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舌论
对新闻机构(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时事性杂志)作用的一种比喻性说法,多指机关报代表某一党派、团体表达意见的作用。在我国历史文献中,“喉舌”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大雅·烝民》:“出纳王命,王之喉舌。”周代以后的各朝文献,都将掌握机要、出纳王命的重要官员比喻为喉占。1896年,梁启超在其论文《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中,首次将报馆比喻为喉舌,说明了报馆在通上下中的渠道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些党的报刊也称自己为喉舌,其含义有二,一是指报刊是人民的喉舌;一是指报刊是党的喉舌。1985年,胡耀邦在《关于党的新闻工作》一文中指出:“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自然也是党所领导的人民政府的喉舌,同时也是人民自己的喉舌。”1989年11月,江泽民在《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再次强调:“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这既说明了新闻工作的性质,又说明了它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