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商汤灭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商汤灭夏 商汤灭夏是商汤取代夏朝的军事行动。夏朝末年,夏桀无道而失去民心,商汤趁机翦灭了夏的许多属国,以扩大自己的势力。正如《孟子》所说:“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商汤灭昆吾后,控制了广大东方地区,便兴兵伐夏。据说各地人们纷纷欢迎商军到来,“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可见汤伐夏是很得人心的。又记载:“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可见军队的纪律也是比较好的。商汤率70辆战车和5000步卒组成的军队西进征伐夏桀,两军在鸣条(今河南开封附近)相遇,展开大会战。在商军出征以前,商汤为了鼓励士气,召集参加助战的诸侯、方国军队,进行了誓师动员,宣读了一篇伐夏的誓词,即《汤誓》。历数夏桀的罪行,说明自己出兵灭夏是替天行道,号召部众勇敢作战,一举消灭夏桀的黑暗统治。商军经过动员士气高昂,英勇奋战,誓师以后商军战旗猎猎,军容齐整,士气高昂地向夏朝都城进发,商汤手把大斧,坐在战车上,指挥三军。此时的夏桀再也顾不上寻欢作乐,连夜调集军队,设下几道防线,阻止商军的进攻。然而连年来夏桀的统治十分不得人心,军队纪律涣散,又指挥不灵,两军交战,夏军很快就被击溃。夏桀兵败不可收拾,带领500残兵逃跑,商军一直追到南巢(今安徽寿县东),商汤活捉了夏桀,将桀囚禁,夏朝灭亡。夏朝灭亡的第三年,夏桀死去。 商汤灭夏 商汤灭夏约公元前16世纪,汤灭夏建立商王朝。商汤,子姓,原名履,亦称大乙、高祖乙。灭夏后又称武汤、成汤、成唐,原为商族部落首领。汤与有莘氏通婚后,得陪嫁奴隶伊尹,伊尹有治国之才,被汤授以国政,为灭夏做准备。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桀,是一位暴君,治国无道,国势日衰,诸侯多叛。汤遂乘机起兵,首先吞并了夏的一些小属国,继又攻克邻近的葛 (河南宁陵北)、韦 (河南滑县东)、顾(河南范县西南) 和昆吾 (河南濮阳东)等几个夏的盟国,使夏朝完全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以致商汤 “凡十 一次出征而无敌于天下”,国势日益强盛,随即又采纳伊尹策,停止对夏纳贡。于是夏桀兴师讨伐,商军既无后顾之忧,遂与夏军决战于鸣条之野,大败夏军。夏桀逃奔南巢 (今安徽巢县) 而死,夏亡。商王朝在亳 (今河南濮阳)正式建立。 ☚ 大禹传子 武王伐纣 ☛ 商汤灭夏商族灭夏的事件。夏朝在第十四个国王孔甲统治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孔甲淫乱,激起奴隶、平民反抗和诸侯反叛,国势不断衰微。孔甲之后,三传至桀。桀是夏代有名的暴君。他广征民众,修筑琼宫、瑶台,生活奢侈腐朽,并残酷镇压奴隶和平民,阶级矛盾愈加激化。人民咒骂这个暴君,甚至愿与之一起灭亡。同时,各方国部落也更加离心离德,夏王朝内外交困。商汤趁机而起,开展灭夏战争。汤采取翦除夏桀羽翼、逐步削弱夏桀势力,最终取而代之的策略。首先灭掉葛(今河南宁陵),进而又攻灭韦(今河南滑县)、顾(今河南范县)、昆吾(今河南濮阳),使夏失去了在黄河下游的3个重要支柱和东方屏障。夏桀为挽救危局,召集其属国在有仍(今山东济宁)会盟。结果有缗氏首先叛夏,会盟失败,桀更加孤立。商汤联合其他部落,出兵伐桀。双方会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桀战败,逃奔南巢(今安徽巢县)。汤乘胜西进,占领夏朝中心区域,定都于毫,正式建立商王朝,夏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