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灌pēnguàn〈动〉用喷洒的方式灌溉。 ◇ 在成都坝子,上地方水源没有问题,过去历来是渠灌、漫灌,现在改为喷灌,对玉米、小麦增产效果都很明显。(新华月报.1980.1) ◇ 不久,国家的一部分投资也进入了这个公司,工程有效浇灌面积达到1500亩,并实现了喷灌。(人民日报.2000.12.12) 喷灌 喷灌pēnguàn一种灌溉方法。利用压力把水通过喷头(或喷嘴)喷射至空中,形成细小的水滴再降落到地面或植物体上。 ❍ ~设备|~技术|~两用机。 ☚ 配销 喷绘 ☛ 灌溉 灌溉灌(灌浸;灌输;提~;排~;喷~;漫~) 浇(车水~地) 溉(~田;~浸;溉灌;浇溉;注溉) 浸(浸溉;浸灌) 沃 滂润 灌溉,灌注:滂 浇灌 浇沃 沃濯 沃灌 浇灌田地:灌田 涝田 浇灌园圃:灌园 汲水浇灌:灌汲 汲水灌田:戽(戽水) 溉汲 用泥水灌田:淤溉 沾润灌溉:沾溉 耕种灌溉:耕灌 播种灌溉:粪灌 开渠灌溉:凿溉
另见:洒水 引水 ☚ 引水 开辟 ☛ 喷灌sprinkling irrigation将具有压力的水通过喷头喷向空中,在空气阻力和重力作用下,裂散成雨滴状降落在田间及作物上的一种灌溉方式。 发展简史 喷灌技术始创于19世纪末,在美国和俄国首先使用了固定式的自压管道喷灌系统。1913~1920年间出现了简易的喷灌车,用于草地、菜园、苗圃、果园等。1922年苏联研制出自动旋转喷头和远射程喷灌装置。30年代制成了双悬臂式喷灌机并研制成塑料管道。40年代出现了摇臂式喷头和快速接头,并开始使用铝合金管。1935年美国发明了滚移式喷灌机。1937年苏联发明了自走平移式喷灌机。1952年美国发明了水力驱动型圆形喷灌机;60年代又研制成电力驱动型喷灌机。同时出现了聚乙烯半软管和钢索绞盘式喷灌机。70年代初研制成同步脉冲固定式喷灌机,70年代末美国生产了电力驱动全自动化平移式喷灌机,并发展耗能少的低压喷灌机。 全世界喷灌面积从1960年的3750万亩发展到1985年的3亿多亩。英、法、德、匈牙利等国喷灌面积已占全部灌溉面积的80~90%。美国1985年喷灌面积达1.35亿亩,苏联1980年已达1.53亿亩。中国于1953年在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试制成第一套短射程喷灌设备,随后北京农业机械厂等单位陆续试制成蜗轮蜗杆式中射程喷灌机和九龙一号远射程喷灌机。1954年在上海郊区建立了第一个蔬菜喷灌工程。1977年研制成PY1喷头系列和喷灌泵系列。并相继研制出大型、中型、小型和轻型喷灌机。1978年以后又研制成全射流喷头和中心支轴式(圆形)、平移式、绞盘式和滚移式喷灌机。同时低压喷头和微型喷头也相继出现。1985年喷灌面积达1 400万亩。 喷灌的特点 有:❶省水。根据土壤与作物的需水控制喷水量,防止土壤深层渗漏和地面径流,避免流失水土。一般比地面灌溉省水30~50%。在透水性强的沙质土可省水70%以上。 ❷增产。根据作物不同生长期的需要实行浅浇勤灌,严格控制土壤水分,保持土壤肥力,调节田间小气候,保证作物在最优条件下生长。 ❸省工省地。减少了地面灌溉所必须的毛渠、畦沟、田埂等地面工程,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一般可节约用地7~13%。 ❹适应性强。具有对不同作物、不同地形、不同土壤的适应性。 ❺局限性。受风的影响大,4级风以上由于飘移损失大不宜喷灌。蒸发损失可达10%。设备投资较高。 喷灌系统类型 喷灌系统由水源、动力机、水泵、管道及附件、喷头和控制机构组成。按照喷灌作业过程中机具移动的程度分为固定式、半固定式和移动式三类。 固定喷灌系统 动力机、水泵、管道和控制机构均固定安装,干管和支管多埋设在地下,喷头装在由支管接出的竖管上,可固定不动,亦可根据轮灌需要顺序拆装轮流使用。这种系统操作管理方便,效率高,占地少,便于综合利用(如结合施肥、喷农药等)和实现灌溉的自动控制。但投资大,设备利用率低,竖管妨碍机耕。适用于灌溉频繁的经济作物区,如蔬菜区和高产作物地区。 半固定喷灌系统 动力机、水泵和干管均固定安装,支管和喷头可沿干管移动作业,支管与设在干管上伸出地面的给水栓连接后作业。移动的方式有人力搬移式,人力滚移式,由拖拉机或绞车牵引的端拖式,由小发动机驱动作间歇移动的动力滚移式、绞盘式等。这种系统设备利用率较高,投资省,但移动拆装频繁,使用不便。常用于大田作物。 移动式喷灌系统 动力机、水泵、管道及附件、喷头及控制机构按一定方式组合成整体性机具,全部移动作业,因而可在一个灌溉季节里在不同地块轮流使用。根据动力机功率大小可分为轻、小、中、大型喷灌机具,根据移动方式可分为手抬式、手推式和自走式。轻小型喷灌机投资少,机动灵活,设备利用率高,但操作劳动强度大。是中国使用最广泛的机型。大中型喷灌机自动化程度高,灌溉面积大,运行成本低,但一次性投资大,维修保管不便,这种系统适用于灌溉次数较少的大田作物和小块地段。在有条件的地区,可发展自压喷灌。其好处是可以利用水的自然落差,不需动力机和水泵,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使用成本低。 性能指标 评价喷灌系统的性能常用喷灌强度、喷灌均匀度和水滴打击强度三项指标。 喷灌强度 单位时间内喷灌面积的喷洒水深。通常用喷灌面积内各点喷灌强度的平均值,即平均喷灌强度表示。平均喷灌强度的大小要适应土壤透水性要求,喷洒时不能产生积水与地面径流。 喷灌均匀度 在喷灌面积内水量分布的均匀程度。它与喷头的结构,工作压力,喷头布置间距与组合形式以及地面坡度、风速、风向等有关。常用喷洒均匀度系数CDU表示:  式中: n为受水量雨筒总个数;hi为点喷灌水深(毫米);h为平均喷灌水深(毫米)。一般CDU值不应低于80%。 喷灌均匀度还可用喷水量分布图表示,即喷灌范围内喷灌强度等值线图和此图的平行与垂直风向的纵剖面图(图)。 水滴打击强度 单位受雨面积内水滴对土壤或作物的打击能量。它与水滴大小、降落速度以及水滴密度有关。实践中常用水滴大小间接表示打击强度。也可用喷头入口处工作水头 H(米)与喷嘴直径d(米)的比值即H/d间接表示。一般农作物要求H/d值达3 000~4 000,而蔬菜和娇嫩植物则要求H/d值为4 000~6 000。
喷水量分布图 全球性的水资源匮缺必将导致灌溉技术的革新,喷灌技术将在全世界获得迅速发展。喷灌设备将向低压、节能和提高自动控制的水平发展。喷灌sprinkler irrigation以喷洒水滴的方式向农田补充水量的灌水方法。利用天然水头或用水泵加压形成压力水流,经由专门的喷水装置(喷头)向空中喷射,在空气的摩擦撞击下形成细小的水滴,洒落在田面上,湿润土壤。采用较小的灌水定额,准确地调节土壤水分,改善土壤中的水、肥、气、热状况和农田小气候,并能冲掉作物茎叶上的灰尘,有利于植物的呼吸及光合作用,具有省水、增产的效果。由于使用压力管道输水,喷灌还具有节省土地、节省劳力、不受地形限制、便于实现自动控制等优点。但工程投资较大,能源消耗较多,喷洒质量受风力影响较大。 喷灌以喷洒水滴的方式进行灌溉。19世纪末出现喷灌。1920年出现简易喷灌车。1935年美国出现滚移式喷灌机,1937年苏联出现自走平移式喷灌机。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研制出电力喷灌机,70年代出现电力全自动平移式喷灌机。中国于1953年研制出短射程喷灌设备。喷灌按作业过程中机具的移动情况分为3类:固定式、半固定式和移动式。喷灌比地面灌溉节水约30%~50%。中国2004年喷滴灌、微灌面积为315.447 万hm2。 喷灌即“喷洒灌溉”。是用机械动力设备或天然水头在管路中形成压力水流,然后通过喷洒器喷出,形成均匀的水滴洒布于田间的一种灌水方法。中国多用于蔬菜及果树灌溉。 喷灌spray irrigation
喷灌sprinkler(/spray)irrigation 喷灌spray irrig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