手法时,喻体取自文中的特定情境:就近取譬
广泛地运用比喻:博喻
确切的比喻:确喻
比喻不当:拟非其伦 拟于不伦 拟不于伦 比拟不伦
 以丑比美,比拟不伦不类:刻画无盐 刻画唐突 唐突西施 唐突西子
没有什么可与譬比:无可比拟 无可比象
(用某些类似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比喻)

另见:比较 模仿 举例

☚ 比喻、假设   讽喻 ☛

说明

说明

说 喻 道达 提破 告白 交代交待 诠释
用亲身经历作例证来说明:现身说法
用近似的事物来比照说明:譬况
援引相类似的例子来说明:引譬援类 引譬设喻
援引相类似的例证来说明事理失之大义:引喻失义
根据类似的事例来说明意义:类义
用历史来说明现实:借古喻今
借用古代的事情来说明当今的事情:以古喻今
用言辞来说明:言喻
讲清楚,说明白:讲明
 只能揣摩体会,无法用言语讲明:不可言传 曷可言传
分类举例,说明全书体例:举例发凡 发凡举例
叙述说明:说述 表述
 表述明白:辩明
 详尽表述:究宣
解释说明:譬解
注解说明:诠注
申辩说明:申说
譬喻说明:譬称
分析说明:解释
劝告说明:劝喻
 晓譬劝喻:譬喻
 敦促劝喻:逼喻
没有预先说明:言之不预
无法用言辞来阐述说明:不可言诠
(解释明白:说明)

另见:解释 比喻 明白2

☚ 说明   说明的方面 ☛

喻yù;yú

(一) 羊戍切,去遇。
❶告诉;晓喻。《礼记·学记》:“和易以思,可谓善~。”
❷说明;表达。《荀子·正名》:“单足以~则单,单不足以~则兼。”
❸知道,理解。《论语·里仁》:“君子~于义,小人~于利。”
❹比方,比喻。《论衡·非韩》:“知以鹿马~,不知以冠履譬。”
(二) 容朱切,平虞。通“愉”。愉快。见“呕喻”。

喻yù

❶说明,告知。如:晓喻,喻之以理。
❷明白,了解。如:家喻户晓,不言而喻。
❸比方。如:比喻。
❹姓。

喻yù

Ⅰ  ❶ (说明; 告知) explain; make clear; inform: 晓 ~ give explicit instructions; explain clearly; tell explicitly; ~ 之以理 reason with sb.; try to make sb. see reason
❷ (明白; 了解) understand; know: 不言而 ~ understand without being told; it goes without saying; 家 ~ 户晓 known to every household; widely known Ⅱ  ❶ (比方) analogy: 比 ~ analogy; metaphor
❷ (姓氏) a surname: ~ 合 Yu He
◆喻以利害 explain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llustrate in [by] explaining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喻yù

之以理

❷ 辞横生|家户晓

❹ 不可理|不言而|罕比而|罕譬而|莫可理|难以理|取譬引|无理可

金文;《説文》所無yù

[口(意符)+俞(聲符)→喻(比方〈比喻、譬喻〉。)]《論語·里仁》:“子曰:‘君子喻以義,小人喻以利。’”(孔子説:“君子懂得正義,小人只懂私利。”)

*喻yù

(12画)

【提示】俞, 下左是⺝, 旧字形里面是两侧点; 起笔是竖,不是撇。月位于字或部件的下左时,起笔竖撇一般不发生形变 (如菔筋赢),但 “俞” “前” 中的“月” 例外,起笔由竖撇改成竖。月中间的两横,宋体与左右两边相接,楷体与左边相接,与右边相离。

*喻yù

12画 口部 
(1) 告知;说明: 晓~|讽~|不可理~。
(2) 明白;了解: 家~户晓|不言而~。
(3) 比方: 比~|借~。

喻yù

战国文字、小篆和隶楷本作谕。从讠(言),俞声。告诉,使人知道义。旧指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如:面喻|手喻|上喻。约汉代又造喻字。从口,俞声。口旁与言旁通,如咏詠、呵訶、喧諠例。由告诉义略引申为比方。组词如:比喻。又指明白,了解。如:家喻户晓|不言而喻。又说明,使人了解。如:喻之以理。组词如:理喻。

喻★常◎常

yù形声,从口,俞(yú)声,本义为告诉,使人知道,引申为知晓、明白、比方等。新喻,地名,在江西,今作“新余”。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3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