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商品与商品经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商品与商品经济

商品与商品经济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商品经济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它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
商品经济不是人类社会开始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大约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类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自然经济中,商品经济产生到今天不过有几千年的历史。
商品经济的产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社会分工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个人很难同自然界作斗争,人们只能联合起来,以原始氏族公社组织为单位,共同劳动,共同与自然界作斗争。人们的共同劳动成果归公社占有,平均分配。由于劳动成果仅仅能够维持人的生存,没有剩余,因而不可能发生交换。
商品交换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发生的。人们在长期同自然界的斗争中,不断改进工具,生产力有了提高。原始人群中逐渐有一部分人分离出来,开始从事畜牧业,另一部分人从事农业。这样,畜牧业和农业分别成为两个部门,这是人类历史上发生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社会分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们的产品除了维持生存外逐渐有了剩余,他们为了从别的部落公社得到需要的产品,就要拿自己的产品去交换,这样就产生了商品交换。
社会分工导致了商品交换,商品交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工具的出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同时使原来依附于农业的手工业日益发展。社会分工使各种生产活动要由专人来承担。于是便出现了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部门中分离出来。手工业者制造的劳动工具和日用品,主要是用来交换的,因而手工业生产一开始就带有商品生产的性质。
商品生产出现以后,交换活动日趋频繁,交换范围逐渐扩大,需要有专人从事商品交换的业务活动,充当商品买卖者之间的媒介。于是,便产生了商人。商人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的第三次大分工。商人的活动,便利了商品交换,扩大了商品交换的范围和规模。
总之,商品经济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社会分工形成了互相分离的不同的生产者,他们为了取得对方的产品,要拿自己的产品去交换; 在商品的交换中,双方都把对方看作同自己相对立的外人看待。所以,商品经济是互相分离的、彼此当作外人对待的、不同生产者之间的一种经济联系形式。
商品经济自产生以来,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形态的发展,即经历了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在我国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以前的商品经济,是简单商品经济,也叫小商品经济。它的基本特点是,商品生产以生产资料个体私有制和个人劳动为基础,商品生产者出售商品的目的不是为了货币,而是为了买进其他商品以满足自己生产和生活上的需要,是为买而卖。
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获得了充分发展,商品成了社会的普遍形式,劳动力也成了商品。资本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经济也得到广泛发展,它成了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经济形式。
从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看,商品经济是同自然经济相对立的一种社会经济形式,它的产生比资本主义经济早得多,只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得到充分发展,商品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就是从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商品开始,最终揭示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灭亡的历史规律。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
首先,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就是商品的有用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商品必须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是有用的东西。比如,棉衣可以御寒,面包可以充饥。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别人有用,因而商品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才能实现使用价值。在交换中,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其次,商品具有价值。商品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就必须具有交换价值。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比如,一件衣服换10斤米,10斤米就是一件衣服的交换价值。一种商品可以同多种商品相交换,因而有多种交换价值。米和衣服是不同种类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为什么可以按一定比例进行交换呢? 有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交换的比例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的,这显然是错误的。使用价值是不同质的,而不同质的东西是无法进行比较的。比如,米和衣服就分不出是吃的效用大还是穿的效用大。各种商品之所以能进行比较和交换,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东西,即任何商品都是劳动产品,都耗费了一般人类劳动。一般人类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便是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进行比较和交换,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价值。一件衣服之所以能与10斤米进行交换,就因为一件衣服与10斤米花费了同样多的一般人类劳动,具有相等的价值。所以,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体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在交换中,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也就没有价值,从而不是商品,有些东西虽然有使用价值,但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不具有价值,也不是商品,如阳光、空气。有些东西虽然有使用价值,也经过了人类劳动的加工,但由于不用来交换,也不是商品。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是劳动的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通过交换转移到他人手中。
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它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它创造商品的价值,使各种商品能够进行比较和交换。所以,劳动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
在私有制条件下,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在这里生产商品是生产者私人的事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都是由他们自己决定,所以生产商品的劳动是私人劳动。但是,由于社会分工,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是为社会生产,他们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社会的性质。在私有制条件下,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不能直接转化为社会劳动,而必须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只有当商品卖出去了,私人劳动才能得到社会承认,从而转化为社会劳动,否则,私人劳动就不被社会承认,从而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它决定着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因为,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直接地表现为具体劳动,创造某种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不能进行比较,不能确定使用价值之间的交换比例,因而无法进行交换。为了使交换能够进行,就要撇开私人劳动的具体形式,把它看作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商品能卖出去,具体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就被社会承认,抽象劳动创造的价值就得到实现,私人劳动就转化为社会劳动。如果商品卖不掉,具体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就得不到社会承认,抽象劳动形成的价值也得不到实现,私人劳动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所以,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决定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基础,是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 通货膨胀   货币与价格 ☛
0000370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9:52:43